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五日,民間傳統文化中沒有統一習俗,但其習俗既有地域性的宗族儀式,也有與自然時序呼應的生活智慧。作為客家祖地的獨特傳統,賴坊村在九月初五舉行 “擺五方” 儀式,已延續近千年。村民將祖傳古董按東、西、南、北、中五方位陳列于古戲臺廣場,供族人 “斗寶”,既比拼古董數量,更檢驗保管質量。這些古董多為明清時期的黃花梨圍屏、瓷器等,承載著家族榮耀與歷史記憶。儀式中,道士會帶領族人繞場疾行,形成 “絞繩式” 穿插,寓意祛邪祈福。此活動不僅是宗族凝聚力的象征,更通過 “鑒寶”“傳家寶訓” 等環節,將客家精神代代相傳。今天農歷九月初五日,記住“吃二樣,做一事”習俗,幸福安康度秋冬!
![]()
一、吃二樣
1、吃三及第湯
三及第湯是客家經典傳統湯品,因配料對應科舉制度中的 “狀元、榜眼、探花” 而得名,既營養滋補又滋味鮮甜,是不少地區早餐或日常餐桌上的常客。傳統三及第湯的 “三及” 指三種核心肉類,豬肝補鐵明目,瘦肉能提供蛋白質,豬腰(腎)可補腎益精,搭配蔬菜和湯底,食材簡單卻講究新鮮,蔬菜常用芥菜、生菜或枸杞葉,增加清爽口感和膳食纖維。湯底多為骨湯、雞湯或清水,部分地區會用客家米酒提香,再配以姜絲(去腥)、蔥花、鹽、胡椒粉,少數人會加少許香油調味。
![]()
食材:豬肝、廋肉、粉腸、河粉、枸杞葉、小米辣、蒜瓣、生抽、料酒、胡椒粉
![]()
做法:1、粉腸、瘦肉、豬肝切薄片,切好的薄片加入生粉、料酒、生抽、胡椒粉抓勻腌制十分鐘。2、準備4個小米椒切圈,2瓣蒜切碎塊,不要切成末,蔥花,盛入小碗然后,加入生抽、香油、少許白糖、香醋做料汁,怕豬肝和粉腸腥味的可以蘸著吃,味道很棒。3、燒水,水開后加入適量食鹽,倒入腌制好的豬肝瘦肉粉腸,撥拉三十秒后加入河粉。2.兩分鐘后加入洗凈的枸杞葉,再出鍋即可。4、肉塊、豬肝和粉腸蘸著吃很不錯。
![]()
2、吃紅菌豆腐頭
紅菌豆腐頭是平遠縣仁居鎮的特產,它色紅肉白味美,質地甜、韌、嫩,是一種鮮美的佐餐食品,在梅州客家地區及海內外久負盛名。紅菌豆腐頭的吃法很多,最常見的是做湯,即用靚豬肉、水咸菜、紅菌豆腐頭加蔥花等配料煮成"紅菌豆腐頭湯",鮮甜可口。與靚豬肉搗在一塊做成蒸豆腐頭肉餅,味道也甚佳。把新鮮的紅菌豆腐頭加鹽搗爛,捏成圓形,放在鍋里慢慢烘干,做成豆腐頭餅,切塊蒸吃亦可。
![]()
食材:豆腐渣、靚豬肉、水咸菜、蔥花
![]()
做法:1、取新鮮的豆腐渣,放在鍋里用文火不斷翻炒,炒到豆腐渣干至手捏能成團,沒有水影為止。2、將豆腐渣鏟到墊好豆頭葉或芭蕉葉的簸箕里,稍涼后,用鍋鏟耙平慢慢壓實。3、將先做過的豆腐頭紅菌作"菌娘",均勻地撒在上面。4、裝有豆腐頭的簸箕放在干凈的房間里。夏天第二天便能長出白菌,后慢慢轉為紅菌。5、等一面紅菌長滿全簸箕后,將豆腐頭翻過來轉到另一干凈的簸箕里,同時把墊葉除掉。待兩面都有紅菌了,即可食用。夏天一般要三至四天左右,冬天天氣冷,要放在溫室里才能發酵生紅菌。6、制作紅菌豆腐頭,要掌握好溫濕干度,如果過干過濕都會使豆腐頭長出烏菌或青菌等有毒菌類。如發現這一情況,這樣的豆腐頭便不能吃,否則會中毒。
![]()
二、做一事:傳承與融合
將傳統習俗與旅游開發結合,如賴坊村 “擺五方” 吸引游客體驗客家文化,蓮花村清水祖師巡游帶動民宿、農家樂發展。道教 “九皇會” 等活動也逐漸被年輕人關注,成為傳統文化創新的載體。
![]()
看風花雪月,品人間美味!感謝閱讀峰兒廚房的美食分享,喜歡我的文章,請給予點贊、分享、收藏、關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