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
晉城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魔性”視頻火了,
掀起了一波網友學習山西方言的熱潮。
不得不說,
山西方言,
倚著她所在的煙火氛圍,
那腔兒那調兒,
那詞兒那味兒,
可真的是太有魅力了!
本期,
我們一起來打卡山西方言!
![]()
我們山西方言那可是簡潔明了、形象生動!有時候,甚至還有些“莫名其妙的可愛”![]()
對于方言,網上一直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四川人說話像吵架,湖南人說話像唱歌。而山西人說話像“做!十!級!聽!力!”
一個山西人聽后表示不服: “說的外是甚了,俺們山西話和普通話說的真的差不多,俺們說話撒會聽不懂了,寧是哈說了么!”
另一個山西人聽完仍舊不服 : “se的似澀呢,額滴山西話和普通話真滴ca不多,額滴se話得胡聽不懂啦,凈胡舍!”
以上都是山西話的不同版本,屏幕前的你是不是忍不住跟著讀了好幾遍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大概除了本地話,他們聽山西別的地方說話也像在做聽力。所以在江湖中,有這么一種說法:“讓一群山西人講方言,只怕場面會失控”。
不信?那就來做做山西各地方言小測試,小伙伴們,加油嘍!
1.“夜里”是哪一天?
A.昨天 B. 今天 C.明天 D.后天
2.“熄活”的意思是?
A.車熄火了 B.可憐 C.荒涼 D.火滅了
3.“俯照”是指?
A. 衣服 B.照片 C.衣服的照片 D.睡覺
4.“圪蹴(ge jiu)”是指人的哪個動作?
A. 跳起來 B. 蹲下 C.躺著 D.趴著
5.“爬倉貨”的意思是?
A.小偷 B.討厭鬼 C.倉庫的貨 D.爬上倉庫的人
「ABDBB」
有沒有全部答對呢!
是不是做題做到抓耳撓腮,那么接下來由我這個掌握了兩種語言(普通話,山西某地方言)的小達人來給大家說說山西方言吧!
PS:文中用了很多方言諧音
所以很多文字都使用的是諧音字哦!
山西方言分五大片區:晉北、晉中、晉南、晉東南、呂梁等。之前,各地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地域的山西人之間說話也像做聽力
跟著下面幾個情景去感受一下吧~
山西某高校女生宿舍
![]()
是的,我知道你一定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切塔”在這里是指可愛。而“喜人”是夸贊一個人長得好看。山西方言就是這么有意思!!!算了,我就圪蹴在仡佬佬里看她們花癡吧!
山西運城某菜攤
![]()
山西人講話會不自覺音調上揚,說話的時候喜歡在句子末尾加感嘆詞。
上面這個場景在山西的菜市場一定不陌生,除了感嘆詞,山西人還喜歡在句尾加“了、哩、啦”來提升句子的語調。當他們問你“是嗎”的時候會說:“是了~~~”。
劃重點!!!
這個“了”一定要讀作二聲,并且要把尾音拉長。當你掌握了讀這個“了”的精髓,相信我,你離學好一門“博大精深的山西方言”不遠了!
![]()
圖源:小紅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山西人在說話的時候,還喜歡用疊詞,有一種莫名的反差萌。他們叫“凳子”不是“凳子”,而是“凳凳”,叫“桌子”不是“桌子”,而是“桌桌”,夸贊一個事物很好的時候,說的是——“好的不行行”。
![]()
圖源:小紅書@太行以西
你能否想到一個身高馬大的彪形大漢對著他的朋友說:“給我遞一哈你旁邊的凳凳。”
嗯……是不是很萌,除了萌是不是還很出戲~
這就是山西方言的魅力,讓你一秒變回可愛的幼稚園兒童
![]()
圖源:小紅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除了可愛,山西方言也非常親切,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踏實。
在一家山西面館,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
在山西,人們似乎“咥碗面”才能感受到這片土地帶來的厚實感,山西方言和山西面食一樣,讓人踏實、安心。
![]()
圖源:小紅書@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客家話有“十里一鄉音”的說法,在山西也同樣適用。
單說“家里”這個詞,就有無數種方言,晉中祁縣稱作“閨舍”,呂梁孝義說的是“居上”,運城萬榮叫“屋里”,臨汾霍州叫做“住舍”……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在說普通話的時候夾雜著方言呢?可能這就是鄉音情結。當你身在異鄉聽到濃濃的鄉音,一定會感動到熱淚盈眶。
方言更像是摩爾斯碼,有著神奇的加密功能,傳遞著我們對同一片土地的感情。
賀知章在《回鄉偶書》中寫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那句句樸實的鄉音,撩撥了多少游子的思鄉情。
離不開的地方叫故鄉,剪不斷的聲音是鄉音。
山西方言與山西文化
文/李銳鋒
山西方言與山西文化密不可分。研究山西文化,不可不研究山西方言。
但是現在的孩子已很少說當地話,尤其太原孩子。60后人群,已成了太原話最后的活化石。按目前太原話衰退速度,60后人群消失后,太原話也就壽終正寢了。那時,中華方言大花園中,將會失去一個極為珍貴的品種。
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韻律感。對照許多北方方言看,山西方言是最接近文言的方言,而文言是溝通現代人和古代人的橋梁和紐帶,是高雅的語言!山西方言含有大量入聲字,儲存了許多遠古的文化信息。目前漢語各方言區中,只有山西方言、江浙方言中含有大量入聲字。應該說明的是,語言學的晉語區中不包括晉南27個縣(市、區)及廣靈縣,因為它們的方言中沒有入聲字。今天,我們對山西方言與古文字、古語音的對應關系,對山西方言中的古文化含量,認識還很膚淺。時代在變化,語言在變化,方言也在變化。而正是由于山西山川阻隔,地域封閉,經濟自給自足,語言的變化相對較慢。因此,山西方言中保留古語音較多,古文化的含量較高,這是語言學界公認的事實。可以說,現在太原人、晉中人說的方言就是當時唐朝人說的話,甚至是更久遠的祖先說的話。
![]()
▲山西方言分布圖
1
山西方言中的古音
彭真同志的家鄉,曲沃縣垤(dié)上村,今已屬侯馬市。垤就是個古音。還是一個古字,咥(dié),吃的意思。這個字,可能除了山西人在用,別的地方人已經不用了。晉中、太原方言中常用這個字。如,今天咥了一碗拉面,咥了個過油肉。咥字本意是吃,長期使用中產生延伸變異。還有“咥便宜”的說法。如某公買了2斤豆腐,順手拿了根蔥,回來告老婆說“咥了個便宜”。
2
山西方言與古詩詞
山西歷史上出過許多大詩人,如白居易、柳宗元、王之渙、王維等。當時這些唐代詩人肯定不會說當今的普通話,用普通話去朗讀唐代山西詩人的作品,許多韻味出不來。有時心里不免嘀咕:白居易的詩不押韻呀!但又不敢說,怕人家笑話自己沒文化,白居易是歷代公認的大詩人嘛!
實際上,這些唐代大詩人當時說的都是山西話,山西方言。尤其是晉中、太原一帶方言中含入聲字較多,詩詞中許多是用入聲字作韻腳的。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用普通話讀和用太原話讀,韻味是完全不同的。
入聲字確實很獨特,很奇特。它的特點是發音短促、有力,尾聲似乎被吃掉了,像爆炒豆子叭叭作響。而普通話尾音較長。如山西話:公安局、一桌飯、殺割啦、改革開放。語言學界專家曾多次去晉中考察,讓一些中小學老師用方言讀白居易、王維等人的詩,入聲字使這些古詩詞大放異彩。
3
山西方言與音樂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這是世人皆知的。山西民歌由于其地域性特點鮮明,山西韻味十足,非常優美動聽,深受全國人民喜愛。如《汾河流水嘩啦啦》《人說山西好風光》《繡荷包》《五哥放羊》《親圪蛋下河洗衣裳》《唱得幸福落滿坡》《交城山》等。
山西民歌要用山西方言來唱才有味道,至少也要普通話里夾雜山西方言,關鍵字、詞要用山西方言。用純普通話演唱,韻味全無。
北京一個歌唱家演唱《交城山》,有一句“一輩子也沒啦坐過好車馬”。山西韻味應該是“一(ye)輩子也沒(mo)啦坐過(wai)好車馬”。歌唱家唱成“一(yi)輩子也沒(mei)啦坐過那好車馬”,韻味全無,聽著不舒服。
還有一個歌唱家演唱《親圪蛋下河洗衣裳》,把“雙圪頂”跪在石頭上,改成“雙膝蓋”跪在石頭上,本意是想用全國人民都聽懂的語言推廣山西民歌,這一改,使得生動的左權民歌變得索然無味。
而民歌大王石占明演繹了許多山西民歌,除左權民歌外,其他民歌也是唱得有滋有味。他滿口左權話,在京城闖蕩幾年,是略帶京腔的左權話。他的歌有味又聽得懂,在全國各地舞臺上大受歡迎。
4
山西方言與戲曲
山西是戲曲大省,劇種繁多,劇目豐富多彩,各劇種名家輩出。各劇種之所以深受群眾歡迎,與濃郁的地方特色分不開。首先,劇情大多與山西有關,如《打金枝》《下河東》等等;其次,音樂曲牌是當地的音調;第三,道白用的是方言。尤其是方言的運用,使得地方戲劇妙趣橫生,大受歡迎。曾經有一段搞戲曲改革,音樂朝歌劇方向走,道白用京腔,弄得不倫不類,丟失了大批觀眾,已經引為教訓。
由于看過一些北路梆子的資料,以此為例,說明方言與戲曲的關系。北路梆子即雁劇,以晉北方言為基礎,吸取了晉北方言的精粹,這是北路梆子集地方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精華所在。山西的地方戲曲大都是用方言區來命名的劇種,如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正是體現了方言與地方戲之間的密切關系。
![]()
▲北路梆子《王寶釧》劇照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詞匯方面
從北路梆子唱詞和道白中,可以看到大量晉北方言詞匯。如名詞:在《舁(yú)橋》劇中的“山窩”(山里面)、“光景”(日子)、“莜面山藥”“莜面推窩窩”“涼拌山藥絲絲”“骨拐”“旱船”。在《血手印》劇中的“這邊廂”“那邊廂”。如動詞、形容詞:在《三堂會審》劇中,“打量我命難保全”(打量:估計、約摸);《醉陳橋》中“手扳著垛口往下瞧” (扳著:壓著、按著),“帥字旗不住空中飄”(不住:不停地);《天劍除》中的“我心想做生意褪褪窮毛”(褪褪窮毛:即脫貧致富);《舁橋》中的“倒灶倒灶真倒灶”(倒灶:倒霉)。這些方言詞語在劇中的運用,叫人聽來親切自然,貼近人民生活。
疊音詞的運用
山西方言尤其是太原方言中疊音詞較多。如冰糖蛋蛋、花生豆豆、電線桿桿、花襖襖、板凳凳。《舁橋》中的“陰沉沉”“血淋淋”“嘩啦啦”“霧茫茫”;《訪白袍》中的“清風飄飄,細雨霏霏”;《打代州》中的“黑壓壓”;《血手印》中的“悲風呼呼響,胡天叫地兩茫茫”。這些疊音唱詞在劇中起到了烘托氣氛、渲染場景的作用,給人生動形象的感覺。
諺語、俗語的運用
北路梆子的道白、唱腔,不僅大量運用方言土語,還用了方言中的俗語、諺語。《舁橋》中的“餓得前心貼后背”“好你老婆子,和老咸菜一樣——黑心”增加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這老婆子不夠數——一定是個二百五”用順口溜來刻畫人物,更加生動。
我省各劇種在運用方言中大致如此,因此也緊緊吸引當地群眾,使之流傳久遠。方言是地方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方言就沒有地方戲。山西電視臺《走進大戲臺》多年來一直雄踞各欄目收視率榜首,非常說明問題。
5
妙趣橫生的山西方言
山西方言充滿了幽默感,說起來使人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準確。以前人們打煤糕時要去煤場買煤,常聽人們說:“有面子的沒面子,沒面子的盡面子”,譏諷走后門、拉關系。閻錫山搞“三自傳訓”時說的一句話:“沒有關系找關系,找下關系沒關系。”意思是要說你不是共產黨,就找關系來證明,找來證人就沒事,找不來就按共產黨處置。這種一語雙關的表達使人一聽就明白,記憶深刻。
山西方言中對“二”的運用,簡直妙不可言,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如“二流子”“二癩子”“二百五”“二不楞”“二愣子”“二傻子”“二姑娘”“二閨女”“二桿子”“二鬼子”“二五眼”“二餅子”(眼睛)、“二道販子”“二把刀”“二球貨”。山西方言中“二”打頭的詞多為貶義詞,為什么不用一、三,一定要用二,說不清。現在又有發展,如“那人不行,有點二”。過去慣用語中有“起二心”“忠心不二”“好馬不披雙鞍,好女不嫁二男”。
山西方言中語匯確實豐富生動。在太原地區,一個“頭”字,有三種說法:太原城里人叫“得老”,小店一帶叫“得老蛋子”,柴村一帶叫“骷髏”。晉中一帶說的“諞打”“倒歇”就比“聊天”生動、親切的多。“溜舔”就比“拍馬屁”更為形象、生動。類似的語匯較多,與普通話相比,山西方言更為豐富多彩。如:黑瞇洼眼、球瞇性眼、死瞇處眼、死皮賴臉、圪出打蛋、黑操爛五、假迷三道、肉頭性腦、光眉俊眼。
6
語音辨異、鄉音難棄
說山西話十里不同音,確實不為過。山川阻隔,封閉自足的經濟文化圈,造成了五花八門的地方口音。方言除了用文字記錄、表達外,重要是靠語音來表達意圖、交流信息、傳遞感情。
在山西方言眾多的支系中,我認為最具幽默感、最具代表性的當數五臺話(包括定襄話)和平遙話了。楊安和(山西五臺人,退休前任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在位時,常從電臺中聽到他的五臺話音,他退休后再也聽不到這親切的語音了。五臺定襄話的基本特征是把所有發ang的音,統統發為an,這就是打開五臺定襄話秘密的鑰匙。如鋼(gan)鐵公司、陽(yan)光(guan)燦爛。
而平遙話的特點是把an的音發為ang。如平遙人說展覽(zhang lang)。而與平遙相鄰的介休,又是把發ang的音發為an。有一句笑話,介休人說,張(zhan)部長(zhan),我(e)上(shan)了你的當(dan)了。剛調來的張部長聽罷,氣得暈過去。人家聽成“張部長,我騸了你的蛋了!”
7
山西方言與移民的關系
幾個相隔千里之外的地域人群,幾乎操著相同的方言,可能是移民帶來的語言現象。比如長治方言區、黎城方言區,人們說肉為(yòu),說人為(yin)。這與遼東方言、膠東方言是一致的。究竟誰是源、誰是流,尚不清楚。但推測,山西為中原腹地,遼東、膠東較為偏遠,山西應為源,遼東、膠東應為流。
運城許多地方說街(jie)為(gāi),趕集為“趕街(gāi)”。這與云、貴、川、湘、鄂的方言是一樣的。運城一帶在漢唐時是京畿之地,出去做官、經商的人多,把當地語言帶出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當時云、貴、川一帶尚屬蠻夷之地。源流關系應該是清楚的。
山西境內古交、婁煩、靜樂與沁源的口音有著驚人的一致,以至于經常錯把靜樂人當成沁源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大跨度的方言相近現象,尚待專家考察論證。
![]()
▲ 山西王莽嶺風光
圖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文|綜合自人說山西好風光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圖|見署名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來源:文博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