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一批以科學教育為特色的普通高中”這個被明確寫在《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里的重要風向標,近日在海淀正式落地。
![]()
10月底的海淀區2025年中學教學工作會上,首批科學技術高中官宣亮相,其中就有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
作為海淀老牌科技強校,此次入選,也標志著交大附中在科技教育上邁出了堅實且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交大附中將以建設科學技術高中為契機,堅持“普惠筑基、個性賦能、常態進階、特色成長”為原則,構建覆蓋全體學生的創新課程體系,將創新人才培養從服務少數學生的、實驗性質的特色發展項目,拓展到覆蓋高中全體學生。
![]()
錨定“智慧交通未來科技”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打出“組合拳”
交大附中始終堅持國家長期戰略需求和個體全面個性發展的雙重定位,既面向國家的未來,又面向每一個學生的未來。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以“智慧交通未來科技”為培養方向,瞄準新智能、新能源領域拔尖創新人才需求,探索“小學 - 初中-高中-大學”融合貫通式培養模式和機制,培育能在國家重大戰略領域發現問題、提出革命性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引領世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圍繞這一目標,交大附中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通過課程建設、培養模式、資源貫通等核心舉措,把科技高中建設“戰略圖”落地為“施工圖”。
打造“HI-STEAM課程”
近年來,國內高校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專業重構”浪潮。
新一輪的專業調整聚焦科技前沿領域,精準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以及智慧應急、數字戲劇等各種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而這也對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科技人才,交大附中打造了“HI-STEAM課程”。
![]()
具體而言,“H”指的是人文humanity,“I”指的是國際視野international,整體表達了課程對未來先進性的追求和定位。
“S”指科學(Science),重在探索自然世界和宇宙的規律,包括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等。
“T”指技術(Technology),涉及使用、管理、理解并應用技術的能力,包括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等。
“E”指生態(Ecology),不僅包括基礎科學研究,也涉及應用科學和管理實踐,對于理解和解決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A”指藝術(Art),注重創造性表達和審美體驗,包括繪畫、音樂、戲劇、舞蹈等。
“M”指數學(Mathematics),涉及數字、數量、形狀和模式的研究,是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的基礎工具。
該課程圍繞智慧交通、工程類拔尖創新人才所需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注重學科之間的滲透,同時加強探究性學習、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3+3+3+X”長鏈條貫通培養
學校依托在基礎教育方面的優勢和北京交通大學在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的基礎,構建了“小學-中學-大學”融合貫通、“3+3+3+X”長鏈條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框架,即3年小學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X年高等教育。
![]()
其中交大附中承擔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育工作,同時北京交通大學深度參與,培養充足的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北京交通大學以及相關高水平大學承擔高等教育的工作,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長周期、個性化的培養。同時交大附中開展畢業生長期跟蹤、調研和反饋,并根據反饋信息持續改進基礎教育過程。
“高校+院所+企業”三方聯動
交大附中科技高中為學生提供了“頂配”的教學資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聯動,為學生提供課程、師資、硬件等方面的支持。
北交大、北郵、人大、中央財經等高校對學生開放圖書館、實驗室,開設人工智能、計算機、金融、法學、語言等課程,內容不僅覆蓋基礎學科的前沿理論,還融入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行業洞察。
![]()
![]()
中國科學院、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北京市氣象局、中國農科院等科研院所不僅為學生提供實驗技術指導,還開展專業的課題輔導以及科普課程,涵蓋植物、交通、氣象、農業等多方面。
![]()
聚合多方資源,校內外深度合作,開設多學科強基、培優課程及數理思維課,為學生們提供了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選擇,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從理念到行動,從課程到實踐,從校內到校外,全方位、多層次地為創新人才培養上了多重保險,也為科技高中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海淀經驗”。
![]()
科技教育“硬實力”
筑牢科技高中建設“地基”
入選海淀區首批科學與技術高中,成為海淀“五指成峰”卓越人才工程的“排頭兵”,離不開交大附中的科技教育實力。
![]()
作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金鵬科技團承辦校、北京市課程改革先進校、海淀區首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校,交大附中始終把科技教育放在學校規劃發展的重要位置。
![]()
![]()
![]()
![]()
2001年,交大附中在全國率先開設《智能機器人》課程,拉開科技教育課程化序幕。
以《智能機器人》課程為著力點,經過20余年的嘗試和探索,投入與研發,交大附中的科技課程逐漸從單一走向多元,并以初高中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有個性化發展需要的學生,以及有相關特長并且有專業化成長需要的學生這三個不同的學生群體,逐步構建了以必修課為主的基礎性課程、以選修課為主的拓展性課程、以科技社團為主體的協同培養課程三位一體的科技特色課程群。
![]()
![]()
![]()
![]()
在2023年北京市普通高中特色課程評選中,交大附中成為北京市唯一一所憑借完整的科技課程群入選的學校。目前,交大附中共有數學、外語、物理、生物等9門課程被認定為北京市特色課程,教學成效顯著。
為幫助在科技方面學有余力并擁有強烈興趣的學生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培養,交大附中立足學生成長需求,在保持思源智控機器人社團在北京市金鵬科技團中領先性的基礎上,組建了航空模型、無線電測向、新星化學、星瑞天文等多個高端特色科技社團。
學校每年積極組織社團參與相關區、市、國家及國際級科技競賽,并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績——
機器人社團在2025-2026CREATE美公賽全球邀請賽榮獲高中組全能獎(最高獎項);在北京首屆校際智能機器人聯賽——VEX IQ 機器人挑戰賽-技能賽中榮獲冠軍;在第十屆亞洲青少年機器人錦標賽中獲得亞洲冠軍;在make X機器人挑戰賽全國總決賽中獲得創新設計獎......
航空航天模型社團在2025年自由飛航空模型世界錦標賽榮獲 F1C活塞發動機自由飛項目女子組冠軍;每年參加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錦標賽,成績喜人......
無線電測向社團國家級無線電測向競賽,包攬多項冠軍……
![]()
突破“精耕細作”
厚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沃土
未來創新人才培養要“拔尖”更要“普惠”。
今年9月教育大會上,海淀提出了要厚植成長“沃土”,激發人才“脫穎”,重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理念,致力于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與天賦、品格與倫理、能力與社會性,讓數理天才、人文翹楚、藝術新秀都能在適配賽道馳騁。
早在20多年前,交大附中就把“著眼多數、立足平常、個性發展、特色成長”作為科技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途徑,在以國家課程為基礎普及科技教育的同時,通過打造機器人、航模等特色品牌,為部分感興趣的學生提供更為專業、深入的學習機會。
以成為海淀區科學與技術高中為契機,交大附中將繼續突破創新人才培養的“精耕細作”模式,構建覆蓋全體學生的創新課程體系,將創新人才培養從服務少數學生的、實驗性質的特色發展項目,拓展到覆蓋高中全體學生。
![]()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交大附中將設計貫穿小學、初中、高中的連貫課程體系,確保科學教育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一脈相承、持續發力。融合學科課程與跨學科課程,如將數學與編程、物理與工程設計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使其在跨學科的知識交融中碰撞出創新的火花。
![]()
同時,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交大附中還將建立四大學院,即科創思維學院、人文創新學院、數理工程學院、未來科技學院,確保每一位學生在各自感興趣的領域都能獲得充足的成長空間,實現個性化發展。
![]()
此外,學校還將統領整合小初階段的育人方式,制定以集團為核心的科學教育發展規劃,明確培養目標、培養路徑和實施步驟。同時,突破“選優送培”模式,構建集團多校區共育的培養格局,實現小初高一體化設計,厚植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沃土。
交大附中致力于滿足國家需求與個體發展,推動集團課程一體化建設,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需求。通過科學與技術高中建設,學校將進一步完善特色課程體系,提升育人質量。
文 | 京教君
素材來源 |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
![]()
![]()
![]()
![]()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京城教育圈」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為了更好的我們
歡迎 | 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走之前記得點個“心心”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