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吳石將軍,這位國民黨軍中的老將,1894年出生在福建閩侯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就跟著父親念書,八歲進私塾,腦子特別靈光。1911年辛亥革命那會兒,他才17歲,就考進保定軍官學校。
畢業后一步步往上爬,先是去日本陸軍大學深造,1929年回國后進了陸軍大學特別班,成績一直拔尖。抗日戰爭時期,他從作戰科長干起,參與過不少戰役規劃,到1945年抗戰勝利時,已經是總參謀部的高級參謀。
1947年1月,他接手防務部史料局局長這個位置,負責整理軍史資料,那時候國民黨內戰吃緊,他表面上忙公事,私下卻開始和大陸的舊識聯絡,傳遞些情報。
1949年夏,國民黨敗退臺灣地區,吳石接到命令,8月13日帶著妻子王碧奎、次女吳學成和小兒子吳健成過海,長子吳韶成和長女吳蘭成留在大陸繼續上學。這安排其實是吳石深思熟慮的結果,他知道兩岸形勢變幻莫測,這樣分開來,家里人至少有一部分能避開風險。
![]()
王碧奎比吳石小九歲,出生在福建閩侯同鄉,1923年底通過族人介紹嫁給吳石。那時候吳石剛從日本留學回來,王碧奎跟著他東奔西跑,從南京到各地軍營,家里孩子一個接一個生下來。
長子吳韶成在1920年代初落地,長女吳蘭成緊跟著,次女吳學成在1934年生,小兒子吳健成在1943年出生。王碧奎沒啥文化,但操持家務一把好手,軍旅生涯讓她學會了省吃儉用,丈夫在外忙,她在家帶孩子,縫補軍裝,省下每個銅板給子女上學。
吳石工作起來廢寢忘食,王碧奎總得盯著他別太拼,家里雖不富裕,但孩子們的書包從來沒空過。1949年渡海時,王碧奎收拾行李時,手里攥著家里的舊照片和幾件換洗衣裳,船上擠滿人,她抱著七歲的小兒子,次女吳學成十四歲幫著照應。
![]()
到了臺灣地區臺北的防務部宿舍,安頓下來后,王碧奎先去市場轉悠,買些米面魚干,日子過得緊巴巴但還算穩當。吳石上班忙,她領孩子上學,晚上全家圍桌吃飯,吳石偶爾帶回些軍中舊聞,王碧奎聽著點頭,幫他倒杯熱茶。
誰知道好景不長,1950年2月底,保密局的人上門,把王碧奎抓走審問,她被關進牢房,次日吳石也落網。吳石那時已經在臺灣地區潛伏,暗中傳遞情報給大陸,但暴露得快,3月2日被捕。審訊持續幾個月,吳石咬牙不吐一個字,6月10日在臺北馬場町刑場執行槍決,年僅56歲。
![]()
白色牢籠里的苦撐與隱忍
王碧奎出獄后,日子像嚼蠟一樣難咽,臺灣地區那會兒白色恐怖籠罩,吳石家屬的身份就是個燙手山芋。她帶著七歲的小兒子擠在窄巴巴的出租屋,煤油燈下縫補別人破衣裳,手指頭被針扎出血也不停,掙來的錢一半給吳健成交學費,一半買米面。
吳健成上學勤快,王碧奎省下飯錢給他添糖,晚上檢查作業,教他認字寫句。監視的眼睛到處是,王碧奎出門買菜,總得繞彎子,籃子晃蕩著不敢走直道。
吳石的照片她藏在貼身衣兜里,夜里才敢拿出來擦擦灰,從不敢讓孩子多提父親的名字,一次吳健成無意喊了聲“爸”,她趕緊捂住他的嘴,抱到床底下躲著,直到外頭沒動靜才松口氣。每年清明,她領孩子去郊外荒坡燒紙,跪在地上按住紙錢不讓風吹散,灰燼飛起來沾滿頭發。
吳學成嫁人后,偶爾回來看母弟,帶點米面或舊衣,王碧奎接過東西,點點頭說聲謝,就忙著煮粥。吳健成漸漸長大,讀書刻苦,王碧奎咬牙供他上大學,1970年代初,他考上好學校,王碧奎樂得合不攏嘴,但身體早被折騰垮了,常年勞累加上牢獄之災,高血壓和關節炎纏上身,走路得扶墻。
![]()
1973年,從香港親戚那兒輾轉來張報紙剪報,說吳石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王碧奎在燈下讀了好幾遍,字跡模糊了,她反復折疊藏好,從此心里多了一絲亮堂,但兩岸隔絕得死死的,一封信得繞半個地球才能到,探親更是個夢。
國民黨當局對她的盯梢沒停,特務翻垃圾桶是家常便飯,王碧奎清楚,自己是重點對象,要是露出一絲回大陸的苗頭,小兒子和女兒在臺灣地區的日子就難過了。長子長女在大陸安穩,她舍不得賭那把險。
吳健成沒讓她失望,1977年憑獎學金去美國留學,那時候他二十出頭。留學期間,吳健成邊打工邊念書,三年后1980年5月,在洛杉磯找到穩定工作,第一時間辦簽證接母親過去。王碧奎收拾行李時,把吳石的照片和幾件舊衣卷好,登機那天回頭望了眼臺北街景,深吸口氣就走了。
![]()
海峽斷腸的團圓與遺憾
1981年,全家終于湊齊了,大陸的長子吳韶成和長女吳蘭成帶著孫輩飛到洛杉磯,吳學成從臺灣地區趕來,五個人圍著餐桌坐滿,時隔三十多年,握手時誰都不肯先松。
從那以后,兩岸交流多起來,大陸子女常寄信來。王碧奎對兒女的囑咐,一直是死后骨灰和吳石合葬,哪怕回不了大陸,也得長眠一處。這話她念叨了好幾年,子女記在心里。
1993年2月9日,她在洛杉磯閉眼,享年89歲,臨了拉著吳健成的手,又提了遍那事兒。吳健成捧著骨灰回國,吳學成從臺灣地區帶回父親的骨灰,次年1994年,兩人在北京香山福田公墓合葬,墓碑上刻著吳石的名字,王碧奎的碑文簡短,就說她是烈士遺孀。
![]()
公墓那兒有吳石的雕像,夫婦合葬后,兒女們常去掃墓,長子吳韶成帶頭,孫輩跟著鞠躬。吳健成后來在美國定居,但每年飛回大陸,帶花束擱碑前。吳學成留在臺灣地區,保存了父親的書信和文稿,偶爾寄給大陸的兄姐。
如今兩岸交流頻繁,吳石的孫輩們來往自如,有人去臺灣地區看外婆的舊屋,有人帶美國孫子回福田公墓磕頭。王碧奎的“不歸”,成了家訓,提醒后人,時代變了,但那份牽掛沒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