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6-year research project found a surprisingly simple route to happiness
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有一種“幸福技巧”能幫你找到有意義的人生方向。
2025年10月24日 美國東部時間上午5:00
![]()
(切爾西·康拉德/《華盛頓郵報》攝)
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我們該如何保持快樂?
此刻,一切似乎都處于不穩定之中。經濟充滿不確定性,政治與地球生態一團糟,科學專家和政府工作人員被棄之不用,更多人擔心自己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因此,有創紀錄數量的美國人表示自己感到抑郁、焦慮和孤獨,這并不奇怪。自蓋洛普公司25年前開始調查“生活滿意度”以來,如今表示“對生活非常滿意”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少。
但或許存在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能讓我們走在有意義的人生道路上——在這個混亂的時代,這可算作一種“幸福技巧”。
康奈爾大學一項為期6年的研究結果,為“人類實現幸福的最有效路徑可能比我們想象的簡單得多”這一觀點增添了有力證據。盡管人類幸福沒有“魔法解決方案”,但有證據表明,一個相對簡單的“明確人生目標”練習,能為心理健康甚至身體健康帶來超乎預期的益處。
在所有感到抑郁和焦慮的美國人中,Z世代(1995-2010年出生人群)據稱是最抑郁、最焦慮的群體。在喬納森·海特、吉恩·特溫格等知名心理學家的描述中,這一代人被過度保護、自戀且沉迷手機。從數據上看,這些概括有一定道理。但康奈爾大學“目標與身份進程實驗室”負責人、心理學家安東尼·伯羅發現,只需付出相對較少的努力,就能讓Z世代展現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自2019年起,伯羅及其研究團隊挑選了約1200名大學生和高中生,向他們提供400美元“無附加條件資助”,用于“追求對自己最重要的事”——無論是造福社區、家人,還是提升自我。在發放資金前(符合條件的受助者通過隨機篩選產生,而非依據其提案優劣),研究團隊會用標準量表測試所有申請者的幸福感和情緒狀態。在發放400美元后6至8周內(受助者需在此期間完成“有意義的事”),團隊會再次測試受助者與未受助者的狀態。
伯羅剛剛開始在學術會議上展示、且首次公開分享的初步結果十分明確:起初,兩組人的心理測試得分基本一致;8周后,受助者在所有測試維度的得分都顯著高于未受助者,包括潛在幸福感、目標感、歸屬感、被需要感與價值感,以及情感平衡(衡量積極與消極情緒的指標)。
伯羅的結論是:“讓人們思考自己想做出的貢獻,并幫助他們實現這一貢獻,這樣一來,他們的人生目標感會比不做這件事時更強。”
對這個被認為“迷失的世代”而言,這是個好消息——它表明Z世代內心深處與前幾代人一樣有目標感,且培養這種內在感知無需付出太多努力。家長可以借鑒這個練習,培養孩子的目標感(下文將詳細說明);學校也能以極低的成本采用這種方法,培養更快樂、更有動力的學生。
這對我們所有人來說可能也是個好消息。一直以來,我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自助方法尋求幸福,比如正念、自我關懷、自我同情、堅持、毅力、韌性、熱情、感恩、愉悅、心流、個人邊界、專注當下等等。二十多個學術中心應運而生,名字諸如“幸福實驗室”“人類繁榮項目”“幸福科學計劃”。
但或許我們想得太復雜了。在這個嚴峻的時代,過上滿足生活的最有效路徑,可能就是做一個簡單的練習:思考自己的目標,然后朝著實現目標的方向邁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它不能替代其他心理健康干預措施,但對很多人來說,通往幸福最可靠的路徑可能就這么簡單:別再努力“追求幸福”,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別人幸福”。
伯羅的研究結果尚未經過同行評審和發表,其方法可能也存在局限性。但這一結果與越來越多的證據相符:專注于目標,可能是實現我們都渴望的“幸福生活”的最有效方式。
“別再把事情復雜化,讓人們困惑了,給他們更清晰的行動指南就好。”喬治梅森大學“幸福感實驗室”負責人、心理學教授托德·卡什丹說,“或許我們要做的,就是幫人們緩解內心的種種困擾——就像安東尼正在做的那樣,本質上是讓人們把注意力向外轉移,思考‘今天、這周、這個月,你想用有限的時間做些什么’。這樣一來,人們就不會過分糾結于腦海里的雜念了。”
在一項研究中,卡什丹讓社交焦慮癥患者描述自己認為的“人生目標”,然后讓他們每天記錄為實現目標所做的努力。兩周后,這些患者的自尊水平、意義感和積極情緒都有所提升。當他們報告“在實現人生目標上取得顯著進展”時,當天的幸福感也會大幅提升。
另一項針對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越南戰爭退伍軍人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結果。卡什丹表示,關鍵在于“走出自我”:“與其關注那些成問題的癥狀,不如關注為實現有意義的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對吧?”
從某種意義上說,社會科學正在證實哲學家早已明白的道理。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好的生活”需要有目標地活著;尼采寫道,“知道為何而活的人,便能承受任何一種生活”。
20世紀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認為,正是“目標感”幫他熬過了納粹集中營的歲月。他曾寫道:“幸福無法被追求,它只能自然降臨。它是個人投身于‘超越自我的事業’后,不經意間產生的副產品;或是‘為他人奉獻’后,自然而然的結果。”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更強的目標感與以下情況相關:壓力下炎癥反應減少、心血管疾病和中風風險降低、與年齡相關的認知衰退減緩、壽命延長,同時還能提升毅力、韌性和情緒狀態,讓人在面對壓力時減少消極情緒。有目標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在遭遇挫折時,他們的適應能力更強。
“很多流行心理學內容都在說‘關注自己、關注個人成長、關注自身需求、關注自我關懷——全都是圍繞“自己”’,”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心理學家肯德爾·科頓·布朗克說。相反,她認為,“通往幸福的真正路徑是關注他人,思考如何為他人及其幸福做出貢獻……我們需要做的,是用有意義的方式付出,而這往往能帶來你所追求的幸福。”
最近,我經常思考自己人生中的“目標”。多年來,我一直圍著政治新聞的“倉鼠輪”打轉:把一周內最駭人聽聞的政治事件整理成專欄,然后看著這些專欄躍居“最熱門閱讀”,享受多巴胺帶來的快感。這是“外在動機”的典型例子——就像社交媒體上的“點贊”一樣,我們的生活圍繞著他人的認可展開。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認為這類新聞工作是有意義的:我用筆墨讓有權勢者承擔責任。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目標感逐漸消退。政治領域似乎不再有“問責”可言,我所做的,除了增添公眾的憤怒情緒,似乎沒什么實際作用。
于是我開始嘗試新事物,更有意義的事物。我承認,這個轉變過程很艱難:工作時間更長了,還得努力學習新領域的知識;當你不再對當下的熱門爭議發表評論時,“點擊量”這種外在獎勵也不會自動降臨。
但我決心專注于“意義”:我試著用筆墨去“治愈”——治愈我們的星球、社區、政治,還有我們自己。我試著從“外在認可”轉向“內在認可”,堅信自己正在用技能為有價值的目標努力。改變會帶來壓力,但專注于目標往往能減輕焦慮。
為了寫這篇專欄,我采訪了幾位心理學教授,也和他們聊到了自己在“目標”上的困惑(這省下了幾百美元的心理咨詢費)。他們建議,我們都應該定期與自己“核對目標”。
卡什丹說,最好的練習是問自己:“這個世界缺少什么?”然后思考“你能以怎樣獨特的方式,稍微填補這個空缺”。具體的目標是什么并不重要,關鍵是“什么能點燃你的熱情”。然后承諾為這個目標做出定期的、具體的貢獻——尤其是投入時間,比如每隔一天花20分鐘評估自己的進展。
伯羅表示,他的研究表明,為實現目標所做的貢獻,不一定需要“投入能改變人生的大量時間或精力”,而可以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小事”。
目標沒有對錯之分。它可以與家庭、工作相關,也可以是任何能給你帶來意義、幫你梳理目標的事物。它不一定是利他的(壞人也可以有目標),但往往如此。目標會隨著時間變化,你也可以有多個目標:在不同時期,我認為自己的目標包括照顧家人朋友、讓別人開心、恢復我所居住土地的生態、為“真相”和“深度新聞”發聲。
年輕人似乎尤其渴望“目標”。近年來的民調顯示,超過70%的年輕人將“在工作中找到目標”列為優先事項。(在伯羅的研究中,資源最少的人從“做出貢獻”中獲得的心理提升最顯著。)“我們國家的未來取決于你如何培養這種目標感,”布萊恩·科利爾說。他所在的甘布雷爾基金會為伯羅的部分研究提供了資金支持。
目前已有一些小規模的嘗試,試圖將“目標陳述”納入學校課程。伯羅先是在康奈爾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系統啟動了“貢獻項目”,如今正通過一家名為“目標共享”的非營利組織,將項目推廣到全美14至25歲的人群中。今年秋天,他還將發起“全國青年目標調查”,收集2000名年輕人的反饋。
家長也可以用這些方法培養孩子的目標感。布朗克建議,家長先反思自己的人生目標,并與孩子分享,然后詢問孩子“想實現什么”“擅長什么”。她還為青少年提供了在線“目標工具包”。
伯羅建議,家長可以問孩子“最想做出什么貢獻”,然后和孩子討論如何開始行動——無論是否有經濟支持。
他表示,自己的研究與“Z世代自戀”的說法相悖,因為95%的受助者都選擇了“造福他人”的貢獻方式。“如果他們真的那么自我中心、只關注自己,當我說‘你可以思考任何想做的貢獻’時,他們應該都會給自己買蘋果手表,”伯羅說,“但他們沒有。”
他的項目強調“為社區做貢獻”,因此更自私的Z世代可能不會申請。即便如此,受助者所做的貢獻,還是有力反駁了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有人用這筆錢在自助洗衣店舉辦社區派對,并支付了270次洗衣費用;有人向自己的高中捐贈書籍;梅蘭妮·馬歇爾則用這筆錢在校園中央種了一棵柿子樹,讓學生們能摘果子吃。這棵小樹可能要好多年才會結果,甚至可能永遠不結果,但對捐贈者來說,益處立竿見影。“這讓我覺得,我的想法是有價值的,”她說。
對這個“焦慮”又“自戀”的世代而言,這絕非小事。“我覺得我們這代人很多都和我一樣,”埃里克·科胡特說。他用400美元創建了一個網站,為家鄉新澤西州的人們提供心理健康資源。“本質上,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而且我認為,這種渴望常常會顯現出來。”
光是聽到這些,我就覺得快樂多了。
說明:本號刊發來自各方的文章,是為了獲得更全面的信息,不代表本號支持文章中的觀點。由于微信公眾號每天只能推送一次,無法即時更新,本站目前在騰訊新聞發布最新的文章,每天24小時不間斷更新,請收藏以下地址(請完整復制),隨時刷新:
https://news.qq.com/omn/author/8QIf3nxc64AYuDfe4wc%3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