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編號:F20250815
自我成長專刊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69 篇文章
我們都有需要傾訴的時候。分享那些困擾你的事,無論是壓力山大的一天,一次令人沮喪的互動,還是單純的心情不佳,這都是處理情緒的健康方式。傾訴是釋放煩惱并感受到被在意的有效途徑。
然而,有時在不知不覺中,傾訴會“變形”成為一種更持久的行為:習慣性抱怨。
當表達沮喪不再是為了尋求解脫,而是變成了應對生活挑戰的默認反應時,這種情況就會出現。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在細數各種不滿,或是把大多數對話都變成吐槽煩心事的場合,或許是時候停下來反思了。
![]()
留意自身感受
習慣性抱怨往往會掩蓋更深層的情緒,比如沮喪、恐懼或孤獨。
你也許會說“我做什么都不順利”或“沒人懂我”,但這些話的背后可能隱藏著悲傷、焦慮,甚至是被忽視的感覺。
久而久之,這會變成一種習慣,大腦會不斷回想,因為這種狀態讓人感到熟悉,或能帶來短暫的解脫。
你越頻繁抱怨,它就越會變成一種下意識的行為。
據 2016 年的一項針對性研究顯示,對于患有抑郁癥及社交焦慮的青少年而言, 那些難以識別和管理自身情緒的人,更容易陷入“重復性消極思維”,比如持續的擔憂或反復思慮。
這種思維循環往往源于情緒混亂或情感壓抑。
這種模式會讓你困在消極循環中,尤其是當情緒未被識別或處理時。
抱怨也是如此:短期抱怨帶來的解脫,從長遠來看只會加劇無力感。
![]()
打破這類習慣并非總是易事,這很正常。
你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從下意識反應轉變為深思熟慮。
不過,你可以留意下一次想要抱怨的時刻,當這種沖動出現時,試著“打破慣性”。
“打破慣性”是一種簡單的技巧,用于中斷下意識的習慣行為或思維模式。
當你陷入某種固定模式,比如不經思考就抱怨時,它就像一個思維“暫停鍵”,能中止循環,讓你有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例如,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即將開始抱怨而非單純傾訴,可以深呼吸,問問自己:
“我此刻真正的感受是什么?”
![]()
或者改變一下物理環境,像站起來、伸個懶腰或走開。
這種短暫的中斷能打破你慣有的下意識反應,幫助你養成新的、更健康的習慣。
本質上,你要在舊模式占據主導前有意識地控制自己,讓自己能夠選擇更恰當的的反應。
![]()
化抱怨為好奇
一旦你停下來并留意到內心的狀態時,下一步就是重新看待你一直在思考的情境。
與其問自己“為什么這種事會發生在我身上”,不如問“我能從這件事中學到什么”或“有沒有其他角度可以看待這件事”。
這種轉變被稱為“認知重構”,這是一種經過充分研究的情緒調節策略,通過改變對情境的理解方式來調整其帶來的情緒影響。
對比“重構”和“接納”策略的研究發現,在情緒挑戰期間,例如觀看悲傷電影及之后,“重構”能更有效地減少負面情緒,并顯著增加積極情緒。
它在幫助人們情緒恢復方面尤其有效。
![]()
相比之下,“接納”策略對認知的要求較低,對情緒影響的變化也相對較慢。
所以,下次你想抱怨時,停下來問問自己:
你在對自己重復怎樣的故事?以及你如何能改變看待它的方式?
抱怨往往會強化消極思維模式,讓人難以向前。
相反,帶著好奇心去應對挑戰會促進更開放的認知和激發主動學習的心態,幫助你跳出這些循環。
重新構建你看待情境的方式有助于培養韌性,并讓你能以更具建設性的方式應對困難。
![]()
![]()
專注于可控之事
當生活令人不堪重負或感到不公時,人們自然會關注所有不順心的事。
然而,習慣性抱怨會訓練你的大腦放大消極面。
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思維習慣,以至于你的大腦完全停止尋找解決方案。
抱怨非但不能幫助你處理情緒或解決問題,反而讓你困在一個感覺改變遙不可及的循環里。
事實上,并非所有事都在你的掌控之中。
![]()
但重要的是,你要識別出哪些是你能掌控的。
研究表明,處于壓力下的人更容易放棄,但這僅限于當他們感覺情況無法控制時。
當參與者認為自己能采取有效行動時,即使在壓力下也會繼續堅持。
這說明,并非壓力本身會擊垮你,而是那種“無能為力”的無助感。
這就是為什么哪怕找回一點點掌控感,也能改善情緒狀態,重燃動力。
專注于情境中可控方面的人,往往焦慮感較低,動力更足,那是因為他們的精力都用于尋找解決方案,而非陷入無助感的漩渦。
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又在抱怨時,試著問問:
“這件事中,有哪些部分是我能帶來變化的?”
或許你無法改變別人的行為,也不能一夜之間修復整個系統,但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反應方式、溝通方式,以及你在這件事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
例如,與其說“老板從不聽我說話”,不如換個說法“我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整理清楚,然后請求一個專門的時間和他談談。”
![]()
這不僅能改變你的心態,還會讓你感到更有能力、更有掌控感。
專注于可控之事,意味著選擇把你的力量投注在何處。
時間久了,這種改變會減少挫敗感,建立自信心,幫助你打破習慣性抱怨的惡性循環。
End
作者 | 馬克·特拉弗斯(Mark Travers)博士,美國心理學家,擁有康奈爾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學位。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Katrina(122)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Phyllis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葉承露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