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編輯整理:雙一流高教
2025年10月26日,寧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暨"中國古典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實踐"學術研討會在寧波大學李達三外語樓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寧波大學主辦,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與寧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承辦,吸引了來自境內外的60余名專家學者,共話中國古典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
寧波大學副校長戴世勛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道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根脈,蘊含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為當代人類共同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中國方法。他回顧了寧波大學自建校以來在人文社科領域的發展歷程,強調學校始終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并將全力支持研究中心建設,推動道文化研究與地方文化、文旅產業的深度融合。
寧波市社科聯主席傅曉在致辭中進一步闡釋了“道”作為中華文明核心理念的當代價值。他強調,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史上一直是中外文明交融的前沿,道文化在此具有深厚的實踐土壤。傅曉主席提出研究中心的四個定位——做中國學深度研究的地方陣地,做文明互鑒的國際窗口,做傳統創新的實踐平臺,打造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傳播高地。
![]()
上午的主旨報告環節,學術研討精彩紛呈。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陳鼓應以其在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領域的深厚研究積淀,在《中國文化的人本主義思想、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懷》報告中深刻指出:“道家哲學以自然之道為宗,強調生命的內在價值,為中國人開拓了廣闊的精神空間;而儒家倫理扎根現實人倫,構建了穩定的社會根基。”他強調,這種道儒互補的格局使中國文化始終保持著對“人”的終極關懷,凝聚成溫暖而堅韌的人道情懷,這正是我們民族精神歷久彌新的源泉。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院長方勇教授在《浙東文化在近現代的精神氣質》報告中,系統梳理了浙東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氣質。他精辟論述道,浙東學統一脈相承地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創新精神”,“深沉熾烈的家國情懷”貫穿于從黃宗羲的經世史學到近代革命志士的救亡圖存;而“篤實履踐的經世致用思想”則轉化為近現代實業家的"實業救國"等實踐行動。
![]()
寧波大學教授龔纓晏在《道文化與寧波研究》報告中,從四個維度展開深入探討:寧波文化中的道文化印記、從道文化演變軌跡中吸取經驗教訓、從現代文明角度出發批判性研究道文化、道文化與“寧波學”構建的相互關系,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學術視角。
甘肅文化翻譯中心主任姜秋霞教授通過《敦煌儒釋道文化思想的互文融合話語》研究,揭示了敦煌這一特殊文化空間中多元思想體系的融合形態。她指出:“作為世界上四大文化體系唯一交匯之地,敦煌匯聚了多種宗教文化與多元哲學思想,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互文景觀”,其研究成果對當代文明對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下午的專題報告延續并深化了上午的研討主題,四位專家的發言各具特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陳霞在《以道文化為抓手,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報告中強調,道文化蘊含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她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路徑。陳霞研究員進一步闡述,道文化之所以能進行國際傳播首先取決于其思想的深刻性、抽象性和時代價值,對“道”的闡發、詮釋、篤信、踐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哲學的內容,為化解當下的全球性危機提供了東方智慧。
![]()
南開大學“全球老學”研究中心主任Misha Tadd(邰謐俠)在《道家文化的全球意義》報告中,以獨特的跨文化視角展現了道家思想的世界性影響。他提出,道家傳統包括《老子》和《莊子》等經典,但也包括后人對經典的詮釋和發揮,這種文化的豐富內容已經傳到全球各個地方。Tadd教授特別強調,通過研究《老子》在全球近百種語言中的翻譯與詮釋史,即“全球老學”的研究,我們可以深入理解中國文明與全球文明的互動關系,這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明與全球文明的關系提供了重要窗口。
復旦大學哲學院副教授何益鑫在《從“性情論”到“心性論”——論早期儒家人性論思想的范式轉變》報告中,展現了嚴謹的學術考辨功力。他詳細闡釋了從七十子后學時期的性情論到孟子心性論的思想跨越,指出性情論是七十子后學時期儒家人性論思想的基本范式,而孟子的心性論,突破了性情論的思想道路。何益鑫副教授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表明,孟子不再就“情”作發生學的總體性的考察,而是在當下人心活動的現實之中,主動揀別、確認里面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善心,從而實現了從“性有善論”到“性善論”的思想跨越,這標志著早期儒家人性論思想范式的深刻轉變。
寧波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郭美星在《〈老子〉哲學“德”論探察》報告中,對老子哲學中的重要概念進行了創新性解讀。他通過比對《老子》第二章“圣人”、第十章“玄德”、第三十四章“道”的描述,提出在老子思想中,“道”“玄德”“圣人”三者所代表的是雖三而一的概念。郭美星進一步闡釋了老子提出“德”概念的必要性,認為老子提出“失道而后德”是希望世人能夠通過德的修行回歸道的境界。
圓桌論壇環節由Misha Tadd教授主持,陳鼓應、何益鑫、姜秋霞等十余位學者圍繞道文化的研究路徑與傳播策略展開熱烈討論。與會專家就道文化的當代轉化、國際傳播策略、研究方法創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現場互動頻繁,觀點碰撞不斷,為研究中心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路。寧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辛紅娟教授說,寧波作為陽明心學的發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擁有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國寺等深厚的文化遺存,是道文化研究不可多得的“在地樣本”。我們成立研究中心,正是要以寧波為起點,整合多方學術力量,構建一個貫通經典整理、思想闡釋與國際傳播的研究體系。未來,中心將圍繞三大方向展開工作:一是深耕道家原典,推動文獻的系統整理與多語種語料庫建設,夯實道文化研究的學術根基;二是加強道文化與浙東學派、陽明心學的融合研究,探索其在當代社會建設、生態倫理等領域的實踐價值;三是依托外國語學院的多語種與國際傳播優勢,搭建數字平臺,推動道文化“走出去”,讓“道”的智慧成為世界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
浙江省文史館館員龔纓晏教授在閉幕辭中總結道,本次大會不僅是一場學術盛宴,更是道文化研究邁向專業化、平臺化、國際化的重要標志。研究中心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研究、推動傳播,為中國古典文化的當代轉化與世界傳播貢獻寧波力量。
傳承千年道脈,匯聚四海智慧。寧波市道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標志著寧波在傳統文化研究領域邁出堅實一步。未來,中心將立足寧波、面向世界,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國際辨識度的道文化研究高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