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國重負,父子生隙
楊振寧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一個老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武之那可是中國數學界的開山人物,早年留學芝加哥大學,1926年拿了博士學位,回國后在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書,帶出一堆牛人,像華羅庚、陳省身那些大數學家,都是他手把手教出來的。
楊武之對兒子要求嚴得很,從小就灌輸家國情懷,教他背古詩、解難題,楊振寧上西南聯大物理系,1942年畢業留校當助教,那時候家里人就盼著他學成歸來,為國家出力氣。
1945年,楊振寧23歲,趕上中美庚款留學機會,去了芝加哥大學深造。父親送他上火車時,肯定是千叮嚀萬囑咐,希望他別在美國待太久,早點帶技術回家。楊振寧在美國混得風生水起,1949年博士畢業,進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很快就嶄露頭角。
可那年代,冷戰鐵幕拉得死死的,作為非美籍華人,科研上到處碰壁,申請經費得層層審批,租房子還得看房東臉色,種族歧視明擺著。楊振寧琢磨來琢磨去,覺得為了專心搞研究,只能1964年3月23日入美國籍,這事傳回國內,楊武之氣得差點兒背過去。
![]()
楊武之那時候已經在上海安頓,聽到兒子入美籍,寫信痛斥他“忘本”,覺得這不光是個人選擇,更是丟了祖宗的臉面。他一生教書育人,培養的學生都為中國數學打基礎,怎么能眼睜睜看著長子變“外國人”。
為了勸兒子,楊武之老人家豁出去了,三次專程飛瑞士日內瓦找楊振寧談心。第一次是1957年,楊振寧剛拿諾獎,風頭正勁,楊武之坐飛機顛簸著過去,苦口婆心講家國大義,楊振寧講現實難處,兩人聊了幾天,沒結果。第二次1959年,楊武之又去,第三次1962年夏,還帶了些茶葉當伴手禮,可每次都勸不動,楊振寧堅持自己的路子。
![]()
這事兒擱誰身上都難受,楊武之從那以后,心結就解不開了。通信越來越少,楊武之在上海的日子,本來就清苦,晚年身體也不好,1973年病逝時,臨終前還念叨著兒子不是中國人了。這遺憾,楊振寧后來在訪談里提過好幾回,說是“痛苦的決定”,父親的寬恕到死都沒等到。
話說回來,楊振寧也不是不愛國,他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籍,那是中國人第一次得諾獎,他自己也驕傲得很。可時代逼人,科研環境擺在那兒,他選擇了務實路徑,只是沒想到傷了父親的心。
親情斷腸,小弟永訣
楊振寧的家事,本來就因為國籍鬧得雞飛狗跳,誰知1956年又攤上小舅子杜致仁的自殺,這事更讓他內疚到骨子里。杜致仁是楊振寧妻子杜致禮的弟弟,杜聿明的大兒子,1934年生,比楊振寧小12歲。
杜聿明那時候是國民黨高級將領,1949年淮海戰役后被俘,家里亂成一鍋粥,曹秀清帶著幾個孩子遷臺灣,日子過得緊巴巴。杜致仁聰明,1952年考上哈佛大學,學經濟學,本來前途光明,可學費這關卡住了他。
哈佛那地方,學費一年就好幾千美元,杜家靠臺灣銀行貸款湊,母親曹秀清四處借錢,勉強維持。到1956年,杜致仁大四了,欠款堆到7000美元,銀行突然停貸,還催債,曹秀清求助當局,只批了500美元,分兩年還,杯水車薪。
杜致仁走投無路,把希望寄托在姐姐姐夫身上,楊振寧夫婦那時候在普林斯頓,剛買了房子,月供400美元,手頭也不寬裕,楊振寧答應幫他找工作,比如圖書館助理,年薪能到2000美元,慢慢還債。
![]()
可杜致仁扛不住壓力,1956年夏天,在楊振寧家吞了安眠藥,自殺了,年僅22歲。這事兒發生在楊家公寓,杜致仁常寄宿那兒,楊振寧夫婦把他當親弟弟看待。
第二天中午,楊振寧夫婦發現時,已經晚了。警方確認是服藥過量,自殺無疑。葬禮在波士頓郊外辦的,楊振寧夫婦悲痛欲絕,曹秀清在臺灣接到消息,差點兒崩潰,杜聿明1959年獲釋回臺,也為這兒子白發人送黑發人。
這遺憾,楊振寧一輩子沒放下。一年后,1957年他拿諾獎,獎金5萬多美元,要是早幾個月,說不定就能幫上忙。可人沒了,錢再多也沒用。楊振寧后來在書里寫過,這事兒讓他自責,楊振寧不是小氣人,他幫過不少中國學生,可自家小舅子這關,沒把住。
杜致仁的自殺,不光是錢的事兒,家里變故大,父親被俘,母親奔波,年輕小伙子心理壓力山大,哈佛又競爭激烈,貸款斷供像最后一根稻草。
![]()
杜致禮嫁給楊振寧后,兩人1950年8月26日在普林斯頓結婚,楊振寧28歲,她21歲。杜致禮是杜聿明長女,陜西米脂人,出身軍人家庭,從小受嚴格教育,愛文學音樂,還會跳舞雕塑。
她在西南聯大歷史系讀書,和楊振寧師生緣分,1949年在美國重逢,在中國餐館偶遇,就這么走到一塊兒。婚后,杜致禮幫丈夫打理家務,還兼職教書,補貼家用,生了三個兒子,楊家日子雖清苦,但穩當。
![]()
杜致仁的死,對杜致禮打擊最大,她本就操心弟弟學業,楊振寧也常接他來家,聊哈佛課程。可那年夏天,一切都變了。楊振寧夫婦把獎金的一部分寄給曹秀清,幫其他孩子上學,可杜致仁的空缺,誰也填不上。
這事兒在楊振寧心里,成了另一個心結,和父親的國籍事兒并列。他晚年回國講課時,常提家國親情,說科學家得有根兒,這話里頭,有對小舅子的愧疚,也有對父親的追思。
![]()
晚歸故土,心結難解
楊振寧的遺憾,到晚年也沒全消,可他用行動慢慢彌補。杜致禮2003年10月19日去世,楊振寧守了53年婚姻,那時候他81歲,獨守空房,科研勁頭兒卻沒減。
2004年,他開始往中國跑得勤,推動高能物理合作,幫清華大學建高等研究院。2015年恢復中國國籍后,他徹底安頓北京,95歲了還轉中科院資深院士,這一步,算是對父親的遲來交代。
![]()
楊振寧說,入美籍是痛苦決定,但恢復國籍讓他高興,因為“體內循環著中華文化血液”。這話說得多實在啊,他沒忘父親的教誨,楊武之一生為中國數學拼搏,楊振寧也用自己的方式回饋。2021年,諾貝爾委員會還向他要楊-米爾斯理論資料,大家都猜他可能二度拿獎,可惜沒成,這又是個小遺憾。但比起家事,這算啥。
楊振寧一生,科學成就擺那兒,宇稱不守恒理論改變了物理學,可家國親情的裂痕,讓他更接地氣。他常說,人生像個圓,從清華園出發,又回清華園,這圓弧里,裝滿了家人的影子。
父親的“三勸”,小舅子的“永訣”,都成了他講課時的注腳,提醒后輩別丟了根兒。2025年10月19日,楊振寧在清華逝世,享年103歲,追思會上,朋友們憶他家國情懷,說他用行動詮釋“科學家有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