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春夏秋冬,風水輪流。人生就是一個飽經滄桑歷經磨礪的過程。
我們就像煙花一樣,見識過萬千的精彩,等到年紀大了才明白,平凡才是生命的底色,所有的精彩都基于平凡而衍生。
人生最難得的不是風光無限,而是與平凡和解的智慧。
走過半生才懂得:只有專注的找尋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嘩眾取寵,不怨天尤人,才能過出自己的精彩。
![]()
01
不怨父母平凡,自己努力就好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怨風塵。
——清·蔣士銓《歲末到家》
清代詩人蔣士銓回到家中,感受到母親的噓寒問暖,內心愧疚無比,無法盡孝于身前,又怎么敢和父母抱怨在外面的艱辛不易,更不能埋怨父母無能,沒有給自己創造更好的條件。
可是總有一些人把生活的不順,歸咎于父母,對父母百般挑剔。
也許有的父母沒能給子女優渥的家境、不俗的人脈,但他們已經竭盡全力給了自己所能給的一切。
有人說道:“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詩詞征稿中,關注公眾號投稿。
放下對父母苛刻的衡量標準,學會感恩,凡事體諒,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養。
與其抱怨父母家境,不如正視自己的出身,努力改變當下的現狀。
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與父母的平凡為敵,而是感恩父母,用自己的努力為他們撐起一片天。
02
不怨孩子平凡,他們健康就好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宋·蘇軾《洗兒詩》
蘇軾被貶黃州時,目睹新生兒的降生。回想自己因才華橫溢而招致的災禍,他提筆寫下這我們看來十分荒唐的愿望:孩子愚些笨些,只求平安順遂。
這位飽經風霜的父親悟透了:孩子的幸福,從來不在功成名就,而在無災無難。
李商隱在《房中曲》中寫道:"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對早夭幼女的追思,讓他更懂平凡相守的珍貴。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抱有很大期望,希望孩子能夠出人投地,光宗耀祖。
從小就催促著孩子要追逐成功,卻鮮少教育他們如何接受失敗,如何接納自己的平凡。
直到孩子不堪重負,精神崩潰,身體垮掉,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承認自己孩子平凡,沒什么不好。清代詩人黃景仁在《雜感》中坦言:"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這世上有九成九的人,都是從普通人中走來,最終又回到普通人中去了。
為人父母,要學會和兒女和解,接受他們的平凡,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03
不怨生活平凡,活得開心就好
酒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于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唐·杜荀鶴《自敘》
周國平說:
“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
很多人止在了第二步,沒有接受自己的平凡,而是與平凡為敵,隨之陷入到無盡的痛苦當中。
杜荀鶴出身寒微,十試不第。
在《自敘》中,他坦然寫道:"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既然改變不了世道,就在平凡中守住本真。
他在山中筑草堂三間,取號"九華山人"。
春日采茶,秋來釀酒,冬日圍爐讀《離騷》。
朋友笑他清貧,他反贈詩:"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王徭。"——真正的安寧,不在深山,而在心里。
詩心若無處歸依,
就會在喧囂中沉沒。
我們設立:守護詩脈群
每日寄詩,互守心燈,
不讓詩脈熄滅。
若你愿意留一盞心燈,
可掃碼入群
今日寄詩已在等你。
這位晚唐詩人在平凡中找到了永恒,留下"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的絕唱。他的經歷印證了:心安處,即是桃源。
三千年讀史,不外乎功名利祿;九千里悟道,終歸是詩酒田園。
多少人努力追求不平凡,到頭來,卻會失去許多平凡的幸福。
無論生活如何,最好的模樣,就是相得自在。
05
今日寄詩 · 推薦誦讀: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感遇》
平凡如草木,自有其蓬勃的生命力。
何必非要成為被人賞識的奇花異草?在屬于自己的天地里自在生長,何嘗不是一種圓滿。
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平凡,都要用平凡生活來衡量其價值。
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愿我們都能與自己的平凡和解,在尋常煙火中,活出最體面的模樣。
*來源:素材來自網絡綜合,編輯:霄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