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 Pro提車3天驚現多余零件!市監已介入,真相待解
最近刷到小米YU7 Pro的品控瓜,越看越揪心——金華一位車主提車才3天,換腳墊時居然從主駕座椅下掏出個陌生金屬件,關鍵小米售后都說不清這東西是啥,現在市場監管都介入了。作為關注小米汽車的車友,必須跟大家捋捋這事兒的來龍去脈。
![]()
先說說事件經過,這位余先生6月就訂了YU7 Pro,10月12號在杭州提的車,花了三十多萬。本以為是開心提車,結果14號換腳墊時,手摸到主駕座椅正下方有個硬疙瘩,按都按不下去。聯系客服后,15號去金華售后檢測,工作人員拆了座椅螺絲抬起來一看,直接從底下掏出來個L形金屬件,上面還有編號和二維碼。
![]()
最離譜的是,余先生當場問這是啥,售后一群人全沉默了。記者掃了零件上的二維碼,只跳出一串編號,根本沒有零件名稱。更關鍵的是最新消息:后來維修人員確認,這東西是支撐高度傳感器,而且原車上的傳感器沒少,也就是說這是個完全多余的零件,正壓在電池組上方。
![]()
余先生的訴求特別實在,不要任何經濟補償,就兩個要求:一是出份官方報告證明這零件沒安全隱患,二是說清這零件到底啥來頭。可小米售后只給了句口頭回復“工廠疏忽”,連書面說明都不肯出,還提過贈兩年保養想了事,被余先生懟回去了——換誰都明白,安全問題不是保養能抵消的。
![]()
這事兒最讓人費解的是品控漏洞。小米一直吹超級工廠自動化率多高,可這多余的傳感器能混進車廂,要過裝配、質檢、交付三道關,居然沒一個環節發現?有汽車行業的朋友說,新能源汽車首年裝錯零件的概率不足1%,而且還是壓在電池上方的關鍵位置,要是沒被發現,車輛顛簸時會不會劃破線路都不好說。
![]()
更讓人在意的是,這不是小米汽車第一次陷品控爭議了。之前SU7因為輔助駕駛缺陷召回過11.6萬輛,SU7 Ultra的4.2萬元選裝碳纖維前艙蓋,被車主投訴實際性能和宣傳不符,現在都有車主起訴要求退一賠三。這次YU7 Pro的“多余零件謎案”,難免讓人懷疑品控體系是不是真有漏洞。
![]()
目前義烏市監局已經在10月23號正式介入,調取購車憑證和維修記錄,還抽樣檢測同批次車輛。說實話,車友們在意的不只是這一個零件,而是小米的態度——截至現在官方都沒公開回應,售后只會打太極。造車不是做手機,任何小疏忽都可能關乎安全,藏著掖著只會敗好感。
![]()
作為一直關注小米造車的人,真心希望官方能早點站出來,把零件來源、品控哪步出了問題說清楚,給車主一份正式的安全報告。有沒有同批次車主遇到類似問題?或者懂行的朋友說說,多余的支撐高度傳感器會有啥潛在影響?大家覺得小米該怎么回應才合理?評論區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