文|凝媽悟語
孩子班級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我和幾位成績優秀學生的媽媽聊天。
原本以為,他們一定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畢竟平時班級活動她們總是積極參與,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格外上心。
沒想到,一位媽媽坦誠地說:“孩子挺省心的,我們真的沒付出多少,全靠孩子自己琢磨。”
她的孩子確實優秀——生字聽寫全班只有幾個全對時,他在其中;語文數學小測驗,全對名單里也總有他。
更讓我驚訝的是,另一位優秀學生的家長也說:“我們沒怎么管。”
反觀我自己,每天雷打不動地陪孩子寫作業、改錯題、梳理知識點,可孩子的成績卻始終和那些 “被放養”的孩子有不小的差距。
直到深入了解她們的養育細節才恍然大悟:
原來有一種家長,看似 “擺爛”,實則是把力氣用在了刀刃上,這樣的父母,才是真正懂教育、最厲害的父母。
![]()
讓孩子自己檢查作業,養出責任心
優秀孩子的家長,不會幫孩子檢查作業對錯。
她們跟孩子說:“作業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負責對錯,錯了沒關系,改正就是進步。”
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會慢慢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為了減少作業中的錯誤,他們會在課堂上更專注地聽講,寫作業時格外認真,盡可能將出錯率降到最低。
久而久之,這種認真對待學習的態度會內化為習慣,無論是日常小練習還是正式考試,孩子都會以同樣嚴謹的態度應對,正確率自然也就居高不下。
而我之前的做法,恰恰走進了教育的 “誤區”。
孩子每次寫完作業,我都會認真檢查,把錯誤的題目圈出來讓他修改,還會特意把錯題整理出來,讓他反復練習加深印象。
我本以為這樣能幫孩子減少錯誤,給老師留下認真的好印象,可結果卻事與愿違 —— 孩子的錯題總是反復出現,同樣的問題改了又錯。
后來我才明白,孩子心里早已形成了依賴:“反正有媽媽幫我檢查,我自己不用那么仔細。” 這種依賴讓他失去了對學習的責任感,自然無法真正重視作業中的問題。
直到我嘗試著不再幫孩子檢查作業,情況才慢慢有了改觀。
心理學上的 “自我決定理論”指出:當人們感受到對自身行為的掌控感時,會更有動力去完成任務,并對結果負責。
不替孩子檢查作業,正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
讓孩子自己思考找答案
“媽媽,這道題我不會做,你教教我吧!”
面對孩子這樣的求助,優秀孩子的家長從不會立刻給出答案,而是溫柔地拒絕:“你自己想想怎么做,媽媽也沒學過,也不會。”
聽到這樣的回答,孩子雖然會有些失落,但也會乖乖地回到書桌前,翻課本、查筆記,一點點梳理思路,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當他們在考試中遇到難題時,不會第一時間慌了手腳,而是會沉著冷靜地回憶所學內容,嘗試用不同的思路解決問題。
而那些習慣依賴家長的孩子,一旦遇到沒見過的題目,就會陷入 “無從下手” 的困境,因為他們早已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曾經的我,就是那個 “包辦一切” 的家長。
每次孩子問我題目,我都會立刻幫他分析題目、梳理思路,甚至會把解題步驟一步步寫出來。如果孩子還是聽不懂,我還會忍不住訓斥他:“這么簡單的題都聽不懂,上課是不是沒認真聽講?”
越是這樣,孩子就越不愿意思考,遇到問題只會習慣性求助,大腦也仿佛 “生銹” 一般,失去了主動運轉的能力。
后來,當我開始學著“裝不懂”,驚喜地發現孩子逐漸找回了思考的自信,常常興奮地告訴我:“媽媽,原來我這么聰明!”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說:“兒童的進步不是取決于年齡,而是取決于能夠自由地觀看他周圍的一切。”
這里的 “自由”,不僅指行動上的自由,更包括思維上的自由。
家長不直接給答案,正是給孩子留出思考的空間。
![]()
讓孩子有問題自己去問老師
“媽媽,這道題對不對呀?我有點不確定。”
當孩子糾結答案時,優秀孩子的家長會鼓勵他:“你帶著這個問題去問老師吧,回來給媽媽講講!”
孩子只好主動找老師請教,當他們把過程復述給家長聽時,不僅徹底弄懂了問題,還鍛煉了表達能力。
可我之前的做法,卻讓孩子失去了這樣的機會。
每次孩子對答案有疑問,我都會立刻拿出手機查資料,直接告訴孩子 “對” 或 “錯”。
時間一長,在學校遇到問題時,也不敢主動和老師溝通,逐漸失去了和老師建立良好聯結的能力。
直到我鼓勵孩子問老師后,孩子才能主動詢問。有一天,興奮地跟我說:我終于知道這種題怎么做了!
那種喜悅和成就感,難以掩飾。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提到:“真正的學習之旅,是讓孩子主動探索、主動尋求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建立成長型思維。”
讓孩子主動問老師,正是為了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敢于問問題,就是敢于面對挑戰的開始。
![]()
這些家長看似“偷懶”,實則完成了最重要的轉變——從知識的灌輸者變為學習習慣的培養者,從問題的解決者變為思考的引導者。
他們養出的孩子,有責任感、會思考、敢求助,這些能力比分數更珍貴。
如果我們事無巨細地包辦,等于告訴孩子:學習是父母的任務。結果孩子失去了內在動力,自然難以進步。
教育,不是家長全程沖刺的短跑,而是智慧陪伴的馬拉松。
最厲害的父母,不是永遠沖在前面的領跑者,而是懂得何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奔跑的引路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