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最近動作不斷,一邊在秋季峰會上敲定“2040年減排90%”的目標,一邊把碳信用額度、資金配套這些關鍵細節全推到11月再議。
峰會前三天,馮德萊恩一封提前泄露的信函直接放話:要抓清潔經濟的商機,對抗競爭對手,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國。
![]()
這話聽著夠硬氣,但細究起來,歐盟真有“死磕”中國的底氣嗎?
先看歐盟自己的減排底子。
歐盟氣候行動總司10月剛發的報告里寫得明白,2024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只降了48%,離2030年55%的法定目標還差7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接下來每年得多減排1.4個百分點才能跟上節奏,可眼下他們連減排規則都沒談攏,德國、荷蘭咬死“購買外國碳信用額度不能超10%”,說這是守住產業競爭力的底線。
波蘭卻急得跳腳,非要提到20%,甚至放話“沒這個靈活度,本國靠煤炭吃飯的10萬個崗位就沒了,電力系統都得崩”。
更巧的是,今年歐洲野火鬧得兇,森林吸碳量直接降了12%,德國、瑞典又趕緊補了條規矩:“要是森林吸碳不行,就不能逼著工業部門加速減排”。
![]()
這意味著剛定的目標,是給自己留了條“退路”。
內部連這些基礎問題都吵得不可開交,馮德萊恩卻先把矛頭對準中國,這到底是真要搶商機,還是想用外部矛盾蓋掉自己的“轉型焦慮”?
其實馮德萊恩的對華強硬,剛好跟美國對歐盟的施壓對上了。
9月的時候,美國特朗普政府剛廢除《清潔電力計劃》,不僅取消“2035年電力行業全用清潔能源”的要求,還允許燃煤電廠開到2040年。
這意味著美國自己先從氣候治理里“退了半步”,對歐盟的要求卻半點沒松。
今年7月,美歐簽了協議,歐盟得在2028年底前買夠750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其中液化天然氣占了六成以上。
![]()
10月22日,美國又拉著卡塔爾給歐盟發警告,說要是不修改《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就暫停對歐盟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增量。
要知道,歐盟現在16%的天然氣靠美國,4%靠卡塔爾,等2027年淘汰完剩下的19%俄羅斯天然氣,對這兩國的依賴只會更深。
偏偏這時候,馮德萊恩在信函里特意提了一句,“中國占歐盟電池進口68%、光伏板進口75%”,這不正好呼應了美國對中國綠色產業鏈優勢的忌憚?
更有意思的是,她話音剛落,美國就口頭承諾,將優先保障歐盟2026年的液化天然氣供應。這種對美國放軟、對中國強硬的反差,明擺著是在拿對華態度當“投名狀”,換美國的能源“續命”。
![]()
但歐盟這一招能奏效嗎?歐洲企業的動作,可完全是跟馮德萊恩的“死磕”話術對著來的。
畢竟去年,中歐貿易額達到8471億歐元,比美歐貿易還多1200多億。
中國本來就是歐盟綠色轉型的“關鍵供應商”,今年1月至9月,中國對歐出口的鋰離子電池同比漲了12%,高效鈣鈦礦光伏板的成本比歐洲同類產品低30%。
德國、西班牙的不少光伏電站,靠的就是這些中國產品才建起來。
所以歐洲企業們看得更明白,知道跟著中國混才能賺到錢。
這不,大眾今年在華投了200億建6個新能源基地,寶馬沈陽工廠升級后成了它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中心。
![]()
就連被歐盟列入“規避俄制裁”清單的幾家中國石油企業,之前還在給德國煉廠穩定供原油,制裁一出來,“不能斷了能源供應鏈”的呼聲此起彼伏。
政客在臺上喊“對抗”,企業在臺下忙著“牽手”,到底誰更懂歐洲的真實利益?
說到底,馮德萊恩的“狠話”更像一場政治表演。
歐盟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中國太有競爭力”,而是自己的綠色技術投資跟不上。
2024年他們才投了4200億歐元,離每年7500億歐元的需求差了40%。
歐洲本土的動力電池企業比如北方伏特,2024年底直接破產了,不少車企還推遲了電動化目標。
這些自身的短板,靠“死磕”中國根本補不上。
![]()
歐盟要是真想買“綠色商機”,該做的不是把中國當“對手”,而是找到跟中國合作的空間。
畢竟,靠轉移矛盾撐起來的“對抗”,既填不上技術缺口,也解不了內部分歧,最后只會讓歐洲消費者多掏能源賬單,讓2040年的減排目標變成空談。
這樣的“死磕”,到底能給歐盟帶來什么?恐怕只有越來越大的轉型壓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