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說“語言即世界”,他說這話時可能并不知道,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孔圣人,雖然沒能明確概括這一哲理,卻早已將其應用實踐。
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零散,孔子對魯國原始史料進行系統性篩選,在整理《春秋》時,便注重事件背后的道德示范價值,通過刪減冗雜細節,文本修辭調整?,強化對“仁義”“忠信”等儒家倫理的傳遞。
沒有胡亂編造,卻能使歷史敘事服務于政治教化與價值引導;通過精簡文本結構,《春秋》從單純編年史升華為兼具歷史記錄與道德評判的經典,成為儒家“寓褒貶于微言”的典范。
它不是一種文體,也不是一種修辭,而是一種表達的哲學,一種權力與話語的博弈方式,一種對歷史與現實的選擇性呈現。
自孔子刪《春秋》以來,“春秋筆法”便浸潤進了華夏千年的文化血脈。
時至今日,這“老祖宗”的“智慧”仍散發著“光芒”;
![]()
特別是這傳播快速的網絡時代,信息不一定有假,但語境可能有差,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的事實,所謂“春秋筆法”,便是將真實的碎片巧妙拼貼,編織出一種新的“真相”。
“選擇性報道”“剪輯敘事”“情緒引導”,這種看似溫和的表達方式,早已不是史家的專利,而是滲透進了我們的新聞、社交媒體、乃至公共敘事的每一角落。
悄然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世界認知。
一、“春秋筆法”,非虛構的裁剪藝術
孔子編《春秋》,被譽為“微言大義”。在這部現存僅有一萬六千余字的編年史中,他不加評語,卻能”褒貶善惡”,字字帶刀。
晉文公召周襄王至河陽會盟諸侯,《春秋》記載為“天王狩于河陽”,將周天子被動赴會改寫為主動狩獵,掩蓋君臣尊卑顛倒的事實;
![]()
吳、楚兩國君主自立為王,《春秋》仍稱其為“吳子”“楚子”(子爵),通過貶低爵位否定其政治合法性;
據《左傳》載,梁國因君主暴政自毀城墻而亡,《春秋》卻僅書“梁亡”,未提原因。
通過動詞(如“弒”表貶、“誅”表褒)、稱謂(如“子”“伯”)等隱晦表達立場,這是語言的神奇魔力:不必評判,字詞本身已是判斷。
這種“以刪代評”、“以輕重顯義”的寫作方式,正是“春秋筆法”的精髓;刪與改之間,便是引導甚至操弄輿論的現實考量。
二、語言不只是描述工具,它也是“制造現實”的工具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
它不僅傳遞信息,更構建我們對世界的基本理解。
你用什么樣的詞匯描述一件事,就會影響人們如何看待這件事。
同樣一件事,如果說“制服暴徒”和“強制驅散示威者”,你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情緒和立場。
![]()
前者正義凜然,后者則可能帶有壓迫意味;事實沒變,變的是語言的立場和語境。
現代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AgendaSettingTheory)早已指出,媒體不告訴我們該怎么想,但它告訴我們應該思考什么。
也就是說,它通過選擇報道什么、忽略什么、如何措辭,來影響公眾的注意力和議題關注方向。
用真實的語言構筑選擇性的世界,這不正是“春秋筆法”的當代表現嗎?
三、“真相”與“敘述”的裂縫
我們總以為“事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到的事實,往往已經被“講述”過一次。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幾乎所有信息——無論是新聞、短視頻、社交媒體動態,甚至朋友的聊天——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剪輯”和“刪減”。
![]()
每一句話都可能是真的,但組合方式不同,呈現出的圖景就可能完全相反。
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Lasswell)曾提出經典傳播五問:“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說,有什么效果?”其中,“誰說”和“說什么”尤為關鍵。
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語言所提供的框架。
一旦語言本身被精心打磨、有意取舍,思維的路徑也隨之被牽引。
“構式偏誤”認為,人們在面對同一事實時,會因表述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判斷。
說“這個手術有90%成功率”與“這個手術有10%失敗率”,雖然數據相同,但帶給人的心理感受與判斷明顯不同。
“春秋筆法”正是這種構式偏誤的古老版本,它用選擇性的語言設計,使人不知不覺接受了一種既定立場。
四、“大義”與“真實”之間的張力
傳統文化中,向來講究委婉含蓄;“言不盡意”“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些并非只是美學修辭,而是一種社會生存智慧。
在一個講究“圓融”“面子”“避禍”的社會結構中,直接表達往往意味著危險,而“暗示”“留白”“婉轉”,才是高明之道。
“春秋筆法”是環境自然生長的表達方式,既要表達態度,又不能直言冒犯;既要傳達信息,又要留下解釋空間;它是道德判斷的工具,表達的技術,說話的藝術。
古代歷史不再只是簡單記錄,而是“為王者立法,為士人立德”。
然而,這種道德化的表達方式也可能造成事實與真相的錯位。
《史記》雖為“實錄”,但司馬遷在書寫李廣、項羽時,情感傾向分明,甚至“為尊者諱”,對漢武帝的某些作為語焉不詳。
![]()
這種“筆墨有情”的方式,雖具藝術魅力,卻未必符合現代所追求的客觀性。
在現代,“道”與“實”若不能平衡,便可能滑向操縱與誤導。
我們不能要求所有表達都像法庭證詞一樣冷冰冰,但也應警惕那些溫情脈脈中隱藏的“選擇性真相”。
五、春秋筆法的當代表情:新媒體時代的“選擇性真實”
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也都可能是“春秋筆法”的使用者。
短視頻平臺里,同一段沖突視頻,不同博主剪輯呈現,便有截然不同的輿論方向。
新聞報道中,有時每句話都是真實的,但組合起來,可能是另一種“真相”。
這不是撒謊,卻是一種選擇性真實。
它并不直接偽造事實,卻通過“取舍”“排序”“節奏”“情緒渲染”等手段,塑造出一個被策劃過的現實感知。
這不僅影響我們的判斷,也在悄悄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結構。我們以為自己在“看事實”,其實是在“看敘事”。
六、在字縫中尋找真相
“春秋筆法”本身并無罪,關鍵在于使用它的動機與語境;它可以是文化的高雅工具,也可以是操控的隱秘武器。
在一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
媒體應倡導“事實核查”,強化“全景式報道”;
教育應加強媒介素養,提升公眾辨識“表達陷阱”的能力;
個人要學會追問“有沒哪些事實被省略?”,能在字縫中尋找真相,在語言的斷章中拼出現實的全貌。
這不僅是對表達的警覺,更是對自由的捍衛,對真相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