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所謂的主流媒體,也就是那些左媒所擅長的就是選擇性取舍和情緒化渲染,將正面事件包裝成負面“災難”。一個典型例子,便是川普總統計劃升級白宮宴會設施的舉措。這本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卻被媒體和民主黨政客們集體妖魔化,焦點鎖定在“破壞”和“自私”上,而忽略了其實際益處和資金來源。通過這個案例,我們能窺見媒體如何通過視覺沖擊和道德綁架,悄然塑造公眾認知。
![]()
川普的善舉:自籌經費,打造現代化白宮
白宮作為美國國家象征,其宴會廳長期存在空間不足的問題。每次舉辦大型國事活動,都需在戶外臨時搭建帳篷,不僅顯得寒酸,還易受天氣影響,影響外交禮儀和國家形象。川普總統敏銳地捕捉到這一痛點,決定投資興建一座永久性的大型宴會廳,預計占地廣闊,能容納更多國際貴賓,提升白宮的接待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項工程總投資約2億美元,但是不占用一分納稅人資金,川普承諾全部由其個人捐款和私人籌款承擔,他說:“這將是有史以來最精致的宴會廳,國家不承擔任何費用,資金由我出。為了妥善處理,我們必須拆除現有的建筑,我們不會動白宮。”這不僅是川普的個人貢獻,更是為國家長遠利益鋪路:未來宴會廳將采用現代設計,融合歷史元素,成為白宮的新地標,想象一下那宏偉的拱頂和水晶吊燈,取代了以往的臨時棚子。
媒體的抹黑敘事
然而,美國左媒如CNN和MSNBC等,在報道中卻刻意回避這些積極面,轉而大肆渲染工程的“破壞性”。他們反復播放拆除原有宴會廳的畫面:塵土飛揚、墻體碎裂、現場一片狼藉,仿佛白宮正遭受“浩劫”。更夸張的是,媒體強調工程將導致民眾參觀白宮東翼暫停兩個月,制造出“川普封鎖公眾財產”的印象。這些報道往往配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如“川普拆毀白宮側翼,民眾權益受損”,并省略了工程僅針對特定區域、參觀中斷后將以更優質設施重開的事實。如果你還是那種只看電視和所謂的主流媒體的人,你的腦海中留下的,是一個“自私總統”在破壞國家遺產的負面印象,而非一個慷慨捐助者的正面形象。
這種抹黑手法在白宮的記者會上也毫不掩飾。一位記者假裝義憤填膺地質問川普團隊發言人萊維特:“聽起來答案是,是的,他可以拆除任何他想要的東西。”這位記者明知白宮歷史,卻故意忽略事實,試圖將改造工程塑造成川普的“獨裁行為”,以激發公眾的道德恐慌。萊維特對此早有準備,她毫不客氣地甩出一堂殘酷的歷史課:“不,這是歷任總統多年來一貫的做法。事實上,我這里有些照片。”
她展示的圖片直擊要害:1902年西露臺的建設現場,塵土飛揚的拆除場景與當下如出一轍;東露臺的改造同樣狼藉不堪;1934年西翼擴展時,現場堆滿瓦礫;甚至1950年的工程照片,也與媒體熱炒的“浩劫”畫面高度相似。萊維特冷笑著反問記者:“看看這些。你認為那些瓦礫是怎么來的?它們是怎么產生的?”這一幕堪稱新聞發布會上最殘酷的時刻之一,瞬間戳破了記者的偽善泡沫。左媒記者的不顧事實、刻意抹黑,不僅暴露了左媒的敘事操控,還凸顯他們對歷史的集體失憶,白宮本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改造史冊,卻被他們用來專門攻擊川普一人。
![]()
希拉里的雙標炮轟
民主黨前總統候選人希拉里更是仿佛抓住了一個天大的機會,迅速加入攻擊行列,她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直指川普:“這不是他的房子......而他正在摧毀它。” 希拉里將工程描述為“野蠻拆除”和“個人專斷”,暗示川普視白宮為私人地產,罔顧公眾利益。這一言論迅速被左媒放大,引發網上一片“川普毀遺產”的合唱。希拉里還借此機會回顧自己在白宮的“光輝歲月”,對比川普的“破壞”與克林頓夫婦的“維護”,試圖重塑其政治形象。
但希拉里的攻擊充滿雙重標準。她似乎選擇性失憶,對民主黨執政時期同樣涉及白宮和國會設施的“大動干戈”的事情假裝沒看見。早在奧巴馬時代,白宮就曾動工興建室內籃球場,一個供奧巴馬本人及其朋友休閑娛樂的私人設施,卻動用了納稅人資金,建設過程還造成混亂。希拉里夫婦離任時,還卷入“家具丑聞”,如今她高呼“白宮不是你的”,卻忘了自己家也曾“改造”白宮東翼,安裝私人浴室和娛樂區。如果按她的邏輯,那些工程豈不也是“摧毀公眾財產”?
希拉里的攻擊很快招致反擊,川普的長子小唐納德·川普在X平臺上火速回應,直戳其痛處:“話說那位不得不歸還從白宮帶走的家具和銀器的女士,嘿,騙子,你最好別插手這件事!” 這番回懟一針見血地提到了克林頓夫婦2001年離任白宮時卷入的“家具丑聞”:他們被指從白宮帶走價值數十萬美元的古董家具、銀器和瓷器等公物,后迫于輿論壓力歸還部分物品。這一事件曾被廣泛報道為“偷竊公物”,卻在民主黨敘事中被淡化成“小誤會”。
小川普的回應不僅諷刺了希拉里的雙標,還以騙子這一經典稱呼,點燃了保守派網民的熱情,帖子迅速收獲數萬點贊和轉發,進一步放大事件的反轉效果。
最好笑的是希拉里的女兒切爾西也加入罵陣,她發文饒有介事地說“我十二歲那年,白宮就成了我的家。我一直明白,那不是我的“家”,而是人民的家。”沒想到招致回懟:“所以你媽媽從人民之家偷了畫?你爸爸和萊溫斯基一起褻瀆了橢圓形辦公室?”自家屁股如此不堪,她們居然可以這樣的義正言辭,真是左瘋政客可以隨心所欲的極度愚蠢而絲毫無損于他們的聲譽,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聲譽。
民主黨“宮殿”項目:納稅人血汗錢的奢華翻新
與希拉里的“正義”炮轟相比,民主黨的其他基建項目更顯荒謬。比如加州民主黨主導的州議會大樓翻新工程,已累計耗資11億美元,全由納稅人買單,已經被人們批評為“過度奢華”,包括金碧輝煌的會議廳和高端安保系統,但是主流媒體假裝沒看見。
明尼蘇達州民主黨議員則推動建造一座“宮殿式”辦公大樓,投資7.3億美元,將原有建筑面積翻倍,盡管該州議會每年僅開會5個月。當地共和黨議員羅賓斯公開曝光:“當明尼蘇達人努力維持生計時,民主黨政客們卻在為自己建宮殿。”她強調,這筆巨資本可用于民生,卻被用于“雙倍擴建”,堪稱“納稅人錢的巨大浪費”。羅賓斯多次試圖阻攔,但民主黨多數派強行推進,項目至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這些例子并非孤例。奧巴馬的白宮籃球場改造,不僅拆除了部分歷史結構,還邀請如迪迪和勒布朗·詹姆斯等名人“助陣”,被諷刺為“用公款建娛樂場”。相比之下,川普的宴會廳是為接待世界領袖而建,卻被貼上“破壞者”標簽。民主黨動輒斥資納稅人錢建“宮殿”,卻對川普的自費工程橫加指責,這種選擇性憤怒暴露了其黑暗的政治動機。
![]()
雙重標準的荒謬:誰才是真正的“破壞者”?
川普的計劃本該是正面新聞:一位總統用私人資金回饋國家,提升白宮的國際形象。媒體卻通過拆除照片的視覺沖擊、希拉里的道德高地將善舉扭曲成“丑聞”。這不是巧合,而是系統性操作,左媒總在抹黑川普的行為,淡化民主黨的“奢靡”。試想,如果是拜登或哈里斯推動類似工程,報道會不會變成“現代化升級,惠及后世”?
這種敘事操控的最終效果,是部分公眾,尤其是老年人口對事實的麻木。希拉里忘卻自家“籃球宮殿”和家具風波,明尼蘇達的7.3億“閑置宮殿”無人追責,加州的11億翻新成“必要投資”。而川普的自掏腰包,卻成了“白宮不是你的”,成了攻擊靶子。
左媒的洗腦術,就在于此:通過情緒渲染和雙標邏輯,讓大眾質疑真相,擁抱偏見。唯有多角度審視,方能看清這些主流媒體的面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