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到2030年,農民養老金提高至1000元,可行嗎?
最近,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建議用小步快跑的方式,到2030年,把農村居民養老金提高到每月1000元。
![]()
按他的意思,提高了農民養老金,可以大大的促進消費,消費占GDP的比重有望從當前不足40%提升至45%左右。
邢自強的建議可行嗎?我們先來看看現在農民的養老金有多少?全國人大執法組在去年11月就公布了數據,到2023年,農民人均養老金為214元。經過2024年和2025年的上漲,現在人均250多元。
也就是說未來5年,農民養老金要增加750元,才能達到1000元。平均下來,每年要增加150元。過去幾年,農民基礎養老金增長最多的年份也才20元,和150元相差甚遠。
增加750元,需要多少錢呢?2024年末,領取城鄉居民養老待遇人數為18039萬人。假設就按這個數據來計算,那一年就要1.62萬億元。這還算少了,實際上領取待遇人數,每年增加幾百萬人。
這么多錢,從哪里來呢?在前幾天舉行的2025外灘金融年會上,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說“如果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再理想的制度設計也難以落地。”
![]()
而且,周小川不認同依靠財政赤字來提高養老金,他覺得現實遠非如此簡單。這就等于周小川不認同之前經濟學家李稻葵的建議,他多次提議拿出上萬億,將農民養老金提高到1000元,甚至達到2000元。
說實話,我非常支持大幅提高農民養老金的建議,因為他們確實是經常被忽視的一個群體。周小川說20多年前有一場爭議,有人認為農民有土地和宅基地可以養老,也有人認為農民收入低,也應該納入國家保障。但因為最終沒有達成共識,所以導致當下農民養老金低。
既然已經發現問題了,是不是應該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說沒有資金來源。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比較中肯,他說不能將農民等群體納入養老第一支柱,我們的養老保險就談不上公平性。
咱們現在談養老第一支柱,基本上就是指職工養老保險,養老改革都是針對這個群體。但超過50%的人領取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于是超過一半的人被排除在外。
![]()
所以,蔡昉建議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出發,加快構建一個“無條件、不繳費、普惠型”的社會養老金制度,因為這個制度本身就含有無條件的成分。
我們現在的養老保險不是簡單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而是和貢獻相關,你繳納的多,領的就多。如果能夠真正建立一個普惠性、兜底性的養老金制度,確實不錯。不管你收入高低,到老了都有一個最基本的養老保障,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養。
至于資金來源,之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建議劃轉國有資本,這確實是一個方法,因為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也有劃轉。
現在一兩百的養老金,對于農民朋友來說,養老肯定是不夠的,但如果能快速提高到五六百,那就能大幅減輕養老壓力。希望農民養老金也能快速提高一下,做到老有所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