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之后,松弛的法國人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他們的自由隨性。只不過這一次,劇情的上演從塞納河畔的浪漫,轉向了一場荒誕滑稽的犯罪案。
10月19日,盧浮宮被盜的新聞傳遍全球,8件價值8800萬歐元的藏品不翼而飛。
與事件的重大性質相反的是,這起令人瞠目結舌的盜竊中,竊賊卻輕松得如同探囊取物:據巴黎檢方消息,四名嫌犯利用升降設備從外部陽臺潛入室內,僅用7分鐘,就搶走了9件拿破侖時期的珠寶。
整個過程簡單粗暴得令人難以置信。作為全球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盧浮宮竟然以如此簡陋且迅速的手段,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偷盜?
![]()
新聞漂洋過海來到中文互聯網,被網友們銳評,“高端的盜竊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方式”“比我大麥搶票還絲滑”“拍成電影都會被吐槽假”。
一時間,盧浮宮的被盜珍寶價值與其安保疏漏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焦點。
而這起荒誕得可以入選2025年度離譜新聞的事件,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會上演得如此荒謬?松弛的法國人又該如何處理?
![]()
驚天七分鐘
時間定格在當地時間早上9時30分,盧浮宮剛剛開館半小時,正值觀眾陸續進入博物館的時段。
7分鐘——一個普通電影的開場時長。竊賊沒有闖火門,也沒有噴煙幕,而是劫持了一輛掛有升降平臺的搬家卡車,將它停靠在博物館靠塞納河一側的施工區。
![]()
兩名身穿黃色安全背心的竊賊,偽裝成普通施工隊員,將平臺升至二樓陽臺,悄然攀爬進阿波羅畫廊——盧浮宮最華麗的長廊,這里陳列著法國王室與拿破侖時代的珠寶,皇冠、項鏈、耳環,每一件都是歷史與藝術的濃縮。
窗玻璃被圓盤切割機切開,展柜被砸開,像鬼魅般迅速得手藏品后,升降梯又從博物館的外墻落至地面,竊賊和兩名接應同伙匯合,騎著摩托車揚長而去。
整個過程不超過7分鐘,快到讓人懷疑這到底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行動,還是一次偶然的運氣。
![]()
法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委員娜塔莉·古萊特表示,這對法國來說是一次“非常痛苦”的事件。“我們都感到失望和憤怒,”她說,“很難理解這件事怎么會這么容易發生。”
藏品失竊后,阿波羅畫廊的警報系統被觸發。現場游客聽到玻璃破裂聲與警報聲,被工作人員迅速疏散。隨后,這座每年接待數百萬游客的博物館緊急發布閉館聲明,并表示已預約參觀的游客可以全額退款。
不少游客受到了驚嚇。據《巴黎人報》與法新社報道,在場的一位工作人員聽到一聲不同尋常的巨響,沉悶而帶有金屬聲。進入畫廊后,她看到“兩名驚恐的游客”,接著看到“其中一名罪犯轉過身,手里拿著一個我以為是電鋸的東西”。她沖同事們大喊出去,其中一人用對講機發出了警報。
一位旅行博主用鏡頭記錄下現場一眾游客穿越博物館大廳、奔下大理石階梯的驚險過程。一位Vlog博主稱自己在洗手間被工作人員通知到大堂集合,“非常狼狽地被趕出來了”。
當然,也有許多游客湊熱鬧的心十分強烈,遲遲不愿散去,在盧浮宮外圍得水泄不通。
![]()
現場圍觀的路人和媒體依然能看到這輛被警戒線圍起來的作案卡車,梯子高高升起,直通博物館南側二樓陽臺——是的,竊賊甚至來不及處理作案現場。
揚長而去的竊賊們成功偷走 8 件藏品,包括法國末代皇后瑪麗·阿梅莉王后的藍寶石套裝中的王冠、項鏈和耳環,拿破侖第二任妻子瑪麗·路易絲王后的祖母綠套裝中的項鏈和耳環,拿破侖三世的妻子歐也妮皇后的圣物匣式胸針、珍珠冠冕以及蝴蝶結襟花胸針。
![]()
據巴黎檢察官貝庫奧說,竊賊在逃跑過程中還掉落了第 9 件珍寶——歐也妮皇后王冠。雖然王冠被找回,但發現時已有所損壞,其損壞情況還需等待評估。
盧浮宮博物館館長估計,這些被盜藏品的損失高達 8800 萬歐元,折合人民幣達 7 億多。當然,“除了經濟價值之外,這些文物還具有無法衡量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價值。”法國文化部在聲明中補充。
目前,據法媒報道,兩名涉案嫌疑人已于 10 月 25 日被逮捕。
![]()
人不是第一次? 安保系統的裂縫
仿佛從電影《法外之徒》中走出來的完美盜竊:4 名嫌犯在 7 分鐘內,以一種幾乎不可能的方式,偷走了8件價值連城的珠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整個過程中,安保系統如同擺設。
法國文化部在事后聲明中稱,當時安防警報正常響起,在展廳附近的5名工作人員按照規定聯系了警方,并第一時間進行現場疏散,保護了大量游客。
幸運的是,在這次事件中確實無人受傷。但顯然,警報并沒能保護被盜走的藏品。
10月22日,盧浮宮館長德卡爾在接受參議院文化委員會質詢時承認,盧浮宮的外部監控系統確實存在缺陷。但她也辯解稱,“目前阿波羅畫廊的安保系統運行良好”,包括所有警報系統。
她把問題的焦點指向盧浮宮的外部。不完善的外部監控系統和薄弱的周邊保護,成為讓他們“沒有提前充分發現盜賊到來”的理由。“雖然有一些周邊攝像頭,但它們都老化了,并且數量無法覆蓋盧浮宮的所有正面”,而在發生盜竊案的阿波羅畫廊一側,“唯一的攝像頭朝西放置,因此無法覆蓋被闖入的陽臺。”
法國內政部部長努涅斯補充說,警方巡邏主要集中在盧浮宮人潮涌動的中央入口附近,沒能覆蓋到竊賊進入的施工區。文化部部長達蒂在接受國民議會提問時,也傾向于提及公共道路監控的問題,因為竊賊是利用停在外面的升降梯卡車進入博物館的。
![]()
事實上,施工區域圍擋后的臨時通道,確實因為攝像頭和警備力量的疏漏,成為了安防盲區。但盧浮宮內部的安保系統,更是長期布滿漏洞。
《紐約時報》報道,就在案發前,一份尚未正式發布的審計報告被泄露給了法國媒體。報告揭示出一個驚人的漏洞:盧浮宮北側展區有近四分之三的區域沒有監控覆蓋,而主展廳中也有三分之一處于盲區。偏偏,這起盜竊就發生在那片最該被保護、但監控最薄弱的地方。報告中有一句話格外刺眼:盧浮宮的安保系統升級“嚴重滯后”。
法國工會文化部門總書記弗里切更是批評說:“如今整個博物館的監控系統已徹底過時。”
設備問題只是表面,真正讓人不安的,是系統性疲態。審計報告同時指出,隨著參觀人數的持續攀升,盧浮宮的技術設施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老化,維修和升級的投入早已跟不上磨損的節奏。近兩年,設備老化導致盧浮宮兩度“被迫關門”— —一次是“巴黎的那不勒斯”特展,一次是紀念18世紀畫家克勞德·吉洛的展廳。
在基礎技術設施的疏漏之外,安保人員的缺失,是另一道被忽略的裂縫。
有游客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提到,通常進入博物館之后,每個房間都會有一個工作人員看守,但那天早上房間里一個人都沒有。而據《巴黎人報》報道,案發時負責阿波羅長廊的安保人員正在處理游客糾紛,未能及時響應警報。
盧浮宮博物館工會的調查顯示,安保機構人員在十年內減少了25%。內部的工會負責人透露,盧浮宮安保人員從2014年的994人削減至2023年的856人。今年6月,盧浮宮員工因“過度擁擠和長期人手不足”舉行罷工,安保壓力可見一斑。
工會表示,博物館的技術與人力問題——尤其是安保人員短缺——多年來基本未獲解決。但盧浮宮激增的參觀人數和短缺的安保工作人員已然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矛盾。
技術老化、人力不足,這些連鎖問題共同導致法國博物館的安保系統裂開一條縫,向犯罪分子傳遞了有機可乘的信號。
在盧浮宮失竊的第二天,法國又一博物館成為盜竊目標。朗格勒市政廳在 Facebook 上發消息稱,法國光之屋博物館在10月20日夜間到21日期間遭到盜竊。
此前,今年9月17日,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遭到搶劫,一些展出具有歷史意義的金礦樣本被盜走。9月4日,法國西南部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謝博物館失竊,丟失三件中國瓷器。去年11月20日,四名竊賊在光天化日之下從巴黎涅克·杰博物 館盜走了鼻煙盒等七件藏品。
法國文化財產打擊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法國博物館盜竊案在2015年達到峰值31起,近十年平均每年19起,2023 年有9起,2024年攀升至21起。
法國的博物館,似乎正陷入一場“失竊風暴”。“我們很清楚法國的博物館很脆弱。”法國內政部部長努涅斯說。
![]()
而這也不是盧浮宮第一次被盜。1911年,《蒙娜麗莎》被一名偽裝成館內工作人員的意大利木匠藏在外套下偷走,直到兩年后試圖賣給一家藝術商店時才被抓。 那場失竊讓這幅畫從“館藏之一”,變成了“世界上最出名的微笑”。
此后,盧浮宮幾乎每隔十幾年就會傳出“小偷潛入”的消息。1983年,兩件文藝復興時期的展品被盜,直至40年后才追回;1998年,一名竊賊在將柯羅的《塞夫勒之路》從畫框中取走,至今下落不明。
而1998年的失竊事件也促使博物館采取了更嚴格的安保措施。雖然被盜的風景畫至今仍未尋回,但博物館幾十年來確實沒有再發生過失竊——直到這次。
而這次盧浮宮劫案的成功,恰恰在于它利用了最原始的漏洞:疏忽和懈怠。法國文化部長達蒂稱,在今年初由總統馬克龍宣布的盧浮宮整體改造計劃下,博物館正在部署新的安保體系,包括新一代的監控攝像系統、入侵檢測系統以及新的中央安保指揮中心等。這項工程預計將耗資高達9.3億美元。
只是,當一座博物館需要“重建安全體系”,它要修復的,可能不僅是攝像頭、警報和玻璃墻,更是人們對文化安全的信任。
![]()
鬧劇之外還有鬧劇
當警方封鎖盧浮宮、法國內政部緊急召開會議、媒體質疑這場荒誕鬧劇背后的疏漏時,另一場狂歡正在互聯網上上演。
社交媒體的首頁被“盧浮宮被盜”的熱度占領。網友們爭相曬出自己過往參觀時拍下的那幾件如今已經消失的寶物,有人配文說:上周去拍的照片,沒想到成了他們的遺照。有人感嘆:我和竊賊思維同頻了,拍到的好幾個都被偷了。
![]()
針對這場盜竊案的吐槽段子更是玩出了花。時值秋招季,應屆畢業生們在折磨中苦中作樂——“感覺秋招HR對我審查的認真程度,比盧浮宮安保對搶劫犯還高。” 這句話迅速登上熱帖榜單,獲得無數認同。
另一句流行的網絡句式則是:“感覺搶劫盧浮宮要比××容易”,空格中可以填下任何生活困境——找工作、升職、考雅思,或是考研。對年輕人而言,世界的荒誕從未如此具象化。
![]()
![]()
鬧劇也蔓延到電商平臺。拼多多的飾品店上架了售價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盧浮宮祖母綠項鏈”,商品詳情圖堂而皇之地放著網友拍的博物館真跡照片,有些店鋪的收藏量高達兩三千,拼單量也有幾十到幾百。
二手交易平臺閑魚上,掛著多個“盧浮宮珠寶”售賣鏈接,標價從99萬元到9999萬元不等,配圖多為盜竊現場截圖或 AI 偽造圖像。商品文案寫得一本正經的抽象——“95 新、保存完好,低價急出”“昨天剛從巴黎得手,價高者得”。
毫無疑問,這些“珠寶”全是假的,但在全民狂歡的情緒里,真假似乎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這場流量盛宴。
![]()
在外網,這場集體狂歡更是變形。事件一出,TikTok 上便涌現各種抽象短片。有人假裝劫匪開直播,用解說的口吻解釋盧浮宮的珠寶是怎么被盜的;有人用 AI 生成自己佩戴被盜珠寶,在盧浮宮行走的視頻;還有人用Sora制作了劫匪第一人稱視角的Vlog,輕松得像是探店視頻。大家絞盡腦汁、用盡創意,參與到這場全民嘲諷中。
“我會穿什么去搶劫盧浮宮”成為 TikTok 上的熱門話題,仿佛一場“盧浮宮 OOTD 挑戰”。還有網友直接 cos 劫匪,穿上黑衣黃馬甲花樣展示“盧浮宮珠寶”——而黑色頭套、黃色施工馬甲、祖母綠王冠也被調侃為今年萬圣節最熱穿搭。
![]()
在巴黎街頭,有視頻創作者前往盧浮宮外拍攝購物分享,鏡頭掃過警戒線與閃爍的警燈,與從包里拿出物品侃侃而談的輕松氛圍對比而言,顯得無比諷刺。
一起嚴肅的失竊案,在網絡的鏡像中不斷被拆解、重組、娛樂化;嚴肅的敘事被分解成段子、梗圖、AI 視頻;公眾情緒的緊張、重壓被轉化為輕盈的笑聲。
這種看似冷漠的戲謔,或許正是對這場鬧劇般的失竊案的超現實主義回應:現實的荒誕,最終被荒誕本身消解。
![]()
盧浮宮那扇被打破的窗戶,也被法國媒體戲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窗戶”。許多人來到這里和窗戶自拍打卡,媒體預測,這里或許會成為巴黎的新旅游景點。
當我們下次站在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下,滿腦子可能不再是《蒙娜麗莎》《漢謨拉比法典》《自由引導人民》,而是這里曾被4人、7分鐘、升降梯和摩托,偷走了8件珍寶的荒誕鬧劇。
![]()
回歸事件本身,劫案仍在調查中,被盜藏品的去向仍然成謎。離譜的盧浮宮失竊案為全世界敲響了警鐘。我國文物局在盧浮宮失竊后的第三天,發布了《關于加強博物館藏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有行業觀察人士認為,該事件可能推動歐洲各遺產地、博物館及文化場所重新評估他們的風險管理策略和危機應對機制。
基于《蒙娜麗莎》被盜事件,去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演了《神偷奶爸》小黃人在盧浮宮偷竊《蒙娜麗莎》的橋段,帶著“法國式幽默”的自嘲讓人會心一笑。沒人想到,一年后,戲劇再次照進現實,成為了荒誕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