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丹麥制藥巨頭諾和諾德的一則公告,炸翻了全球醫藥圈。
![]()
這家102年來只換過5任CEO的老牌企業,短短半年內經歷兩次管理層震蕩,如今連董事會都快被“一鍋端”了。
故事的核心,繞不開那支曾讓它獨占鰲頭的“藥王”司美格魯肽,以及一場沒能接住的市場爆發。
一、半年兩次動蕩:從換帥到董事會“大清洗”
諾和諾德的人事風暴,從2025年5月就拉開了序幕。
2025年5月,公司突然宣布:CEO周賦德將卸任。這位掌舵8年多的老臣,親手把司美格魯肽推成2025年上半年全球銷量最高的“藥王”,卻沒能保住自己的位置。
![]()
真正的導火索是股價。從2024年7月競爭對手禮來的同類藥物獲批開始,諾和諾德美股從143美元跌到2025年8月的45美元,市值蒸發約4800多億美元。
2025年8月,杜麥克接過CEO職位,一上任就點燃重組計劃,帶動股價短暫回升39%。
但這位新CEO剛上任兩個半月,更大的震蕩就來了。
2025年10月21日,諾和諾德宣布:包括現任董事長在內的7位董事會成員即將離任,只剩5人留任。
原因很明確:董事會和大股東諾和諾德基金會,吵崩了。
基金會手握公司多數投票權,想盡快徹底重組董事會;原董事會則希望慢慢調整,保持人員穩定。談不攏的結果,就是7人集體“下課”。
基金會火速推出了自己的人選:讓2000年至2016年任諾和諾德CEO的索倫森,再出山當董事會主席。
![]()
但這位“老領導”的任期只有兩到三年,說白了就是個“過渡主席”。他的任務很具體:幫新管理層搞轉型,再找個能撐下十年的新帶頭人。
有跨國投資機構的醫藥分析師直言,這就是利空信號:“自己都不滿意管理層,投資人怎么敢信?”
二、“藥王”缺貨3年:拱手把市場讓給對手
管理層被連番替換,根源全在諾和諾德的“看家本領”上——司美格魯肽丟了市場。
2021年6月,美國FDA批準司美格魯肽用于減重,這是全球首款能減重的GLP-1藥物。
當時的諾和諾德,在減重賽道上沒有對手,妥妥的行業老大。可誰也沒想到,“老大”的寶座,栽在了“缺貨”上。
2022年3月,也就是司美格魯肽獲批減重才9個月,就因為斷供被美國FDA列入藥品短缺清單。
這一缺,就是近3年,直到2025年2月才脫離清單。
美國有個規矩:藥品短缺時,藥劑師能合法配制仿制藥。這些仿制藥價格比原版便宜90%,一下子就吸引了100萬美國人使用。
更要命的是競爭對手禮來的動作。
禮來的替爾泊肽也曾缺貨,但2024年10月就恢復供應了。這四個多月的“空窗期”,成了禮來翻盤的關鍵。
![]()
醫生們開始轉向替爾泊肽,畢竟慢病患者換藥麻煩,用順了就很難換回去。而且替爾泊肽是雙受體藥物,臨床試驗效果比司美格魯肽還好。
2025年第一季度,禮來GLP-1類產品在美國的處方量占比達到53.3%,第一次超過諾和諾德的46.1%。
到了2025年上半年,差距拉得更大:禮來占57.0%,諾和諾德跌到42.5%。
為啥會一直缺貨?說白了就是諾和諾德“反應太慢”。
它太習慣胰島素時代的玩法了:慢慢推產品,靠保險和藥企福利機構占市場,不用大規模擴產也能賺大錢。
司美格魯肽2017年先以降糖藥身份上市,諾和諾德也延續了老路子。可2021年減重市場爆發后,它還是沒醒過來。
直到2023年末,司美格魯肽已經缺貨快兩年了,諾和諾德才宣布要擴產。而擴產不是搭積木,得花好幾年時間。
反觀禮來,2023年11月替爾泊肽獲批減重時,直接宣布年底產能就能翻倍。一快一慢之間,市場就換了主人。
![]()
索倫森后來在電話會上也承認:“管理層沒能及時認識到變化,反應太遲緩。”
三、中國市場踩滿坑:從線上暴漲到3個月跌75%
如果說美國市場的失守是“反應慢”,那諾和諾德在中國市場的操作,就是典型的“踩錯每一步”。
減重市場和傳統降糖藥不一樣,它有很強的“消費屬性”,得靠院外和線上渠道拉銷量。可諾和諾德偏偏在這上面犯了糊涂。
四五年前,就有人勸諾和諾德布局中國院外市場,但被公司拒絕了。他們覺得糖尿病患者都跟著院內醫生,沒必要搞院外。
這一拒絕,讓司美格魯肽在國內長期困在內分泌科,錯失了減重市場的爆發期。
2024年11月,減重版司美格魯肽終于在中國上市,可定位又出了問題。
三甲醫院的減重門診醫生都說,諾和諾德自己也搞不清該對接哪個科室,該和哪些學術組織合作。而且負責的人換得太勤,像“走馬燈”一樣。
![]()
內部架構也拖了后腿。直到2025年6月,諾和諾德才把互相競爭的肥胖癥業務部和胰島素部合并,成立新的事業部。
這時候,競爭對手已經追上來了。
2024年,諾和諾德終于想通了,和京東健康合作線上銷售。這步棋一開始走得還行:2024年司美格魯肽線上銷售額17.76億元,增速142%,成了網上藥店銷冠。
2025年第一季度,它的肥胖癥產品在中國賣了7.04億丹麥克朗(約7.8億元人民幣)。
可風光只維持了3個月。2025年第二季度,銷售額直接跌到1.58億丹麥克朗(約1.75億元人民幣),環比暴跌75%。
原因很簡單:對手都盯上了線上這個主戰場。
禮來的替爾泊肽2024年12月在國內開售,第一步就是在美團首發,和諾和諾德同步上線。
國內的信達生物更狠,2025年6月獲批減重藥,7月初就登陸阿里、京東、美團三大平臺,全面開花。
![]()
更要命的是仿制藥要來了。2026年3月,司美格魯肽的核心化合物在中國專利到期,華東醫藥、石藥集團、麗珠集團早就遞交了仿制藥申請。
等到仿制藥上市,價格戰一開打,諾和諾德的日子只會更難。
四、裁員9000人救場:過渡班子能撐過轉型期嗎?
為了搶回市場,諾和諾德已經開始“刮骨療毒”。
2025年8月杜麥克上任后,就推出了全球性重組計劃:到2026年底,全球裁員約9000人,占總員工的11.5%。
其中丹麥本土要裁5000人,中國的工廠也在裁撤崗位,細胞療法業務直接砍掉。
這么做就是為了省錢:預計到2026年底,每年能省80億丹麥克朗(約88.5億元人民幣),全部砸到糖尿病和肥胖癥領域的研發和銷售上。
![]()
但錢能解決所有問題嗎?懸。
現在的董事會是“過渡班子”,索倫森只干兩三年,首要任務是幫管理層轉型。基金會也知道自己缺啥,提名的新董事里,有個叫海倫娜?薩克森的,自帶快消品背景,可惜要2026年3月才入職。
另一個候任董事懂生物產業,索倫森說這人關鍵,因為未來GLP-1要大規模生產,“蛋白質制造能力得跟上”。
可這些都需要時間,而市場不會等。
禮來已經在布局更厲害的三受體激動劑,比現在的雙受體藥物療效更強。國內藥企也在加速研發,不會給諾和諾德喘息的機會。
更核心的是,諾和諾德得徹底改掉老毛病。
它不能再抱著胰島素時代的“舒適區”不放,得真正適應減重市場的“消費化玩法”——既要搞定線上渠道,又要懂C端用戶需求,還要跟快消品公司一樣搞品牌營銷。
2025年11月14日,諾和諾德要開特別股東大會,新董事會成員就要定下來了。
但就算新班子順利上任,轉型也得兩三年才能見成效。這期間,仿制藥會上市,禮來會繼續擴大優勢,國內對手也會步步緊逼。
對投資人來說,現在只能“再信一次”,等著看諾和諾德拿出成績單。
結語
102年的諾和諾德,不是輸給了對手,而是輸給了自己的“慢”。
![]()
它沒看懂減重市場的爆發速度,沒跟上消費化的轉型節奏,更沒算到對手會用“快產能+快渠道”打過來。
基金會強行換班子,是想逼它“快起來”,但這艘大船能不能掉頭,誰也說不準。
GLP-1的戰場已經變天,從“一家獨大”到“群雄逐鹿”,諾和諾德的這波轉型,能成功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