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我家那個初中八年級的“小爺”,又干了一件讓我和他爸哭笑不得的事。
這兩天,學校開運動會,校領導體諒孩子特意推遲了學校開門的時間:從原先的7點前必須到校,推遲為7點10分才開校門。
結果,我家“小爺”完全沒往心里去,今兒一大早,還是按老時間被他爸火急火燎趕在七點前送到了學校。
父子倆到校門口一看,空蕩蕩一個人都沒有。他爸覺得不對勁,一問,這位小爺才猛地一拍腦袋:“啊!我忘了,老師說今天可以晚點到!”
好好的懶覺睡不成,非要提前二十多分鐘站在校門口喝西北風。他爸在電話里跟我吐槽:
“你這兒子,是不是缺根筋?”
我握著電話,真是又好氣又好笑。這種事,在我家簡直像保留節目,隔三差五就要上演一回。
![]()
你家是不是也有同款男孩?
你囑咐八百遍的事,他轉身就忘,仿佛耳朵是借來的,急著還。
你越喊“別跑!慢點!”,他跑得越起勁,好像后面有恐龍在追。
他的書包、文具、作業本,沒有一樣不丟的,能每天全須全尾地回家,都算謝天謝地。
他好像永遠靜不下來,身體里像裝了一臺永動機,充電五分鐘,能鬧騰兩小時。
如果你也正在為這些事頭疼,先別苦惱。這些年,我翻了不少書,結合自己天天“歷劫”的經驗,總算搞明白了一個真相:
不是他故意跟你作對,是他大腦的“出廠設置”,跟咱們大人想的不一樣。
![]()
1
男孩的大腦,天生就是“慢鏡頭”
男孩媽媽們,我們得先接受一個基本事實:男孩的大腦,成熟得就是比女孩慢。
特別是腦子里管著“剎車”、負責想前因后果的那部分——前額葉皮層,在他們身上發育得尤其晚。
所以你才會看到,男孩做事經常顯得不過腦子,沖動、莽撞,好像從來不考慮后果。你剛說完“小聲點”,他下一秒就能吼得震天響。不是他故意唱反調,是他腦子里那個“剎車片”還沒長好,根本剎不住車。
這也完美解釋了,為啥男孩總像“沒記性”。
我曾經為我兒子的忘性大發過無數次火,甚至偷偷擔心他是不是哪里沒發育好。直到看了《野性養育》才明白,這真不怪他——男孩腦子里負責記憶的“存儲盤”(海馬體),天生就比女孩小。
他不是不想記,是大腦的“內存”實在不夠,你說的話,他壓根沒存進去。
這么一想,他之所以在校門口吹風,不是因為懶或者故意對抗,而是那個“推遲十分鐘”的通知,根本就沒成功刻進他的大腦里。
2
你看不懂的行為,是他大腦發出的“信號”
明白了他們大腦的構造,再回頭看那些讓你血壓升高的行為,就全都說得通了。
1. 永動機模式:不是成心搗亂,是精力太滿
雄性激素決定了男孩天生就是高能耗生物。他們爬上爬下、跑來跑去,真不是在故意挑戰你的耐心,而是在釋放身體里那股源源不斷的能量。
我兒子小時候能在沙發和地板之間進行無數次往返彈跳。在我眼里是調皮搗蛋,在他那里,只是身體里的小馬達在正常運轉。我們當媽的,不得不成為他的“安全員”,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份工,打得是真累。
2. 語言滯后模式:不是不說,是真說不清
男孩的語言能力開竅得晚,心里有話,常常卡在喉嚨里出不來。一著急就上手,一生氣就摔門,想要什么直接去搶。
你問他“怎么了?”“發生什么事了?”,他吭哧半天,臉憋得通紅,也擠不出個所以然。
這時候,當媽的就得自動切換成“行為翻譯官”模式:
“你推小朋友,是不是想跟他玩,但不知道怎么開口?”
“你生氣摔門,是不是因為爸爸答應陪你打球又爽約了?”
我們得從一堆看似“討打”的行為里,連猜帶蒙,解讀出他真正的想法。這工作,費神又燒腦。
3. 單向叫媽模式:你是他唯一敢“放肆”的人
不知道你發現沒有,男孩不管長多大,有事沒事,開口閉口就是“媽——”。
“媽,我襪子呢?”
“媽,我跟你講,我們班今天……”
甚至上廁所都要實時匯報:“媽,我去拉屎了!”
有時候被他叫得心煩意亂,恨不得自己改個名字。
后來我才懂,這是因為社會對男孩有一套無形的規矩:“男兒有淚不輕彈”、“男孩子要堅強”。他們在外面受了委屈、有了壓力,往往不敢流露,只能硬憋著。
可情緒總得有個出口啊。于是,媽媽就成了他們唯一敢放肆哭、胡亂發脾氣、展現脆弱的人。
我兒子有一次在學校挨了批評,回家就沖我甩臉子。我當時心里特別委屈,后來才想通:他不是針對我,是因為在我面前,他不用偽裝,可以安心做自己。他敢對我發脾氣,是因為他心底知道:不管怎樣,媽媽都不會拋棄他。
這份毫無保留的信任,是當媽最大的安慰,也是最沉的負擔。
3
養兒路上,做媽要有手段
知道了這些,我們當爸媽的該怎么應對?硬碰硬絕對是下策,等于是拿我們完全成熟的大腦,去碾壓他們還在成長中的大腦,贏不了,也沒意義。
第一,放棄較勁,靜待花開。
特別是青春期的男孩,更是“招惹”不得。腦科學研究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他們腦子里管情緒控制和理性判斷的那部分(額葉),要等到20歲以后才能完全長好。
所以,他們陰晴不定、做事沖動,很大程度是“大腦還沒竣工”,不是成心要氣死你。
我們要做的,就是深呼吸,告訴自己:別跟他一般見識!用你的怒火去對抗他的沖動,結局只能是兩敗俱傷。
第二,少講“媽媽心”,多擺“后果牌”。
孩子小的時候,你跟他共情、講道理,多半有用。可到了半大不小的年紀,他對你那套“苦口婆心”早就免疫了,甚至覺得煩。
這時候,與其說“媽媽好擔心你”,不如直接、平靜地告訴他:“如果你堅持這么做,可能會發生什么。”
比如我兒子有陣子迷上打籃球,非要模仿球星做高難度的后仰跳投。我好說歹說,他全當耳旁風。后來,我干脆找了一些因為類似動作后腦著地、導致嚴重受傷的真實新聞給他看。他看完沉默了半天,自己就說:“媽,這動作太危險,我不玩了。”
不過,千萬別太相信他們的“保證”!因為10到14歲期間,男孩受情緒、同伴影響大,容易忽視父母的提醒。因此他們常常“左耳進右耳出”,什么事都不往心里去。想讓他們記住,就得不厭其煩地、反復地把“后果”擺在他們眼前。
養男孩這條路,之所以總是“雞飛狗跳”,根源或許就在于此:他的大腦,本就是一個尚未完工的工程。
所以,當你又一次被他氣得火冒三丈時,請一定告訴自己:他不是不聽話,也不是故意與你作對,只是他控制沖動、管理記憶的“大腦指揮部”還沒建好。我們所有的耐心、理解和引導,正是在為他大腦的最終竣工,提供最重要的支持。
別太焦慮,這條路我們都在一起走。請相信,靜待花開,終將見證一個真正成熟的男子漢。
我是諾媽,家有男娃,探討男娃的養育心得,記錄孩子的學習日常,分享學習干貨,一起共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