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半導體中國團隊向歐洲客戶宣告供應鏈主導權的實質性轉移。
據知情人士透露,安世中國已向歐洲合作伙伴發出通知,在恢復芯片供應的同時,提出四項明確要求:所有合同須改與“安世中國”重新簽署,原有賬目同步清零;結算貨幣全面轉向人民幣;歐洲客戶的訂單優先級將被置于國內客戶之后;同時,國內車企已接獲通知,即將迎來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芯片方案。
![]()
產能建設暗度陳倉,歐洲早已被掏空
國內有種誤解,認為此次切割是歐洲搶走了前道(晶圓制造),我們只卡住了后道(封裝)。事實恰恰相反:前后道,我們都卡死了。
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回到聞泰當年為何花二百多億收購安世的根本邏輯。安世那點制造規模,撐死值二十個億。聞泰多花的二百億,買的根本不是那幾條老舊的產線,買的是安世在終端車企“白名單”(合格供應商清單)上的資質,是一張進入歐洲半導體市場的“入門券”。
在拿到這張門票后,真正的產能建設早已“暗度陳倉”,在國內大規模鋪開。
安世主營的功率器件(如Trench MOS),國內早已轉向12吋晶圓生產以降低成本。例如聞泰臨港廠(鼎泰匠芯)的12吋產能高達6萬片/月。反觀安世在歐洲的兩個老廠,一個是不到4萬片產能的6吋線,另一個更是老舊的5/6吋混合線。
![]()
毫不夸張地說,安世歐洲那兩條產線,放到現在國內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不會給立項,因為技術實在“太low”。
目前,安世晶圓總產能的70%左右早已在國內。更重要的是,安世被收購后的所有新產品,都在國內的12吋線上流片,設計圖(GDS文件)也100%在國內設計團隊手上。歐洲總部,早已被“掏空”了核心資產。
安世歐洲產能,極其落后的古董家底
荷蘭總部手中所謂的“晶圓制造”能力,到底是什么水平?
答案是:極其垃圾,落后不堪。
![]()
首先,技術代差是毀滅性的。歐洲老廠的6吋線,連12吋工藝的邊都摸不到。而安世中國團隊手握的12吋設計方案,給到歐洲那兩條“老爺爺產線”,它們也根本生產不出來。
其次,功率器件的設計和制造高度綁定,講究“匹配度”。設計團隊和工藝團隊需要長期磨合,不斷調試參數才能獲得最優的產品表現。你讓歐洲總部拿著12吋的設計方案,就算去找臺積電代工,沒有一兩年的磨合也調不出來,更別提臺積電根本看不上這種低端MOSFET的單子。
最后,再談封裝環節。功率器件的封裝技術門檻極低(如SMA、SOP8、TO220等),國內產能幾乎是“無窮無盡”的,設備也早已全國產化。安世吹噓的年產700億只,聽起來嚇人,但一只二極管成品才賣兩分錢,這點需求量,沒了東莞廠,國內其它廠商分分鐘就能全部吃下。
所以,無論晶圓制造、設計還是封裝,歐洲總部都一無所有。
丟失信用的代價,是丟失整個市場
安世歐洲總部手中唯一的底牌,就是“安世”這個品牌,以及它作為車規級二級供應商的資質(如16949、AECQ101認證)。
但這張牌,在絕對的供應鏈斷供風險面前,不堪一擊。
一個新品牌走完所有車規認證流程確實需要三年。但是,對于寶馬、奔馳這些車企客戶來說,他們面臨的是立刻斷貨停線的損失。他們很清楚,安世中國的產品,只是換了個名字,設計方案和供應鏈和以前一模一樣。客戶為了自己的產線,只會“自有大儒為我辯經”,幫著中國團隊用最快的速度走完流程。
反倒是歐洲總部,如果想用全新的設計、全新的供應鏈搞出一套產品,那才叫真正的“風險”,那才真的需要兩年以上的時間去重新驗證。
![]()
更諷刺的是,安世這幾年能在中國市場混得風生水起,恰恰是趕上了貿易戰后國內車企“國產化”的東風。大家將其視為“中資企業”,在供應鏈評估中給予最高優先級,才讓它在英飛凌(IFX)、TI、ST面前占盡便宜。
而現在,當IFX、TI、ST等國際大廠為了供應鏈安全,哭著喊著要把產線全搬到中國(如成都、國內代工)時,安世的荷蘭高管卻反向操作,試圖得罪自己最大的客戶和最主要的材料供應商。
荷蘭人的不講信用,讓他們不僅失去了對中國資產的控制,更讓他們徹底丟失了作為“國產替代”的資格。一個沒有設計、沒有產能、沒有成本優勢,還背叛了最大市場的歐洲“總部”,它失去的將是整個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