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航空圈的那些事兒,總有那么些老江湖的發言,能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現實。達羅爾德·卡明斯,這位YF-23的總設計師,前陣子在社交平臺上直球回應網友問第六代戰斗機進展,直接點出中國已經在隱身和AI決策上拔得頭籌。
他這番表態,基于對開源情報的反復琢磨,加上美國自家項目卡殼的親身感受,靠譜度高。簡單說,中國六代機不是紙上談兵,早就在兩大關鍵技術上玩出花樣,美國的F-47聽著牛,實際落地還得等等。
![]()
YF-23背后的那雙手:卡明斯從設計臺到評論席的路子
卡明斯這人,航空工程圈子里算得上元老級。1940年代末生在加州,1967年從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畢業,拿下航空航天學位。剛入行,就扎進洛克威爾國際,幫著搞B-1轟炸機的氣動布局。那時候的他,每天泡在計算紙堆里,琢磨怎么讓大塊頭飛機少點阻力。
1970年代初,轉到諾斯羅普,趕上先進戰術戰斗機項目,負責YF-23的整體配置。從1982年起,他當上首席設計師,領著一幫人反復迭代風洞模型,硬是把雷達散射截面壓到極致。
1990年,YF-23原型機亮相,那外形低矮菱形,隱身性能甩開對手一條街。可惜1991年競標,輸給F-22,機動性評測上稍遜半籌。項目黃了,他也沒閑著,轉去波音,參與F/A-18E/F的升級,優化進氣道和尾翼整合。
退休前,他攢下41項專利,涉及矢量推力和氣動優化這些硬核玩意兒。2004年從波音退下來,辦了ForzAero咨詢公司,專幫航空項目出主意。2015年,還進了“隱身技術先驅”名人堂。說實話,這老頭不光是設計師,還愛分享見解。
2025年上半年,他在Aviation Week訪談里,分析波音F-47的渲染圖,直指鴨翼布局會拉高RCS。8月,又在國家安全期刊上聊F-35的未來變體,建議拉長機身或去尾巴,借鑒YF-23的經驗。這些年,他常在LinkedIn和Reddit上發帖,拆解中美航空動態,粉絲不少。
9月那會兒,網友問NGAD進展,他沒繞彎子,直接說中國六代機在隱身和AI上領先。這不是酸葡萄心理,他分析的點,基于公開情報和美方報告,接地氣又專業。想想看,當年YF-23輸標,他就冷靜打包藍圖,繼續干活;現在看對手超車,也就實話實說,沒啥矯情。
![]()
隱身布局的較量:無尾飛翼加射流推力,中國玩得溜
兩大技術里,先說隱身設計,這塊兒中國六代機確實有絕活。卡明斯在回復里直指,中國型號用無尾小展弦比飛翼布局,徹底砍掉鴨翼、垂直尾和平尾這些多余翼面。
為什么這事兒大?隱身不光靠涂層,氣動外形才是根兒。鴨翼容易生棱邊散射,尾翼夾角還放大二次反射,RCS蹭蹭往上竄。中國這方案,從源頭堵死這些毛病,整體曲面平滑,雷達波散射少多了。
卡明斯提了,類似洛克希德1999年的X-44概念,但中國直接上實戰型號,迭代快。公開情報顯示,2024年底,成都和沈陽的原型機試飛照流出,翼身融合得天衣無縫,沒見尾翼痕跡。
再加射流矢量推力,這技術更狠。傳統機械矢量用舵面偏轉,動靜兒大,雷達一掃就露餡。中國換成射流控制,噴嘴直接調方向,機動時襟翼幾乎不動,RCS穩穩壓低。
卡明斯說,這不只省信號,還讓飛機在狗斗里轉彎更靈敏。比比美國F-47,波音3月渲染圖一放,鴨翼還在那兒晃悠,前向隱身就打折。空軍目標是2028年首飛,可組裝線才剛起步,9月22日才宣布第一架進入框架。國會預算也摳門,7月批的4億美元,夠塞牙縫嗎?
中國這邊,J-36和J-50原型累計飛了上百小時,氣動驗證過半。說白了,隱身這塊,中國不是小打小鬧,早把概念變現貨,美國還擱那兒畫餅。
![]()
AI決策的戰場升級:從人機混戰到無人機自主,中國一步到位
另一絕活是人工智能在空戰決策上的應用。卡明斯強調,未來打仗信息量爆炸,飛行員光盯儀表就夠嗆。目標識別、威脅排序、多機協同、還得跟加油機預警機串聯,這些活兒單靠人腦,反應慢半拍。中國六代機集成AI,實時處理海量數據,自主下決定。
2019年國慶閱兵上,無人機群亮相,那制空型平臺能自己鎖定目標、評估損傷,復雜環境下不帶猶豫。卡明斯分析,這從人機協同跳到純自主,跨越大。2025年上半年,J-36試飛視頻里,伴飛的無人機編隊路徑規劃絲滑,算法融合傳感器數據,規避干擾準得一批。
美國呢?CCA中型僚機項目還在磨,規模小,自主度低,沒對得上中國制空無人機的水準。空軍報告承認,NGAD得靠AI扛大梁,可軟件集成卡在測試階段。想想看,中國航空工業集中資源,供應鏈穩,試飛場數據反饋快。
美國波音這些年,KC-46加油機漏油、F-15EX交付才9架,質量門兒一堆。F-47主承包商波音,生產能力下滑明顯,2025年9月圣路易斯工廠才熱身。卡明斯在Reddit帖子里說,中國AI深度嵌入作戰系統,未來空戰節奏他們定調。美國得補課,不然被動挨打是板上釘釘。
![]()
中美進度拉鋸:中國沖刺IOC,美國預算糾纏何時休
進度上,中國六代機開發像高鐵,穩且快。2024年首飛傳聞后,2025年5月J-36密集測試,9月J-50新照曝光,矢量噴管和可動翼尖清晰。預計幾年內過驗證,2027年左右形成初始作戰力。得益于工業投入,成都沈陽兩基地并行,部件從西安直供,效率高。
公開來源顯示,兩款原型已飛超百小時,氣動和航電數據齊備。反觀美國,F-47從2020年驗證起步,慢吞吞。9月空軍說首架在建,2028年飛,可國會預算審查嚴,通脹下資金縮水。波音困境大,F-15EX交付慢,KC-46問題纏身,F-47組裝線工人加班也追不上。
海軍F/A-XX分支更亂,4月波音和諾斯羅普競標,洛馬用舊研究升級F-35,9月表態能借NGAD失敗經驗。卡明斯在4月訪談里建議,F-47學中國去鴨翼,優化RCS,不然隱身短板補不回。
![]()
整體看,中國系統優勢明顯:設計創新、AI成熟、執行高效。美國暴露工業疲軟和官僚拖沓,國會削預算,進度延后幾年。卡明斯這認輸,不是泄氣,是警鐘。
全球軍事格局變了,中國六代機領先,不是一時風頭,是實打實的積累。長遠說,美國不調整戰略,空戰主導權真得易手。軍迷們聊這些,總覺得刺激又現實,航空這行,技術說話,落后就得認。
卡明斯的話,點醒不少人:別總自嗨,睜眼看世界。航空競爭,本來就你追我趕,誰跑得快誰占便宜。中國這波操作,穩扎穩打,值得學。六代機時代來了,空天一體打法變天,AI和隱身誰掌握誰贏面大。美國得加把勁兒,不然差距越拉越大。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