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漢朝,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劉邦和劉徹,一個白手起家打下江山,一個北擊匈奴威震四方。
但真正讓后世帝王跪著學習的,是那個夾在中間、存在感極低的劉恒
這聽起來很荒謬,卻是事實。
那個最不可能當皇帝的人
公元前180年的長安城呂后剛死,朝堂一片混亂,周勃陳平這些老臣要選新皇帝,第一個標準不是能力,是好控制。
劉邦的兒子里,最有資格的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太子劉盈早死,趙王劉如意被呂后毒死,齊王劉肥病死,剩下的人里,代王劉恒最邊緣,他母親薄姬沒有娘家勢力,他本人常年待在山西
朝中無根基,地方無黨羽,這種人最安全。
大臣們派人去接他,劉恒不敢來,他讓舅舅薄昭先進京打探,連占卜了好幾次,一個23歲的年輕人,戰戰兢兢走進長安城,不知道等著他的是皇位還是鴻門宴。
這就是漢文帝的起點,沒有劉邦的梟雄氣質。
沒有劉徹的少年意氣,有的只是小心翼翼的求生欲,進京當天夜里,劉恒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控制軍隊,他立刻任命心腹宋昌為衛將軍,掌管南北兩軍。
張武為郎中令,負責宮中安保。
不到天亮,京城所有武裝力量都換了主人,第二件,清理隱患,呂后立的幾個小皇帝,一夜之間全部處決,劉弘、劉泰、劉武、劉朝。
四個人,四條命,沒有審判,沒有廢話。
第三件,大赦天下,前一秒殺人,后一秒赦免,這手法,老辣得不像23歲的人,更關鍵的是后續,周勃擁立有功,驕橫跋扈,每次退朝都昂著頭。
文帝對他更加恭敬,大臣提醒皇帝不該這樣。
文帝表面不說,暗地里開始收權,先是讓周勃辭掉右丞相,然后有人告發他謀反,文帝立刻下令抓人,周勃嚇壞了,找關系求情。
文帝查了一圈,沒查到實據,放了。
但周勃從此再不敢囂張,這整個過程,沒流一滴血,沒殺一個功臣,卻把所有潛在威脅全部壓下去,對比劉邦殺韓信、彭越。
對比劉徹晚年的巫蠱之禍,高下立判。
一個15歲女孩改變的帝國
公元前167年,山東有個叫淳于意的小官,犯了事,要押到受肉刑,什么是肉刑?黥刑,在臉上刺字,劓刑,割掉鼻子,刖刑,砍掉雙腳。
這些刑罰從夏商周一直用到漢朝,幾千年沒變過。
淳于意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他罵:"生女兒有什么用,關鍵時刻一個能幫忙的都沒有。"最小的女兒緹縈聽到了。
15歲的小姑娘,跟著父親走了幾千里路。
到了長安,她給皇帝寫了封信,信里說:"我父親做官時從不貪贓枉法,這次犯錯,是一時疏忽。""肉刑太殘酷,斷了手腳,刻了皮膚,終身殘廢。"
"這樣的人就算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路可走。"
"我愿意入宮為奴,替父親贖罪。"文帝看完信,沉默了很久,然后他問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上古圣王時期,畫個衣冠就能代替刑罰,百姓還很少犯罪?"
"為什么現在肉刑這么殘酷,犯罪的人反而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因為所有人都覺得肉刑理所當然,只有文帝想到了本質:刑罰的目的不是報復,是讓人改過自新。
他當場下詔:"廢除肉刑。"改用笞刑、徒刑和死刑。
這道詔令,終結了從黃帝時代延續五千年的野蠻制度,后世所有王朝的刑罰改革,都從這里開始,商鞅變法比不上。
王安石變法比不上,戊戌變法更比不上。
因為它們改的是細枝末節,文帝改的是文明的底色,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皇帝下了道詔:"今年田租,減半。"
原本十五稅一,改成三十稅一。
第二年,他又下詔:"今年田租,全免。"這個政策持續了13年,農民種地,一粒糧食都不用交,這在整個封建王朝歷史上,絕無僅有。
有人說這是理想主義,錯了。
這是精確計算后的現實主義,秦朝為什么亡?賦稅太重,徭役太多,百姓活不下去,就會造反,文帝看得很清楚,國家要富強,先讓百姓活得下去。
他自己帶頭節儉。
想修個露臺,一算要花100斤黃金,相當于十戶中產家庭的全部家產,他說:"算了,不修了。"寵愛的慎夫人,不許穿拖地長裙。
帷帳不許繡花,宮里的衣服,穿破了補補繼續穿。
一個皇帝,活得像個摳門的會計,但效果呢?到漢武帝即位時,國庫里的錢太多,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數不清有多少。
糧倉里的糧食,新糧壓著舊糧,舊糧爛了沒人吃。
老百姓家里,普遍存著三十年的口糧,這個數字,此后兩千年再也沒出現過。
三個皇帝的真實面目
劉邦打下天下,但他的江山,是踩著韓信、彭越、英布的尸體建起來的,異姓王殺了個遍,劉姓王也不放心,分封之后又削藩。
約法三章喊得響亮,實際還是秦朝那套。
他是個成功的創業者,不是個好管理者,劉徹在位54年,北擊匈奴,開疆拓土,獨尊儒術,文化統一,功績確實輝煌,但代價呢?
司馬光說得明白:"窮奢極欲,繁刑重斂。"
"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于秦始皇無幾矣。"巫蠱之亂時,太子劉據被逼自殺,皇后衛子夫上吊。
太子的兒子全部被殺。
等真相大白,文帝已經風燭殘年,他下了道罪己詔,承認自己錯了,但那些死去的人,回不來了,劉恒在位23年,沒打過什么大仗。
沒搞過什么運動,沒留下什么驚天動地的故事。
但他做到了一件事:讓一個剛經歷戰亂、滿目瘡痍的國家,變成了此后兩千年最富裕的國家,匈奴來犯,他御駕親征到太原。
但主要策略是防守,不主動出擊。
因為他算過賬,打仗要征兵,征兵就要耽誤農時,打贏了得到的,遠不如打仗損失的,這不是怯懦,這是把國家當成一盤生意來算賬。
唐太宗李世民說:"漢文帝之治,足為后世法。"
這個評價,藏著一個事實:歷朝歷代的明君,學的都是文帝那一套,魏文帝曹丕說:"劉恒慈孝,寬仁弘厚,美聲塞于宇宙,仁風暢于四海。"
司馬遷說:"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馀載,德至盛也。"
連最挑剔的史學家,都找不出他的大毛病,為什么?因為他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要法治,又要德治,既要集權,又不能專斷。
既要發展,又不能竭澤而魚,廷尉張釋之處理一個案子。
有人違反戒嚴令,驚了文帝的車馬,文帝想重判,張釋之說:"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意思是: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不是您一個人的。
文帝聽了,點頭認可,這事要擱在劉徹那里?張釋之估計腦袋都保不住。
為什么是他
文帝對母親薄太后極孝順,薄太后病了三年,他三年不解衣,親自嘗藥,他制定養老令:八十歲以上老人,每月給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
九十歲以上,再加兩匹絲帛、三斤絲綿。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養老法令,把孝道從家庭延伸到國家,他臨死前留下遺詔,墓葬要簡樸,不許厚葬,陪葬品全用陶器,不用金銀。
后宮宮女,全部放回家,讓她們改嫁。
這在帝王里,絕無僅有,2021年12月14日,考古學家確認霸陵位置,挖開一看,果然,幾乎沒有貴重陪葬品,他是真的把遺詔執行到底。
劉邦的偉大,在于從無到有。
劉徹的偉大,在于從弱到強,劉恒的偉大,在于從混亂到秩序,從殘暴到文明,從掠奪到休養,他證明了一件事: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必建立在百姓的痛苦之上。
一個皇帝的權威,不必建立在血腥的鎮壓之上。
一個朝代的輝煌,不必建立在對外的征伐之上,這三條,后世帝王學了兩千年,能學到七成的,就是明君,能學到五成的,就是守成之君。
完全學不到的,就是亡國之君。
文景之治,不是一個口號,是用23年時間,一個政策一個政策堆出來的,減免田租,13年不收一粒糧,廢除肉刑,給罪犯改過機會。
約法省禁,去掉秦朝的繁文縟節。
崇尚節儉,皇帝帶頭過苦日子,重視農桑,親自下地耕種做示范,沒有一條是喊口號,每一條都動真格,他不是完人。
處理淮南王劉長叛亂時,手段也夠狠。
劉長絕食而死,沿途縣令因為不敢開囚車,全部被殺,但這種狠,是對叛亂者的狠,不是對百姓的狠,是對違法者的狠,不是對功臣的狠。
界限很清楚,公元前157年7月6日。
劉恒死在未央宮,享年46歲,比劉邦少活7年,比劉徹少活16年,但他留下的影響,比兩個人加起來還大,后世史官給他廟號:太宗。
意思是開創太平盛世的宗師,這個廟號,整個漢朝只有他配用。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