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數據顯示,9月共收到7.58億單訂單,而2024年同期為9.89億單。一年間,訂單量減少2.31億單,降幅高達23.36%。
作者 | 磊叔
編輯 | 磊叔
題圖 | AI制
有自媒體撰文:經濟下行,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交通出行的支出下降,“年輕人打不起車了”這個標題,很十萬加,也很行,行拘的行。
也有人說是“經濟回暖”,國家補貼、以舊換新等刺激消費的組合拳,收到了成效。年輕人都去買新能源車了,開車出行,所以不打車了……
這些謠謠領先的自媒體,他們制作的內容,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可一看他們的閱讀量,我又羨慕嫉妒恨了。
大家不打車的真實原因是什么?
一、出行方式更加多元
![]()
交通部在9月底公布過1-8月全國城市客運量。8個月的客運總量是688.7億次,這里面包含了公共汽車、出租車、軌道交通和輪渡。
公共汽車、出租車和輪渡分別負增長了5.5%、4.9%和2.8%,唯一正增長的是城市軌道交通,其中很大原因是山西省同比正增長了105.3%。太原地鐵1號線一期于今年2月22日正式開通運營,這條線路一個月能運458萬人次。這是增長的重要原因。
1-8月全國城市客運量里的出租車數據,同比正增長的只有北京、江蘇、廣東、西藏、甘肅、青海和新疆。
今年上半年,電動自行車的銷量創了新高,全行業一共銷售3434.9萬輛車,同比增長了差不多3成。雅迪上半年賣了879萬輛車,同比增長三分之一,凈利潤暴增6成。
這種銷量暴增大多源于以舊換新政策,上半年全國共收舊換新電動自行車846.5萬輛,是2024年同期的6.1倍。
二、市場飽和,司機收入斷崖式下跌
![]()
冬季來臨,網約車行業也正駛向凜冬。
今年以來,重慶、珠海、大理等多地相繼發布網約車行業風險預警,呼吁從業者謹慎入行。數據勾勒出一幅不容樂觀的畫面:今年1月,上述城市的網約車單車日均訂單量普遍只有12-14單,增速明顯放緩。
珠海公布的數據顯示,當地全職網約車駕駛員時薪約30元,每天上線10小時,日均營收約300元。扣除必要成本后,實際月收入僅在4000元左右。
行業下行周期中,一些問題被進一步放大。聚合平臺的興起,本是為司機拓展訂單來源,但部分平臺將訂單層層轉賣,每經一手都要抽成,導致傭金水漲船高,司機收入被不斷擠壓。
昨天打車,司機老吳聊道:一單行程結束,乘客支付84.34元,他實際到手僅61.12元,中間23.22元不翼而飛。他懷疑是訂單被轉賣至其他平臺,被“剝了一層皮”。
這種現象被稱作“陰陽賬單”。部分訂單在平臺間多次轉手,傭金比例不僅突破30%的行業紅線,個別訂單甚至超過50%。
訂單轉賣不僅侵蝕司機收入,也帶來安全隱患。有乘客反映,通過聚合平臺叫到某品牌車輛,最后開出發票的卻是另一家陌生公司,而后者在當地并未取得網約車經營許可。
三、供需失衡引發行業“內卷”
![]()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友浪指出,網約車司機收入下降背后是多重因素的疊加。首要問題是市場供需失衡——部分城市平臺數量激增,車輛和駕駛員數量遠超實際需求,大量車輛空駛,訂單匹配效率降低。
網約車數量快速增長,主要平臺已占據70%市場份額,競爭日趨激烈。“早期平臺有補貼,司機壓力不大。后來抽成提高,訂單增長又跟不上車輛增長,收入自然下滑。”
此外,平臺為搶占市場,頻繁推出低價促銷和補貼活動,司機在競爭壓力下不得不接受更低單價,收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司機剛入行時網約車每公里單價在1.3-1.4元,后來降至1-1.1元。“按每天跑200公里算,相當于少賺幾十元。想維持原有收入,只能延長工時。可每天已經干滿12小時,再拼身體就垮了。”老吳說。
近期,從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反內卷”舉措,或許正為行業帶來轉機。自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以來,后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多次高層會議持續作出部署。
多個行業協會聯合發出“反內卷”倡議,呼吁企業遵守反不正當競爭法,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四、行業未來的出路
![]()
破解網約車市場困局,關鍵在于精細化治理。一方面應提高準入門檻,從源頭控制行業規模;另一方面也需對服務質量差、社會評價低、盈利能力弱的存量運力進行清理,該停發證照的停發,該清退的依法清退。
為過剩運力尋找新出路同樣重要。例如,推動行業內合作與資源共享,降低空駛率、提升運營效率。各地也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放寬補貼政策,引導部分收入不佳的司機轉型就業。
從長遠看,建立成熟的網約車退出機制勢在必行。一些地方已展開探索:2021年,廣州建立平臺合規率監測與發布機制;2022年,深圳推出網約車運力規模動態調整機制,以市場手段調節供需。
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顧大松指出,從建設良性行業生態的角度看,多地交通部門出手規范低價營銷十分必要,有助于平衡乘客、平臺與司機三方利益。
未來,行業治理需從粗放走向精細。既要嚴控增量,也要優化存量,為更優質的運力騰出發展空間。
當前,各地正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引導部分司機有序轉型。
行業的“陣痛”,或許也正是優化與重生的契機。“充分競爭最終會推動優質洗牌。只有經歷大量淘汰,才能形成職業壓力,優化出真正有品質的服務。”
后記
10月14日下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月度信息發布會上,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公布:今年1-9月,我國汽車產銷雙超2400萬輛,累計完成2433.3萬輛和2436.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3.3%和12.9%。
數據,有種經濟上行的美感。原來各位是裝窮,只有我是真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