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姚文軒和90后龍慧燕,
是一對建筑師夫妻。
兩人分別從江蘇農村與廣西小城走出來,
上學、工作,
一路留在了上海。
2024年,他們改造了自己的家,
將上海內環邊上一個老小區的一樓
改出了一個室外面積達80m2的“野場”,
在家可以隨時隨地躺平。
![]()
建筑師夫妻姚文軒和龍慧燕的家,“鄉野之家”

改造前后對比
“野場”的概念,來自姚文軒童年的住房,
農村宅前常有一塊空地,
用來納涼、曬谷子、議事等公共活動。
他們想把鄉野帶進上海市中心的生活。
家中墻上用灰泥,
全屋是陽光、泥土、麥田的顏色,
很少的家具,收納空間幾乎隱形,
貓咪和他們一塊在家中跑來跑去,
像在田野里面奔跑。

“野場”是指農村房屋宅前的一塊小空地,這是上海內環邊上兩人打造的一片“野場”
十年間,
他們親歷了建筑行業從上行期到寒冬,
反而決定自己創業做項目,
關注城市和鄉村的空間更新,
希望能在自己家的設計中回歸“鄉野”。
“前兩年有一陣子逃離北上廣的階段,
但是,就在這樣的環境里,
將我們想要的自然性的生活,
以一種微小的方法將它融入進來,
也是一種選擇。”
自述:姚文軒 龍慧燕
編輯:焦淑嫣
責編:陳子文
![]()

很多人說我們家像個洞穴,我們覺得像城市里面一片金燦燦的麥田,我們倆經常跟著我們的貓——飛毯一塊跑來跑去,像在田野里面奔跑。
進到家里面是一個完全放松,沒有任何干擾,沒有任何刺激的生活——這是我們特別追求的,所以我們選了一樓帶院子的房子,回到家會有自己的一片地兒,可以看看天。
![]()
原來房子內外的界面非常嚴格的,有很小的門扇,還有防盜紗網。我們做的第一步是將內外全部打通,將院子和客廳連在一起,通過折疊推拉門扇的方式打通院子和主臥。
改造完后,130平的房子,室外空間接近80平,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戶外。
![]()
改造前房屋的狀態,原房屋是2000年典型的聯排多層住宅
![]()
兩扇巨大的大門,是室內和室外交界的地方
野場,是說農村老家宅前的一塊小空地,用來納涼、曬谷子、議事,可以包容很多的公共活動。我們家從客廳到院子,就相當于一個特別大的野場,沒有任何約束,自由自在的。
整個房子的進深特別長,有很多臺階坡道,從北到南,像一個電影的章節,從暗逐漸到明一層一層撥開,從私密空間到完全開放的院子。
![]()
移動的家具基本沒有,家具基本上是跟房子長在一塊的,靠著邊角或是臺階臺地,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想要的時候躺下來,在臺階上、在沙發上、在地毯上。
![]()
我(姚文軒)是在江蘇蘇北一個鄉村里長大的,一直到12歲。大片的原野,鄉間的泥土小路,成片的水杉林和菜圃,房屋的門基本上是全敞開的,穿過去之后就到達樹林、溪流。
我(龍慧燕)從小在梧州長大,廣西的一個小城市,有山有水非常的秀美,它還有騎樓。小時候經常往山里跑,摘野果子,游野泳,跨整個珠江,性子很野。
所以我們改造總的理念,是將自然帶進生活,用樸實的材料來傳遞真實的生活觀念。
![]()
姚文軒的家鄉江蘇蘇北(左),龍慧燕的家鄉廣西梧州(右)
全屋是暖黃色系的色調,像陽光,泥土,麥田的顏色。
自然界里面樹木、土地都是漫反射的,所以我們選的材料是比較溫和的、以漫反射為主的材料。墻上的灰泥,從人類穴居時代就被使用了。
地面啞光的瓷磚,主要成分由粘土燒制而成的,看著它就有時間的感覺。赤腳走上去,非常溫潤舒服,還是回到自然的感覺。

家里的燈光,模擬陽光灑落。
客廳的光,就特別像在正午陽光穿過一條裂縫撒下來,照耀我們生活的核心區域。
![]()
走廊的光,像是春光鋪到家,讓人想到小時候的公園里掛葡萄藤架的小路。
浴室,通過光來模擬在開放的公共浴場。

臥室和陽臺有我們自己設計的兩個三角形的燈,像是陽光從墻角照耀了一片空間。
![]()
![]()

我們不太傾向于精致主義,很多建筑它是精致主義的一個包裝。人不可以被商品化,生活也不可以被商品化,這是我們比較堅持的一個觀點。
我們家中,很多人會覺得空無一物。一方面我們買東西很少,沒有囤貨的觀念,基于需求才會去購買。
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收納空間在一般視線看不到、特別的矮的地方。主要是三個地柜,跟墻、地融為一體。

有一定高度的,像餐邊開放柜,衣架都是敞開式的,所以從視覺上沒有占據太多的空間。
我們收納比較理性,每天都要使用的東西放在一個開放柜,當季的鞋子衣物會掛出來,低頻或非當季的衣服物品都會塞到柜子里。
![]()
我們家的門基本上沒有正常的尺寸,弱化了門的概念,希望門像墻體的一個部分。“野場”和室內相隔的大門是一個墻體的尺度。廚房和衛生間的門通到房頂,門沒有把手,簡潔的圓環扣環的形式,顏色跟墻體相搭配。

![]()
我們還放入了臺階和坡道,走上一個斜坡時腳底會傳來壓力,身體上的觸感會告訴人走到了哪里,進入了哪個空間,這是商品房很少有的體驗。
![]()
不想要有特別多的家具,“一物多用”。沙發、壁甕同時又是地柜,兼具收納和休息的功能。
家里沒有電視,投影布背面是反光的,所以同時又是窗簾,也可以拉下來看電影,有點像以前露天電影的感覺。

整個家是放松的、沒有任何應激的狀態,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活動。
太陽好的時候,野餐、健身、瑜伽、曬曬太陽,有時候曬著曬著就睡著了。下雨的時候,發呆,看看雨,聽聽它的聲音。
院子里種了一棵柚子樹,每天早上起來特別期待看柚子有沒有長大一點。在這里可以感受到風、光、自然和時間流逝的感覺。

![]()
![]()
我一路從鄉村到小鎮,從小鎮到城市,我是在東南大學學的建筑學本科,之后到荷蘭學習城市學。慧燕先在海南大學讀建筑學,之后又到柏林工大學習。

十年前,我們剛入行的時候,處在建筑設計和工程行業相對比較蓬勃的時候,這幾年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轉變期,這幾年感受到了寒冬的氣息了。
每一個從業者經歷著落差和痛苦,因為這個轉變是特別快速的。我們還是希望保持樂觀,經歷這樣的轉變,行業也會反思自己的問題,一些僵化的無效的形式,過度的消費……調整好心態,反而我們可以慢慢走向務實和真誠的日常狀態。
![]()
社會經歷“去城市化”、返回鄉村的階段,才會有城市更新的契機,有鄉村建設的契機。我們的工作,原本就關注于城市和鄉村的空間更新,關注具體的人和故事。不做奪人眼球的形式,我們更應該追求人和空間深層的聯系。
這個家的改造,也算是一次嘗試。前兩年有一陣逃離北上廣的階段,逃離城市,返回鄉野當然是一種選擇,但是在就在這樣的環境里,將我們想要的自然的生活,以一種微小的方式嘗試將它融入進來,我們認為也是一種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