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少年走入青春期,其實也是成長困惑期。從少年時的幻想,到現實中的迷茫,甚至對未來的恐懼。因為他已經成了“小大人”,漸漸與社會的接觸,紛繁復雜之處世艱難,前途未卜,生老病死……空虛感使未成熟的心靈找不到自己的“歸宿”,人生撲朔迷離,疑慮增多,而影響其輕松愉悅、純樸善真,甚至心靈成長,因而誰來破壁或破冰。
![]()
這種迷惑,會給他們帶來各種負擔,誰來解惑?如何引領走出盲區。其實,家庭、學校、社會應共同承擔為青少年“破壁”之重任,給孩子們一個輕松愉悅的成長氛圍,讓青少年投入全部精力以攻“城”。
![]()
【誰能發現青春“壁障”?】
一般來說,較難發現。如果迷茫表現在情緒上,抑郁寡歡一反常態,細心的家長、老師或要好的朋友或能發現或感覺到。若無細心關注呢?就錯過了溝通的良機,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靈凝滯或“損傷”?
![]()
還常有這樣的誤區: 認為孩子或學生是學習負擔壓抑,并認為很“正常”;還有人認為,有點思想負擔很正常;還有一種情況,你看來很正常,沒有任何抑郁“表象”,此最容易被師長忽略。
![]()
【咋去發現青春“壁障”?】
我的體會是: 察言觀色如果無“果”,我用“生命敘事”之法,通俗說,從關愛角度談心交流。這有一個前提: 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情感上無障礙,無拘束感、平等無間。否則,你會深入寶山而空回。
![]()
比如,我的嫡孫,我們倆是“朋友”,關系無長幼之閡,交流無輕重之別,探討無時間長短。因為我能走進他內心,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做他所不及。今年春季,他在九年級備考的緊張階段,他把干凈整潔的“癖好”都“忘記”了,我默默無語給他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通風窗戶開開關關;我駕駛三輪車接送他,總是先下樓,把車從停車場開到樓梯間門口,倒車調頭,把車簾拉開,他一到門口,我就先把車簾撩了起來,他毫無障礙上車……一切從他心上考慮。送到學校門口,拉開車簾,讓他先下車,我再調頭回返。再加一句“過路看車”溫馨提示。
![]()
在這種厚愛有加的“大愛無言”的言行舉止中,才能走進他的內心深處,發現“壁障”,而勢如破竹,讓他輕松度青春。
對嫡孫這種做法很地道,那對一般學生咋能關系無障礙?
![]()
“生命敘事法”是心理學之寶。不論上閱讀課,還是寫作課都要用此法,特別是小學高年級和初中仨年級,我給“生命敘事”定為三大功能: 一、每每找三個或更多的成長中的優點,讓同學自己講就是破“壁”起步,老師也要長善救失;二、把講出的事例作為寫作素材;三、練出了語言表達與思維能力(寫真寫實是寫作“發展等級”分數的重要依據)。這樣上課,學生在輕松愉悅中一舉多得。如此訓練,你就會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
這種心理學成長法,正好與郭文斌先生的“現場感”訓練吻合。
![]()
【剝皮討論“壁障”能破】
嫡孫已入了高一年級,由于中考前,我用“生命敘事寫作法”,輔導他寫了五篇模考寫作。中考成績,應該是寫作使他語文成績最高。
家花不香野花香,以前從來不聽我的課,可到了暑假就一直跟班聽我的課。
![]()
上周六,我考慮周末作業多而緊,征詢他的意見,他繼續上我的閱讀與寫作課。本來課程安排是三節連上 : 閱讀第一節課,寫作是“生命敘事”一節,下一節當堂寫作,課末交稿。
家長和教師須有敏感而隨機應變之能力。課外閱讀他選的是《百年孤獨》,世界名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我先讀(備課)。我一讀,敏感告訴我: 他心有較重的孤獨感,為逃避現實,而閱讀此小說,“妄想”陶醉于情節之中,而麻痹自己的孤獨之苦。
![]()
我當即調整教與學的內容與教程。上課伊始,先討論文學巨著《百年孤獨》。先讓他開口,談讀本書的目的。然后,我對小說作概括性分析,引領他“認識”名著: 從“文”的角度討論該小說有精典高妙的筆法;然后從“學”的角度討論其思想意義與時代價值: 首先分析小說為“自然主義筆法”,是暴露文學類,揭露了西方性解放(同胞兄妹之間婚戀成夫妻),還暴露了西方某國度的假民主一一選國王時自印選票而投,以假亂真……
![]()
討論的結果: 你大學畢業之后,“三觀”既定,再讀此名著應更有意義,他同意本書暫歸我“閱讀”了。
![]()
課程第二步接下來討論“你的孤獨之苦何來?”他談了五個觀點,真讓我振聾發聵:
一、為啥世界僅有五個社會主義國家?且蛻化變質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少之又少。
二、歷史上封建帝王多昏聵無德。
三、當今世上有貪腐現象。
四、當今惡人多于善人,且作惡之人儒家經典都能給粉飾成善人。
五、當下我的努力,是在目標支撐下,可是……孤獨而無友。
![]()
啊一一我明白了: 少年的孤獨之苦,都來自于社會上那些“獵奇”的輿論的污染。
現場對他的五大“孤獨”之成因針對性討論。我提“題”他思考,層層辯駁,步步深入,撥亂見真,他反說我正辯,啟迪思考。用了一節課,點點見真,觸動心弦。但不可能一次性“拔根”,只會一石擊開千層浪,讓他照單承收,慢慢琢磨甚至終身消化。
![]()
課后思考: “破壁”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教育的合力所為;而“攻城”則是久久方能為功。
青少年的孤獨,家庭的科學引領、學校的善誘關愛,社會的凈化與大愛。
郭文斌先生的《尋找安詳》與兩本弟子規《解讀》與朱柏廬治家格言《解讀》,真是廓清邪污與治世良藥。(河南安陽 王瑞喜)2025年10日25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