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不是輪子,而是漢字,如果沒有漢字,我們的民族文化基礎都會動搖,像韓國人一樣,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源頭在哪里。”
這番話擲地有聲,道破了漢字對于中華文明的根基意義。輪子推動了物質的流轉,而漢字承載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從甲骨文的刻痕里,能讀到先民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在青銅器的銘文間,可觸摸到禮樂文明的溫度;翻開《詩經》的字句,兩千多年前的草木風露仍在紙上鮮活。漢字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基因”,讓大禹治水的堅韌、孔孟周游的執著、李杜詩行的豪情,能在今天的課本里、街巷間依然流淌。
反觀韓國,曾長期使用漢字記錄歷史與文化,卻在近代推行“去漢字化”。如今,韓國博物館里的古籍、宮殿上的匾額,大量文字仍是漢字,年輕人卻多不識讀,只能靠翻譯揣摩先祖的智慧。這種文化斷層,就像一株被斬斷根系的大樹,即便枝葉繁茂,也難知自己從何而來。而漢字的延續性,讓中國人讀《論語》如見孔子言笑,品《蘭亭序》能感王羲之的暢快,這種“古今對話”的能力,正是文化自信最堅實的底氣。
漢字的偉大,更在于其獨特的構造智慧。“孝”字上為老、下為子,藏著代際相承的倫理;“道”字從走、從首,暗含“行有所悟”的哲思。這種“形義相生”的特點,讓每個字都像一幅濃縮的畫、一段凝練的詩,既便于傳承,又能包容無盡深意。從秦始皇“書同文”凝聚大一統,到今天簡體字讓文化普及更高效,漢字始終在適應時代,卻從未丟掉骨子里的文化密碼。
高志凱教授的話,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守護漢字,就是守護文明的根脈。當我們在鍵盤上敲擊拼音時,別忘了提筆寫下“家國”二字的厚重;當孩子們背誦古詩時,要讓他們明白“明月松間照”的意境,不只在文字里,更在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漢字不是博物館里的古董,而是活著的文化紐帶,它讓十三億人共享同一種情感表達,讓五千年文明從未斷流。
這或許就是漢字超越“發明”的意義——它不是工具,而是民族的精神圖騰。有了它,我們知道自己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份清醒與篤定,正是一個文明最強大的生命力。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