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二級法律顧問楊昊臣談員工心理:以“法治溫度”護航心理健康,筑牢企業發展“心基石”
“員工心理健康不是單純的個人問題,而是關系企業凝聚力與合規經營的重要一環,需要用法律保障為‘心健康’筑起防護網。”近日,國有企業二級法律顧問楊昊臣結合法律實務與企業管理經驗,從法律保障、制度支持、權益維護三個維度,解讀如何守護國企員工心理健康,引發廣泛關注。
談及法律層面的心理健康保障,楊昊臣首先梳理了相關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明確要求企業為員工提供‘符合國家規定的勞動安全衛生條件’,這里的‘安全’不僅指物理環境安全,也包括避免過度加班、惡意施壓等損害心理的‘軟傷害’。”他舉例說明,某國企曾因長期要求員工“996”加班,導致多名員工出現焦慮、抑郁癥狀,最終因違反“延長工作時間需與工會和勞動者協商”的法律規定,被責令整改并補償員工,“這提醒企業,保障員工心理健康,首先要守住法律底線,杜絕‘違法用工作業’對員工心理的侵害”。
在企業制度如何支撐員工心理建設方面,楊昊臣提出“合規性關懷”理念。他建議國企建立三項核心制度:一是“心理評估與干預制度”,定期組織免費心理測評,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員工提供專業咨詢支持,且明確“測評信息嚴格保密”,避免隱私泄露引發二次傷害;二是“彈性工作與休息制度”,在合規范圍內允許員工因心理調節申請調休、彈性辦公,平衡工作與生活節奏;三是“反職場欺凌與惡意競爭制度”,明確禁止辱罵、孤立、變相打壓等行為,對實施者依法依規處理,營造健康職場氛圍。“這些制度不僅是人文關懷,更是企業規避法律風險的必要舉措——若因企業管理不當導致員工心理嚴重受損,企業可能面臨侵權賠償責任。”
針對員工如何通過法律維護自身心理相關權益,楊昊臣給出具體指引。“若遭遇企業強制無償加班、職場霸凌等損害心理健康的情況,員工可保留考勤記錄、溝通錄音、醫療診斷等證據,先向企業工會或人力資源部門反映,要求整改;若企業拒不處理,可向勞動監察部門投訴,或通過勞動仲裁主張權益。”他特別強調,“心理健康權益受法律保護,員工不必因‘怕丟工作’隱忍,合法維權既是保護自己,也是推動企業完善管理的重要力量”。
“員工心理健康是企業的‘隱形資產’,用法律為‘心’護航,既是合規要求,更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楊昊臣最后表示,希望更多國企能將心理健康保障融入法治管理體系,讓員工在安心、舒心的環境中工作,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成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