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這是清代詩人袁枚《苔》中的傳世名句,短短十字,寫盡了平凡生命里的倔強與光芒。
他說,青苔上的小花,雖如米粒般渺小,卻從不因自己的卑微而自怨自艾,反倒學著牡丹的模樣,熱烈綻放,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這份不卑不亢的生命力,藏著最樸素的人生智慧 —— 生命的價值,從不由大小、高低來定義,哪怕身處角落,也能憑借一腔熱忱,綻放獨有的光彩。
現(xiàn)代人總在 “比較” 中迷失自我,羨慕他人的天賦、家境、機遇,覺得自己平凡如塵埃,連追逐夢想的勇氣都漸漸消散。
可袁枚筆下的苔花偏不這樣,它生長在潮濕陰暗的角落,沒有陽光的偏愛,沒有蜂蝶的追捧,卻依然執(zhí)著地舒展花瓣,把微小的美好綻放在天地間。
就像汪國真說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再渺小的個體,只要心懷熱愛、勇敢生長,就能跨越艱難險阻,抵達屬于自己的遠方。苔花尚且能在逆境中綻放,我們又怎能因平凡而放棄追尋光芒?
苔花雖小,亦有芳華。心有微光,何懼路長。
苔花即便渺小,也擁有屬于自己的芬芳與光彩;心中若有微弱卻堅定的光芒,就不必害怕前路漫長與坎坷。
![]()
貳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玄宗天寶三載(744 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在政治理想受挫、人生陷入低谷時,寫下這闕《行路難》。彼時的他,前路迷茫、壯志難酬,卻從未被困境壓垮。
他說,盡管前路布滿荊棘,總有一天能乘著長風沖破巨浪,揚起高高的船帆,渡過茫茫滄海,抵達理想的彼岸。這份豪邁與堅定,不是盲目樂觀的空想,而是歷經(jīng)挫折后仍不放棄的信念 —— 人生總有低谷,但低谷不是終點,而是蓄力待發(fā)的起點。
我們總在 “困境” 中輕易認輸,考試失利就一蹶不振,工作碰壁就自暴自棄,好像一次失敗就注定一生平庸。可李白偏不,他一生漂泊、仕途坎坷,卻始終帶著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的自信,在詩文中揮灑豪情,在逆境中堅守理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在《將進酒》里的吶喊,至今仍能點燃無數(shù)人心中的火焰。原來真正的力量,不是永遠順遂,而是在失意時不沉淪,在迷茫時不退縮,始終相信 “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的《竹石》。大意為,竹子歷經(jīng)無數(shù)磨難和打擊,依然堅韌挺拔,無論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如何吹拂,它都始終屹立不倒。
![]()
叁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讀到王勃這聯(lián)《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總讓人想起張九齡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前者是離別時的豁達,后者是相思時的牽掛,卻同樣藏著跨越距離的溫暖。
王勃說,只要四海之內(nèi)還有知心的朋友,即便相隔天涯海角,也像近在身邊一樣親近。這份灑脫與通透,道破了人際關系的本質(zhì) —— 真正的情誼,從不受空間的束縛,只要心意相通,距離便不再是阻礙。
我們總在 “離別” 中傷感不已,與朋友分別就愁眉不展,和親人疏遠就滿心失落,好像分開就意味著情誼的消散。可王勃偏不,他在送別友人時,沒有沉溺于離愁別緒,反倒用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的勸慰,傳遞出對情誼的篤定。
就像魯迅寫給瞿秋白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真正的知己,或許不能朝夕相伴,卻能在你需要時雪中送炭,在你迷茫時指點迷津。這份情誼,如同暗夜中的星光,即便相隔遙遠,也能照亮彼此的人生。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出自唐代高適的《別董大》。意為,不要擔心前方的路上沒有知心朋友,普天之下,還有誰不認識您這樣才華橫溢的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