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雁,唐代。
![]()
![]()
玉飾,張九皋墓出土。
![]()
墨玉方形枕,唐代。
![]()
青釉碗,張九齡墓出土。
![]()
滑石碟,張九皋墓出土。
![]()
張九齡告身石刻原石,清道光至光緒年間仿刻。
![]()
展覽海報。
![]()
點黑彩兔,唐代。
![]()
鞏縣窯白瓷三獸足蓋罐,唐代。
日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披露,該院在2022年西安發(fā)掘的董氏家族墓地中發(fā)現(xiàn)一座特殊墓葬,根據(jù)出土墓志,推斷出墓主為唐朝首位嶺南宰相張九齡之妻董韶容。董韶容墓出土的金銀平脫鏡等器物、墓志及墓地墓位形態(tài),為研究張九齡和探討唐代開元年間的墓葬制度及女性社會生活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這件新聞也在張九齡的故里廣東引起很大關注。
那么,隨著張九齡之妻墓現(xiàn)身西安,還有廣為公眾熟知的粵北張九齡家族墓、張九齡開鑿的大庾嶺路(梅關古道)等,張九齡在嶺南具體還留下哪些文物呢?正在韶關博物館舉辦的“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專題展覽可以部分回答這個關切。
展覽由韶關市博物館、深圳望野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州博物館聯(lián)合承辦,各自都拿出了館藏的張九齡文物,展出了多件首次“回鄉(xiāng)”的唐代文物,包括張九齡墓葬出土的滑石碟、青釉碗、玉飾等,以及清代仿宋張九齡告身帖石刻。韶關市博物館館長何露說:“這是張九齡墓出土文物首次集中回鄉(xiāng),不僅是對這位嶺南先賢的致敬,更是韶關文化根脈的尋回之旅。”
“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專題展覽展期至2026年5月30日。展覽以小切口呈現(xiàn)“大歷史”為策展理念,以韶關羅源洞山麓張九齡墓葬早年考古信息和歷史空間時代環(huán)境為引,通過“盛唐氣象”“山河萬里”“大唐榮耀”和“唐詩新風”四大篇章,全方位展現(xiàn)大唐開元盛世的恢弘氣象。展覽以豐富的唐代文物為載體,從社會生活、科舉入仕、交通貿易、政治外交、詩歌文學等多個維度,生動還原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并深入解讀這位“嶺南第一人”的歷史功績及其深遠影響。
“嶺南第一人”,開元盛世名相
張九齡(公元678-740年),一名博物,字子壽,出生于曲江(今韶關市區(qū))。張九齡幼時很聰敏,相傳七歲就能寫詩作文,13歲即上書給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受王方慶稱賞,認為張九齡“必致遠之器”,是成大器的人。武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中進士,受到當時文壇泰斗級的人物張說(后任宰相)的賞識和厚遇,稱張九齡為“后出詞人之冠”。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中材堪經(jīng)邦科,被授為秘書省校書郎,這是一個正九品上的小官,于是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再考道侔伊呂科,對策三道,被列為優(yōu)等,由校書郎升遷為左拾遺(從八品上)。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十一月,張九齡獻狀受命開通大庾嶺新路。六年春,遷左補闕。年余再遷禮部員外郎和司勛員外郎(從六品上)。開元十年(公元722年)二月以“行居四科之首,才稱一臺之妙”,升任中書舍人內供奉(正五品上)。開元十二年首封為曲江縣開國男(爵位),食邑三百戶。開元十四年四月受張說徇情罷相的牽連,改任太常少卿。其后又曾外調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及桂州刺史兼嶺南按察使。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唐玄宗想起中書令張說曾推薦張九齡可當顧問之職的遺言,便召張九齡回朝廷,任為秘書少監(jiān)兼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其間有一次玄宗叫中書大臣起草譴責渤海王武藝的詔書,但沒有人寫得符合他的心意,遂改由張九齡起草。張九齡援筆立成,玄宗十分滿意,稱贊說“此以卿為儒學之士,不知有王佐之才,今日得卿,當以經(jīng)術濟朕”。
開元二十年七月遷工部侍郎(正四品上)、知制誥。開元二十一年五月加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起復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職務),兼修國史,守中書令(首相,正三品),自此居相位三年。開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張九齡因受牛仙客、李林甫讒誣落職尚書右丞,罷知政事。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出貶荊州都督府長史。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南回韶州展墓,五月七日逝于曲江私第,葬于“五臨源先塋之地”(即今武江區(qū)田心村張九齡家族墓地)。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
張九齡的一生,三度入朝,三年為相,立朝諤諤,儀容秀整。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江南籍的宰相,也是第一位在詩壇上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的嶺南詩人,其對于“開元盛世”和“盛唐詩風”的形成和發(fā)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唐玄宗“開元盛世”(開元年號共29年即公元713年—741年)是中國歷史上有數(shù)的幾個政治昌明、國泰民安的歷史時期之一,而張九齡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與“開元盛世”相始終。這期間他歷任要職并長期在玄宗任進諫、制誥之職,對朝廷在開元盛世前期的部分政策制定和實施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在開元后期,張九齡做宰相三年,推行了一系列旨在鞏固盛世,防止盛極而衰局面出現(xiàn)的頗有遠見和務實的改革:主張德才吏治,授賢以職,反對濫封官爵,認為“官爵者,天下公器,德望為先,勛舊次焉”,“不可輕授”,堅決反對以官賞功,尤其是宰相職務,乃“國之大器”,“代天理物”更不可輕易許人。一再向玄宗直諫,反對以李林甫、牛仙客等為相,并曾上疏批評朝廷不重視地方官,往往把犯了罪的京官貶到地方去任官,有才能的人皆不愿任地方官,主張凡是沒有擔任過地方官的,不得擔任侍郎、列卿、臺、卿、給、舍等京官;重視發(fā)展經(jīng)濟,獎勵農(nóng)桑,反對苛賦重稅,他曾幫助唐玄宗起草了《籍田制》和《籍田赦書》,制定了一系列農(nóng)業(yè)政策,力主從皇帝到朝廷官員、地方官吏都要重農(nóng)桑,輕賦斂,使農(nóng)民能夠耕有其田,安居樂業(yè)。
張九齡告身帖石刻搶眼
“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展覽匯集了上百件珍貴文物,以唐代為主,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張九齡墓、張九皋墓出土的滑石碟、青釉碗、玉飾以及清代仿宋張九齡告身帖石刻等文物,均為首次在韶關公開展出。
中國古代的告身,是政府任官授職的公文憑證。此次展出張九齡告身帖石刻全45字,后在石刻邊傍發(fā)現(xiàn)有小楷“淳三”兩字。45字楷書清晰記錄著張九齡“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令”等官職爵位,每行均鈐蓋“尚書吏部之印”,唯有“制書”二字留白,嚴格遵循唐代授官文書格式。這方石刻雖為清代仿宋之作,卻精準還原了唐代“告身”制度文書,讓觀眾得以直觀理解張九齡作為宰相的職權與榮耀,感受“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歷史分量。
據(jù)展覽方介紹,經(jīng)核《淳化閣帖》(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淳熙秘閣續(xù)帖》(宋淳化十二年,公元1185年)目錄,在續(xù)帖中看到有《張九齡三相暨李紳告身》帖目。這件告身指張九齡、裴耀卿、李林甫三人任相和李紳的告身公文,約200字。有研究者進而推判,此件張九齡“告身石”即為上帖的石刻遺物,且很可能就是帖目所記的那件。
展出的《張九齡墓志銘》拓片則來自韶關羅源洞山麓的張九齡墓考古發(fā)現(xiàn)。1960年在搶救性發(fā)掘中,這方墓志與滑石碟、青釉碗等文物一同出土,其上文字詳細記載了張九齡的生平功績與謚號追封。墓志原石現(xiàn)藏于廣東省博物館。
這些珍貴實物為觀眾提供了近距離感受唐代璀璨文化的難得機會,與西安董韶容墓的文物遙相呼應,跨越千里勾勒出這個盛唐家族的興衰起伏。漫長的中國封建歷史里面,宰相很多,但是在政治與文化上的造詣都達到一定高度的,卻屈指可數(shù)。張九齡是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一個,以至于讓唐玄宗在選拔官吏時都提出“風度得如九齡否”的要求。千載以來,凡論九齡者,必美其“風度”。“九齡風度”不僅體現(xiàn)在政治作為中,更浸潤于其詩文與人格。展覽還精選呈現(xiàn)了張九齡詩集《曲江集》的詩作,如《感遇十二首》以蘭桂、孤鴻、丹橘自喻,抒發(fā)高潔志趣;《望月懷遠》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千古絕唱,至今仍是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感寄托。
韶關市博物館館長何露:出土硯臺展現(xiàn)了張九齡對后代重視
“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展不僅是對張九齡個人生平的回顧,更是一次對盛唐政治、經(jīng)濟、文化成就的集中展示。觀眾不僅能從中了解到張九齡的傳奇人生,還可透過其個人行跡,窺見整個時代的宏闊圖景。為什么要舉辦這個展?這個展覽對后世研究張九齡有何意義呢?南都記者專訪了韶關市博物館館長何露。
南都:為什么今年要辦這個展?展覽里哪些文物最有代表性,展現(xiàn)了張九齡什么樣的特質或生平?
何露:韶關市是廣東省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主會場,為了配合主會場活動,韶關市博物館聯(lián)合深圳望野博物館策劃了《張九齡和他的時代》這個展覽,與韶州歷史文化博物館(風度閣)建成開放形成呼應、聯(lián)動。展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是張九齡墓和張九皋墓出土的6件文物以及張九齡告身帖石刻。除此之外,其他展品多為盛唐時期的器物,通過這些器物能感受到張九齡所參與締造的大唐帝國繁榮昌盛的景象。
張九齡墓和張九皋墓在21世紀60年代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文物后來均被運往廣東省博物館收藏保管,本次展覽是這些文物第一次在韶關展出,也算是第一次“回家”。展廳里面展出了一件雙足隔池箕形硯,這方硯臺與張九齡墓出土的硯形基本一致。箕形硯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硯式之一,作為實用文房器物,箕形硯直接影響宋代抄手硯的形制發(fā)展,在唐代硯臺中占據(jù)主流地位。
南都:展出的張九齡文物里好像沒有看到很名貴的器物,這些能看出他的家風嗎?是不是比較樸實?
何露:張九齡墓在歷史上多次被盜,受破壞嚴重,所以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張九齡墓出土的文物較少。張九齡墓中出土的那方硯臺,硯底有張九齡兒子“拯”的字款,可以看出張九齡對后代的重視。張九齡的兒子張拯繼承了父親忠君愛國的品質,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堅決拒絕接受叛軍的官職,展現(xiàn)出了當時士大夫的氣節(jié),在安史之亂平定后受到朝廷的嘉獎。
南都:展覽中有金雁和點黑彩兔兩個展品,這兩個本身是什么器具?體現(xiàn)了張九齡或當時文人墨客什么樣的愛好和習慣?
何露:點彩黑兔是唐代的鎮(zhèn)具,為鞏義窯制品,當時的鎮(zhèn)具較多使用動物形象,而兔形是當時較為受歡迎的動物形象之一,同類器物在海內外博物館都有收藏。金雁推測可能是唐代簾子或屏風的裝飾,以此增加畫面的立體感。
南都:西安張九齡妻墓的發(fā)現(xiàn),有何意義?貴館與外省,是否有開展過張九齡相關的文物古跡互動交流?
何露:董韶容墓的發(fā)現(xiàn),將為解讀張九齡晚年詩作、還原開元后期張九齡在長安的生活軌跡,提供新的史料。張九齡相關的古跡和文物跨省間交流較少,加強交流合作也是我們以后需要努力的方向,通過交流辦展或者辦學術研討會可以讓我們做更加深入的張九齡的研究。
廣東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馬啓亮:相關文物中張九齡墓志價值最高
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張九齡墓出土文物,部分如滑石碟、青釉碗、玉飾等正在“風度得如九齡否——張九齡和他的時代”專題展覽中展出。其中,出土的張九齡墓志原石最為珍貴,這次并未參展。這些館藏文物具有怎樣的價值,對了解張九齡生平有何幫助呢?南都記者專訪了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管理部副研究館員馬啓亮。
南都:請問廣東省博物館館藏張九齡相關文物有什么樣的價值和意義?
馬啓亮:粵博所藏張九齡相關文物,絕大部分為1960年張九齡墓搶救性發(fā)掘所出土文物。由于已遭受盜掘與破壞,墓內保存較好的文物主要是張九齡墓志、張拯陶硯、青釉碗、青釉罐、滑石碟、滑石裝飾品等。
這其中,張九齡墓志無疑最具代表性,價值最高。墓志一共276字,楷書,由張九齡的同僚、中書侍郎徐安貞撰寫。抬頭的一系列稱謂,可謂是張九齡仕宦生涯的濃縮:“尚書右丞相”是張九齡生前的最高官銜,他是嶺南歷史上的首位宰相;“荊州大都督”是他死后朝廷追贈的官職,他仕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就是被貶為荊州長史,著名的《望月懷遠》便是在荊州時期寫的;封爵“始興公”,張九齡曾被封為始興縣伯,即封在他的籍貫地——韶州境內的始興縣。墓志正文內容主要概述了張九齡的祖籍(“其先范陽人”)、家族落籍韶關的原因(“四代祖因官居此地”),然后是對他的贊美之詞,與傳世史料大體對應。
但《舊唐書》《新唐書》只記載了他享年六十八歲,而墓志中明確記載了他的卒年為唐開元廿八年,享年六十三歲,這就為我們研究張九齡的具體生卒年提供了新的出土文字材料,也是這塊墓志歷史價值最高的地方之一。
張拯陶硯,箕形硯,平面似“風”字形,底有兩足,表里磨光,硯盤內留存有墨跡。底刻一“拯”字,乃張九齡之子張拯的名字。
青釉碗,表面施青黃釉,施釉不到底,碗內有墊燒痕跡。應為廣東本地窯口所產(chǎn),在廣東一般唐墓中較為常見。
滑石碟,石英石制成,質地細膩。滑石具有玉的外觀和瑩潤感,古代常用來代替玉材制作隨葬品。張九齡墓曾多次被盜,現(xiàn)存較好的隨葬品主要是滑石器具和滑石裝飾品。
張九齡生于曲江(今韶關),唐開元四年(716年)秋曾“去官歸養(yǎng)”返回曲江老家,居家兩年。后再被召入京,在職期間也多次返回廣東省親。死后葬在曲江,落葉歸根。
南都:這些張九齡文物里有沒什么有趣的故事?
馬啓亮:張九齡墓的發(fā)掘就很有故事。張九齡墓自宋代以來,曾經(jīng)過歷代不同程度的“修葺”和盜掘。1958年冬,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露出該墓墓室。為做好文物保護工作,1960年7月,剛建館一年的廣東省博物館(前身為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于是組織進行清理發(fā)掘。發(fā)掘工作結束后,墓內出土文物由發(fā)掘單位廣東省博物館進行妥善保管、保護及展示。2010年廣東省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張九齡墓出土文物在“廣東歷史文化陳列”中得到重點陳列。
南都:張九齡文物里有一些碟和碗之類的,好像沒有看到很名貴的器物,這些能看出他的家風嗎?
馬啓亮:張九齡墓全長8米,高5.35米,平面呈“古”字形,四面攢尖頂式墓頂,墓內設棺床,還發(fā)現(xiàn)有用墨彩、朱紅和綠彩構畫的仕女蟠圖、青龍祥云圖壁畫,是廣東地區(qū)罕見的高等級唐墓,與張九齡的官位相符。但墓內發(fā)掘出土器物的質地和制作質量較差,甚至還用其子張拯的陶硯隨葬,不見高等級唐墓常見的金銀器及名窯瓷器等隨葬,與張九齡的地位及當時的制度不甚相稱。學者推測與該墓曾遭受過多次盜掘有關,也可能與張九齡晚年政治失意、不得不進行薄葬有關。當然也不排除與其家風樸實有關。
南都:這次西安張九齡妻墓的發(fā)現(xiàn),有何意義?廣東與外省是否有開展過張九齡相關的文物古跡互動交流?
馬啓亮:這次董韶容墓的發(fā)現(xiàn),將為解讀張九齡晚年詩作、還原開元后期張九齡在長安的生活軌跡,提供新的史料,并為進行張九齡事跡研究、張九齡及盛唐相關歷史背景的展覽提供了新的材料與文物。2019年,廣東省博物館曾舉辦《夢回大唐——盛唐藝術與生活展》,以考古發(fā)掘成果為基礎,展出唐女史上官婉兒、宦官高力士、“讓皇帝”李憲、宗室女李倕、丞相韓休、張九齡等人163件(套)的相關文物,就體現(xiàn)出了一種互動和交流。
采寫:南都記者 許曉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