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生鵬
“砰!”一聲,房門被狠狠甩上。
你站在門外,手里還端著剛熱好的牛奶,心卻像被潑了盆冷水。
孩子吼的那一句“你別管我!”還在耳邊回響,像一根針,扎得你又疼又懵。
你明明是為他好,可他偏偏把你當敵人。
你越說“聽話”,他越要“叛逆”;你越想靠近,他越要推開。
這,就是青春期。
很多家長問我:“孩子一到青春期,就像換了個人,動不動就發脾氣,不學習、頂嘴、熬夜打游戲,到底該怎么溝通?”
我的回答是:別急著“溝通”,先學會“閉嘴”和“看見”。
![]()
先說個真實的例子。
有個媽媽,發現兒子最近成績下滑,天天抱著手機,一說就炸。她試過講道理、罵、甚至偷偷翻他手機。結果呢?孩子更封閉了,飯都不愿和她一起吃。
直到有一天,她沒像往常一樣嘮叨,而是坐下來,輕聲說:“媽媽知道,你最近壓力很大,是不是有什么事,想跟媽媽聊聊?”
孩子愣了一下,低頭玩著衣角,沉默了幾分鐘,突然眼眶紅了:“你們只知道成績,根本不知道我有多累……”
那一刻,媽媽才明白:原來孩子不是叛逆,是孤獨。
是啊,我們總把“叛逆”當問題,卻忘了問一句:他到底在反抗什么?
青春期的孩子,身體在長大,心卻還在找方向。他們像一艘剛離港的小船,風浪大,方向不定。他們渴望獨立,又害怕失控;想要被理解,又不懂怎么表達。于是,“叛逆”成了他們唯一會用的語言。
![]()
可我們呢?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不聽話”,第一反應就是“鎮壓”: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
“我當年怎么沒這樣?”
“再這樣下去,你這輩子就毀了!”
可你有沒有發現,你越用力,他越反抗?
因為你不是在溝通,你是在“宣戰”。
真正的溝通,不是說服,而是共情。
有個爸爸的做法,讓我特別觸動。他兒子有段時間染了頭發,穿破洞褲,天天聽搖滾。鄰居說“這孩子廢了”,他卻笑著說:“喲,我兒子現在挺有范兒啊。”
兒子一愣,他接著說:“不過,爸有點擔心,你這發型,老師會不會找你麻煩?要是影響上課,咱能不能商量個折中方案?”
兒子沉默了一會兒,說:“那我染回黑色,但褲子我不想換。”
爸爸點點頭:“行,只要不影響學習,爸支持你表達自己。”
后來,這孩子不僅沒“垮”,反而越來越有主見,成績也穩住了。
你看,溝通的秘訣,不是“贏孩子”,而是“贏得孩子”。
你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他才愿意打開“青春閉鎖”的心門。
那具體怎么做?我總結了三個“別”:
第一,別急著糾正,先接住情緒。
孩子頂嘴、發脾氣,不是針對你,是他在表達“我需要被看見”。
你可以說:“你看起來很生氣,是學校發生什么事了嗎?”
而不是:“你什么態度?敢這么跟爸媽說話?”
情緒被接住了,道理才聽得進去。
![]()
第二,別把“叛逆”當敵意,把它當信號。
孩子突然不愛回家、不愿交流、打扮另類……這些不是“變壞”的標志,而是他在說:“我長大了,我想自己做決定。”
你可以試著把“命令”換成“邀請”:
“今晚有空一起散步嗎?”
“你對選科有什么想法?我想聽聽你的。”
給他空間,也給他尊重,他才愿意回頭看你一眼。
第三,別做“監工”,要做“盟友”。
很多家長一到青春期,就變成“學習監督員”“手機管理員”“作息檢查官”。可你越管,他越煩。
其實,孩子需要的不是“管”,而是“陪”。
你可以和他一起制定規則:“每天玩手機1小時,作業做完,咱們一起監督。”
甚至可以“示弱”:“爸以前也不懂這些,你教教我?”
當你放下“高高在上”,他才愿意和你并肩而行。
我還認識一個媽媽,她女兒有段時間天天和“問題學生”混在一起,成績一落千丈。她沒罵,也沒強行阻斷,而是悄悄聯系了那個孩子的媽媽,約了一起吃飯。
飯桌上,她沒提成績,只聊孩子小時候的趣事,聊他們喜歡的音樂、動漫。
后來,兩個孩子發現:“原來爸媽不是敵人。”關系反而緩和了。
她告訴我:“青春期的孩子,不怕你嚴格,怕你不懂他。”
是啊,青春的叛逆,從來不是對父母的攻擊,而是對世界的試探。
他摔門,是因為他不知道怎么表達委屈;
他頂嘴,是因為他渴望被當成“大人”看待;
他沉迷游戲,是因為現實里找不到成就感;
他拒絕溝通,是因為他怕說了也沒人懂。
所以,別急著“糾正”他,先試著“走進”他。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他是獨立的生命。
他需要的,不是你替他做決定,而是你在他迷茫時,輕輕說一句:“我在,你慢慢來。”
對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樣,談談我的個人兩點看法:
第一,青春期的“叛逆”,其實是孩子給父母的一次“成長邀請函”。
我們總說孩子要長大,可很多父母,心理上還停在“他必須聽我的”階段。青春期,恰恰是逼我們重新學習“如何做父母”的時候。你學會放手,他才能學會獨立;你學會傾聽,他才愿意開口。這不是誰贏誰輸,而是一場共同的成長。
第二,溝通的本質,是“關系”,不是“對錯”。
你贏了道理,可能輸了孩子的心。與其天天盯著“他有沒有聽話”,不如多想想:“他最近有沒有對我笑過?”“他愿不愿意和我分享心事?”真正的溝通,不是靠“講道理”達成的,而是靠“有溫度”積累的。一個擁抱,一句“我懂你”,比十句“你要聽話”更有力量。
所以,當孩子叛逆時,別急著焦慮,也別急著鎮壓。
先問問自己:
我有沒有給他足夠的尊重?
我有沒有看見他背后的孤獨?
我有沒有讓他知道,無論怎樣,我都愛他?
青春很短,叛逆會過去,但親子關系,是一輩子的事。
你現在多一分理解,未來就少一分遺憾。
別怕那扇緊閉的房門。
只要你愿意等,愿意懂,愿意愛,
總有一天,他會自己打開門,笑著對你說:
“媽,我餓了,有飯嗎?”
那一刻,你會覺得,所有的煎熬,都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