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本軍售限制被解除后,
很多人或許沒意識到,
太平洋防務市場正在經歷一場靜悄悄的“換血”。
![]()
先說說新西蘭為啥著急換船。
他們現在用的澳新軍團級護衛艦,是上世紀90年代的“老古董”了。
您可能覺得才30年不算老,但對軍艦來說,這年紀已經算“高齡”。
比較直觀的問題是錢。
這些老艦的維護費從2019年的7200萬美元飆到現在的1.08億美元,漲了一半!
更要命的是,花了錢還修不好,出勤率從85%掉到70%,動不動就因為發動機罷工取消任務。
這就像養了輛老爺車,修理費比買新車還貴,關鍵時刻還老掉鏈子。
性能上的短板更明顯,新西蘭管著全球第五大海洋專屬區,面積有40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小半個中國的國土面積。
但老艦續航只有6000海里,雷達系統對付隱形目標力不從心,導彈發射裝置只有8個,放在今天的海上環境里,這配置實在有點“裸奔”的感覺。
![]()
把時間倒回十年前,日本還是那個“只買不賣”的武器市場旁觀者。
但2014年修改防務出口規定后,東京開始轉變思路。
新FFM護衛艦就是他們的”招牌產品”。
這船有多強?簡單對比:排水量6000噸,比老款大了近一倍,續航8000海里,能在太平洋上連續巡30天不用加油。
32個垂直發射單元,是老艦的4倍,能裝各種導彈;雷達能同時盯著100個目標,探測距離200公里。
更絕的是隱形設計,船身用了特殊材料和折線造型,雷達反射面積只有普通軍艦的十分之一。
打個比方,就像穿了件“隱身衣”,別人的雷達很難發現你。
![]()
新西蘭能考慮買日本船,鄰居澳大利亞功勞不小。
今年早些時候,澳洲就拍板要買11艘新FFM,花了40億美元。
這其實給新西蘭帶來三個好處:
一是價格能便宜,澳洲買11艘,新西蘭跟著買3-4艘,這叫“團購打折”。
二是訓練省事,澳新兩國海軍本來就常年一起訓練,澳洲在西部建了新FFM訓練基地,新西蘭水兵直接去那學就行,省下1800萬美元建基地的錢。
三是配合默契,兩國用同款船,通信系統、武器系統都一樣,聯合行動時數據傳輸速度從15秒縮短到2秒——這在海戰中可能決定生死。
雙方會談時都提到了“中國在太平洋的海上活動”。
這話聽著含蓄,實際指的是中國海軍近年來在南太平洋的常態化巡航、和島國的聯合演習、科考船的科研活動。
對日本來說,賣船給新西蘭不只是做生意,更是戰略布局。
南太平洋這塊地方以前是美澳的“地盤”,日本一直插不上手。
現在通過軍艦合作,東京能把影響力延伸到這片海域,和美日印澳的“四方對話”機制形成配合。
新西蘭的考量則更實際,他們需要一艘能在自家海域長期巡邏、性能過硬的船,日本的新FFM正好符合要求,而且價格比歐美產品便宜,還能和澳洲協同,這筆賬怎么算都劃算。
![]()
表面看,這就是一筆軍火買賣,但往深了看,這代表著三個趨勢:
第一,日本正式成為“武器賣家俱樂部”的正式成員。
以前這個圈子主要是美俄中法幾家壟斷,日本雖然技術強,但不賣大件,現在6000噸的護衛艦都出口了,這個門檻算是徹底跨過去了。
第二,小國的“安全焦慮癥”催生了新的軍購模式。
新西蘭這樣的中小國家,既要應對區域安全變化,又打算省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邊合作+裝備升級”,買日本船、和澳洲協同、保持和美國關系,三條腿走路更穩。
第三,太平洋正在變成新的“防務熱點區域”。
以前大家關注中東、東亞,現在南太平洋也開始熱鬧起來,各國都在這里布局,軍艦、導彈、雷達系統紛紛進場,未來這片看似平靜的海域,可能成為大國博弈的新舞臺。
不過新西蘭還沒最終拍板。
按計劃,2025年完成可行性研究,2026年提交國會審議。
畢竟一艘船要花4-5億美元,買3-4艘就是十幾億,對新西蘭這樣的小國來說不是小數目,國會肯定要反復掂量。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新西蘭最終買不買日本船,太平洋的防務格局已經變了。
日本從“看客”變成“玩家”,中小國家開始抱團取暖,大國博弈從臺面轉到臺下。
這場游戲,才剛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