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綜合了影像、聲音的特殊藝術傳播形式,電影在社會生活中一直具有著特殊的地位——其不僅能夠娛樂大眾,還可以傳遞社會價值觀、引發社會討論,作為社會情緒的“晴雨表”與思想解放的“催化劑”,電影甚至會對社會輿論和文化氛圍產生重要影響。
![]()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的娛樂選擇不多,去電影院看電影無疑是群眾業余文化生活中最為重要的選項。在當時,雖然一些早期拍攝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仍深受人們喜愛,但一些新電影作品則承擔起思想破冰,反思歷史、關注現實,推動社會觀念進步等作用,時常引起全民討論。另外,電影就其大眾娛樂載體特質而言,也在遷移模糊中,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如《廬山戀》的愛情表達突破傳統,《小花》的敘事創新顛覆認知,其臺詞、配樂甚至主角穿搭都會成為社會潮流。
![]()
在當時,吉林市的電影放映場所的權屬比較復雜,既有市電影公司管理的影院,也有市演出公司管理的劇場,還有很多工廠、學校管理的文化宮和俱樂部。但電影發行則由市電影公司負責,因此能夠比較全面地統計出影片上映情況。在市電影公司的大事記中,從七十年代末開始,某些年份就對放映超過千場的電影進行記錄,如1977年,映出超千場的就有《永不消逝的電波》《洪湖赤衛隊》《三進山城》等三部優秀國產電影。1978年,映出超千場的國產電影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劉三姐》、《紅樓夢》(上下集)。
![]()
1979年,市電影公司沒有記載上映超千場的統計數據。其實許多人都沒有忘記這一年最具轟動性的電影——《葉塞尼婭》、《冷酷的心》等墨西哥影片。在當時的吉林市,各影院加班加點增加演出場次,人潮洶涌之勢遠非《小花》等優秀的國產電影可比。這些引進片更憑借感人的故事情節和演員卓群的風采,一舉改變了人們對進口電影——“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的不良印象。
![]()
![]()
1980年,放映超千場的影片有國產電影《四零五謀殺案》和引進電影《佐羅》。其中阿蘭德龍扮演的蒙面俠客形象一下子讓孩子們迷上了各式各樣的“蒙面”形象。
![]()
![]()
盡管《佐羅》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觀眾的審美情趣仍停留在東方韻味之上。到了1981年,稱霸吉林票房的是《神秘的大佛》和《白蛇傳》。其中《白蛇傳》為戲曲電影,在贊許李炳淑、方小亞精湛的京劇表演技藝之余,更有人稱其“像把一幅很美的山水畫做成了那種3d效果的圖的感覺。改變了很多空間和時間,很新穎但是不得不說還是京劇舞臺平面的效果更精髓”。
![]()
![]()
1982年,沒有直接記錄統計數據,但從年度記事中可知:五月首輪放映的《牧馬人》共映出1335場,觀眾109萬人次,電影公司片租收入14.2萬元;七月,《少林寺》共公映,共映出2352場,觀眾近197萬人次,電影公司片租收入30余萬元。記錄中用盛況空前作為評價,可見其火爆程度。
![]()
![]()
![]()
受電影《少林寺》影響,武打片開始大行其道。1983年,放映超千場的電影有:《少林寺弟子》、《武林志》、《武當》——三部電影都是“武打片”。1984年,放映超千場的五部電影《岳家小將》、《自古英雄出少年》、《忍無可忍》、《白發魔女傳》、《少林小子》也全部為“武打片”。
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從這時起,港臺片及中港合拍片憑借其洞悉市井人情的藝術魅力,以及靈活的市場化運作方式,開始稱霸內地影壇——不僅引領著觀眾的審美走向,還順勢將缺乏創新的國產電影邊緣化,更借當時管理略顯粗放的時代特色,為隨后錄像廳崛起和電影院衰落埋下了伏筆!
縱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吉林市電影票房各年魁首,可謂與中國的時代發展進程同步,其承前啟后的演進,更是那個新舊碰撞、催生變革的年代一抹不容忽視和忘記的縮影。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分享您對那個年代的觀影記憶!
文中插圖均取自互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