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一架從阿爾及利亞飛往沙特吉達的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客機,經歷了一場“空中血雨”。在飛行途中,這架飛機與一群候鳥迎頭相撞,機頭和駕駛艙玻璃被鮮血染紅,部分機身留下明顯劃痕。所幸飛機最終安全返航,但航班被迫取消。
![]()
鳥擊在全球范圍內頻繁發生。國際民航組織統計,每年全球約發生超過1.3萬起鳥擊事件,平均每天都有飛機與鳥類相撞。絕大多數鳥擊都發生在起飛或降落階段,也就是飛機飛行高度在300米以下的時候,這正是鳥類活躍的“空域”。
在多數情況下,鳥擊只會造成輕微擦碰,比如機身留下血跡、雷達罩凹陷、風擋玻璃裂紋等,但也有極少數事故釀成災難。最著名的案例,莫過于2009年的“哈德遜河奇跡”:美國航空1549號航班起飛不久,兩臺發動機被大雁群同時吸入,推力瞬間喪失。機長切斯利·薩倫伯格被迫將飛機迫降在哈德遜河面,155人奇跡生還。這一幕,震驚世界,也讓“鳥擊”成為航空史上無法忽視的隱患。
![]()
為什么一只鳥就能讓飛機受傷?問題的關鍵在于速度。
以沙特這起事件為例,商業客機的巡航速度通常為每小時800公里,而候鳥遷徙時的飛行速度約在60-100公里/小時。當兩者相對運動時,撞擊速度可高達每小時900公里。
按照動能公式計算,一只重1公斤的鳥,以這樣的速度撞擊飛機,等于一枚炮彈擊中鋁板。
![]()
很多人以為,飛機最怕被撞的是機翼。其實不然。機翼結構堅固、厚度大,能承受極高壓力,反倒是以下幾個位置最脆弱:
第一,發動機進氣口——這是鳥擊的“死亡地帶”,一旦吸入鳥體,輕則葉片損傷,重則噴火熄滅。
第二,機頭雷達罩——外殼薄、結構輕,任何堅硬物體撞上都會造成凹陷或裂紋。
第三,風擋玻璃——雖為多層復合,但高速撞擊仍可能擊碎外層,甚至造成座艙減壓。
![]()
每年春秋兩季,全球數億只候鳥進行遷徙,它們的飛行路線往往與民航航線高度重疊。沙特與阿爾及利亞之間的航線正好橫跨非洲北部,是世界上著名的“候鳥通道”。
而遷徙中的鳥群,往往體型大、數量密集,比如鵜鶘、鸛、雁類等,這些可不是“麻雀”級的小家伙。以大雁為例,單只體重就超過4公斤,撞上飛機相當于一塊飛來的磚頭。而一群大雁齊飛時,飛機幾乎無法完全避讓。
![]()
事實上,為了應對鳥擊風險,世界各大機場都在努力“驅鳥”:
有的使用聲波炮模擬猛禽叫聲,有的放風箏模仿獵鷹,還有的使用雷達監測鳥群活動,甚至雇傭真鷹來巡邏。中國首都機場、浦東機場等都配備了“驅鳥專員”,日常任務就是“趕走飛鳥”。但一旦進入國際航線范圍,飛機就完全處于自然生態的空域,只能依靠雷達預警和飛行員經驗躲避。
![]()
飛機雖能躲避雷暴、風切變,卻幾乎無法預判一只鳥的飛行軌跡。鳥類體積小、機動性高,即便機載雷達探測到,也很難來得及規避。而遷徙群體的分布范圍廣達上百公里,更不可能完全繞開。
目前航空界主要靠兩種手段降低風險:一是機場防控,二是飛機強化設計。
現代客機的風擋玻璃、發動機葉片都經過抗鳥撞測試,發動機要能“吃下一只鳥”而不解體,風擋要能扛住一只3公斤鳥的沖擊而不破裂。這些標準,正是一次次事故換來的經驗。
![]()
人類征服了天空,卻無法完全避免與自然相遇。候鳥不會讀航圖,它們只是遵循千萬年的遷徙路線;飛機也無意冒犯,只是沿著現代文明的航線飛行。
未來,也許我們能用更先進的雷達和AI預測鳥群的動向,但在那之前,每一次安全返航,都是人類對天空的敬畏與智慧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