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制裁令下,韓國造船巨頭韓華海洋在美國的5家子公司被切斷與中國的一切交易合作,中美造船業博弈的棋局上,韓國成了那顆被犧牲的棋子。
10月1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一則公告,將韓華海洋株式會社5家美國相關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單,禁止中國境內的組織、個人與其進行任何交易與合作活動。
這則看似簡單的公告,立刻在國際經貿領域激起千層浪。
就在公告發布前,韓華海洋這家韓國造船三巨頭之一的企業,還雄心勃勃地推進其在美國的戰略布局。如今,它卻成了中美造船業博弈中的“夾心餅干”。
![]()
![]()
一場不對等的較量,韓國蝦米卷入巨鯨之爭
“韓國這只蝦米卷入了巨鯨之爭”——韓國媒體如此評價此次事件。這句話生動描繪了在中美兩個經濟大國博弈中,韓國企業的尷尬處境。
韓華海洋并非普通企業。在韓國,它與現代重工、三星重工并稱“韓國三大造船商”,是國家造船業的支柱。這樣一家巨頭,為何會成為中國制裁的對象?
直接原因,是它主動選擇了站隊。今年3月,韓華海洋的在美子公司致函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強烈支持”美國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發起的“301調查”。
這封信中,韓華海洋不僅表示支持,還提供了一系列財務數據和政策建議,支持其船隊成為“美國船舶”并滿足美國的需求。
韓華的算盤很明確:既然白宮心心念念要“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而韓國造船業發達、全球排名第二,承接美國需求自然是順理成章。
![]()
美國造船業的困境,從“一天一艘”到“銹跡斑斑”
美國造船業曾有過輝煌歲月。二戰期間,美國28小時就能生產一艘排水量上萬噸的“自由輪”;鼎盛時期,美國造船業創造了140萬個工作崗位。
1975年,美國商業造船業還排名全球第一。
如今,這一行業卻陷入嚴重衰退。航運咨詢公司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船廠手持訂單僅占全球的0.1%,年均造船不足5艘。
相比之下,去年全球大型船舶制造中,60%都是中國造;今年前10個月,中國造了717艘大型商用船,而美國只有1艘。
![]()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今年10月5日美國海軍成立250周年慶典上,特朗普在“杜魯門”號航母前發表演說時,航母上竟掛著巨幅海報,目的竟是遮擋航母被撞損壞的部位。
這艘年初在蘇伊士運河附近遭遇撞船事故的航母,8個月過去了還沒修好。
![]()
制裁精準打擊,韓華海洋的致命軟肋
中方的制裁絕非象征性的警告。船舶經紀公司BRS Shipbrokers的數據顯示,在船舶建造中,韓華海洋高度依賴中國船用鋼材、閥門等關鍵材料和部件。
制裁實施后,替代供應鏈的構建將使其建造成本上升約10%。
韓國產業界人士已經醒過味兒來。韓媒分析,中方針對韓華海洋5家美國子公司的制裁,更像是“第一階段警告”;韓國造船界擔心,今后參與美韓造船合作的企業,都有可能進入中國制裁范圍。
韓國慶熙大學專家分析稱,中國將韓華費城造船廠納入制裁清單,既牽制白宮重振造船業計劃,也瞄準韓華使用中國稀土元素的防務產品,反制韓華海洋是“一箭雙雕”。
![]()
韓國的兩難抉擇,夾縫中求生存
面對這一局面,韓國政府急忙采取行動。10月22日,韓國產業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以視頻連線方式同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舉行會議,對中方制裁表示關切,并要求盡早解除制裁。
呂翰九強調,愿同中方保持溝通,積極協商,爭取相關制裁早日解除。
這一行動反映了韓國政府的焦慮。一方面,韓國希望借助與美國合作來提升自身造船業競爭力。
今年1月2日,韓國政府發布《2025年經濟政策方向》報告,提出了推進韓美合作,謀求造船業可持續增長的計劃。
![]()
另一方面,韓國又無法承受失去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代價。韓國總統辦公室政策室長金容范在近期赴美進行貿易談判前表示:“雙方在許多問題上已經縮小了分歧,但仍有少數議題立場相距甚遠。”他強調,將努力達成一個“對兩國都有利的協議”。
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項昊宇認為,在美國挑起關稅戰,以高關稅為籌碼脅迫韓國進行巨額投資的背景下,韓國所謂的“對兩國都有利”的表述顯得蒼白無力。
![]()
博弈背后的實力對比,中美造船業的真實差距
中美兩國在造船業的實力對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深圳國際海事研究院院長陳繼紅指出,美國造船業的衰落是長期過程。
美國審計署1981年的報告就指出,在美國建造用于跨洋航海的船舶,比在海外建造多花2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1985年的報告稱,在美建造商業船舶的成本,比他國多2倍。
如今,美國造船成本是亞洲國家的2-3倍,工時效率則是其他國家的1/3。
而中國造船業的崛起,是全球化浪潮下要素優化配置與技術迭代的必然結果。依靠中國船舶工業逐年遞增的研發強度驅動造船技術創新,2024年,中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
中國的船又便宜又高質量,用國際航運巨頭的話說,“用了都說好”。
在高端領域,過去中國被“卡脖子”的LNG船,現在接連下水;“夢想”號大洋鉆探船,能鉆深11000米;“探索三號”科考船,能在極地破冰;工業制造的“皇冠明珠”大郵輪,第一艘已經運營,第二艘正在制造。
這些“大國重器”不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更讓中國成為全球少數幾乎能覆蓋全部譜系船型的國家。
![]()
穿透性制裁,中國反制措施的精準與創新
中方的反制措施顯示出了驚人的精準性。不僅制裁對象直接針對韓華海洋在美國的子公司,措施也極具針對性——禁止中國境內組織、個人與這些企業進行任何交易與合作。
這意味著,這些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子公司,突然發現自己在中國的供應鏈融資、渠道、設備采購和技術交流都被切斷了。
臨時尋找替代供應商不僅成本急劇攀升,交付周期也會被無限期延長,甚至可能直接導致項目停擺。
這種“穿透式制裁”方式,創新性地應對了美國試圖通過第三方規避制裁的做法。它表明,在任何地方,只要企業與美國聯手損害中國利益,都可能面臨中國的反制。
10月20日,中國交通運輸部正式發布《對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別港務費實施辦法》,宣布對掛靠中國港口的美國相關船舶征收每凈噸400元起逐年遞增的特別港務費。
這一措施被視為對美國301調查的直接反制。
![]()
華爾街分析師們開始重新評估全球造船業的格局,一位行業觀察家指出:“戰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拿不到;在市場競爭中無法擊敗的,靠行政壁壘一樣打不贏。”
韓國產業部官員仍在奔走呼吁,希望中方盡早解除制裁。但在背后,韓國企業已開始悄悄調整自己的戰略布局。
大韓造船在10月15日宣布,已與巴拿馬船東簽署2艘8800TEU集裝箱船建造合同。這種低調前行的姿態,或許才是小國巨企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