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第19輪對俄制裁剛落地,德國最大反對黨基民盟就拋出了一份 “鋼鐵保護計劃”,核心直指全面封殺俄羅斯鋼鐵和鋁產品。這份在Instagram上高調公布的五點方案,不僅為即將召開的德國總理府鋼鐵峰會定了調,更揭開了德國在產業生存、地緣政治和選舉博弈中的多重困境。
![]()
要知道,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早已被俄羅斯列為極端主義組織,這份禁令在俄境內形同虛設,基民盟的表態更像是做給國內和歐盟看的政治宣言。
事實上,要理解這份計劃的深層含義,我們必須先審視德國鋼鐵業所處的危局。它不僅僅是國民經濟的一部分,更是“德國制造”的靈魂與根基。這個直接雇傭8.6萬人、間接牽動汽車、機械等上下游400多萬就業崗位的龐大產業,如今卻像一艘在驚濤駭浪中搖搖欲墜的巨輪。
![]()
自2022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洲能源價格的飆升,對鋼鐵這種高耗能產業來說是釜底抽薪。生產成本的直線拉升,讓德國鋼鐵在國際市場上節節敗退,難以與來自其他地區,特別是亞洲的低價鋼鐵競爭。雪上加霜的是,全球氣候變暖的壓力,使得“綠色轉型”成為一道不得不跨越的門檻。
高昂的環保改造投入,進一步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三重打擊之下,德國多個大型鋼廠被迫減產,產能利用率一度跌破70%,響起了刺耳的警報。
![]()
更讓德國政界焦慮的是,現有對俄制裁在鋼鐵領域存在的“灰色地帶”。俄羅斯的鋼坯,經過歐洲工廠的簡單加工,便能“洗白”身份,堂而皇之進入歐盟市場。這種“曲線救國”式的規避行為,讓德國副總理克林拜爾都不得不公開抱怨,稱制裁在鋼鐵領域形同虛設。
為了堵上這個漏洞,歐盟最新通過的措施,是將鋼鐵進口配額大幅削減47%,超額部分關稅直接翻倍至50%,與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趨同。
內外交困之下,基民盟的“封殺計劃”看似激進,實則是德國鋼鐵業在生死存亡之際,被逼上梁山的無奈吶喊。
![]()
基民盟的五點計劃,每一條都像是一枚多棱鏡,折射出德國在不同層面上的考量與博弈。
首先,也是最核心的一點,是“堵死對俄制裁漏洞,全面禁止俄鋼鐵和鋁產品進口”。這是緊跟歐盟對俄施壓的總體戰略,意在進一步收緊對俄經濟的絞索。
隨后的幾條措施則更耐人尋味。它主張“歐盟對中國廉價鋼鐵加征一攬子關稅”,這與歐盟近期對鋼鐵進口配額削減、高關稅征收的政策思路不謀而合,顯示出德國在貿易政策上向美國靠攏的趨勢。
![]()
在能源方面,計劃提出“支持工業用電漲價,但要確保能源供應穩定”。這反映出德國在能源轉型與產業生存之間尋求微妙平衡的努力。一方面要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另一方面又要保證高耗能產業的基本需求。
此外,“推動歐洲綠色鋼鐵發展”和“收緊乘用車碳排放限制”,則是在全球環保大潮下,德國為自身產業升級和應對氣候變化所做的姿態。
這些措施一經提出便爭議不斷。環保組織負責人穆勒質疑,這并非加速綠色轉型的正確方式,反而是在補貼高能耗產業。而蒂森克虜伯的CEO洛佩茲也警告,過度的保護主義可能會犧牲歐洲市場的整體競爭力。這些分歧,恰恰體現了德國在發展道路上的兩難。
![]()
基民盟選擇在此時拋出這份計劃,其政治考量是多于純粹的產業救助。當前德國經濟連續兩年衰退,執政的社民黨政府因政策搖擺而飽受詬病。
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的支持率一路飆升,幾乎與基民盟平分秋色。在明年即將舉行的五場州議會選舉前,基民盟急需在關鍵產業議題上展現其強硬、果斷的執政能力,以爭取產業工人和傳統保守派選民的支持。這份“鋼鐵保護計劃”,是其在政治舞臺上的一次重要亮相。
![]()
從歐盟層面看,這份計劃也是德國試圖主導歐盟未來制裁方向的表態。盡管歐盟已經進行了19輪對俄制裁,但在鋼鐵等關鍵領域,長期存在豁免條款,各國立場不一。德國作為歐盟的核心國家,此番主動加碼對俄封殺,意在引導歐盟內部形成更統一、更強硬的制裁立場。
同時,通過對標美加50%的鋼鐵關稅,德國也試圖鞏固與美國在跨大西洋貿易政策上的協同。這種策略也并非沒有風險,部分歐盟國家已經擔憂,高關稅可能推高通脹,讓本已艱難的下游制造業雪上加霜。
![]()
隨著總理府鋼鐵峰會的臨近,各方力量都在加緊博弈。基民盟的計劃,已然為會議設定了“強硬保護”的基調,預計跨黨派共識的達成不會太難,但在具體措施上,分歧卻難以彌合。工業用電漲價是否會導致中小企業倒閉?對中國鋼鐵加征高關稅是否會引發貿易反擊?綠色鋼鐵轉型的巨額資金又將從何而來?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難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歸根結底,德國鋼鐵業的困境,是當前全球變局的一個縮影。地緣政治沖突撕裂了能源和原材料供應鏈,綠色轉型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則加劇了國際競爭的復雜性。基民盟的“封殺計劃”,本質上是一種“筑墻”式的應對危機方式。
![]()
但墻筑得越高,困住自己的風險也越大。它既可能無法完全抵擋全球產能過剩的壓力,也難以徹底解決綠色轉型的根本問題,更可能讓保障400萬就業崗位的承諾,最終成為一句空談。
德國能否守住其制造業強國的地位,關鍵不在于能封鎖多少進口渠道,而在于能否在保護本國產業、積極擁抱轉型與有效參與全球競爭之間,找到一個精妙的平衡點。這“鋼鐵戰”的結果,不僅將決定德國鋼鐵企業的未來,更將給全球制造業的未來版圖,帶來深遠而復雜的影響。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