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街頭巷尾,烤鴨店并不稀奇,攤主手里的大刀翻飛,不到一分鐘,一只熱氣騰騰的烤鴨就被切成塊裝袋,遞到了顧客手中。
問起價格,卻只要25元一只,有的地方甚至18元就能買到。
與此同時,農貿市場里,一只6斤左右活鴨的價格,卻飆到了120元左右。
活鴨明明賣得貴,烤鴨卻這么便宜,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貓膩?
更讓人不理解的是,一只鴨子賣25元,還有36%的利潤,這錢到底是怎么賺的?
![]()
想明白這件事,得先從鴨子的品種說起,現在市場上烤鴨用的,幾乎都是叫“櫻桃谷鴨”的品種。
這種鴨子1950年代末發源于英國,后來引入中國,現在已經徹底本土化了。
櫻桃谷鴨生長速度非常快,養25天就能出欄,一只鴨子體重大概在3斤左右,宰殺、去毛、去內臟之后,剩下的凈重大約2斤。
經過烤制,再損失1斤水分,正好就是街頭烤鴨的標準規格。
而農貿市場里賣的活鴨,大多是土鴨、麻鴨,這些鴨子生長期在70天到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是專門用來燉湯的老鴨。
生長周期一長,養殖成本自然就高,加上個體差異大,抗病能力又弱,價格往往居高不下。
![]()
除了鴨子本身的差別,加工方式也影響價格,街頭烤鴨用的是一種叫“白條鴨”的產品。
這種鴨子已經被屠宰、去頭去內臟、脫毛處理過,通過冷鏈運輸到各地售賣,在山東、江蘇、廣東等地,這樣的鴨子生產已經實現了從育種、養殖、屠宰到冷鏈運輸的一條龍模式。
一只白條鴨的批發價大概在6.8元到8.8元之間,十只一箱,統一包裝,物流效率極高。
再加上街邊攤本身的成本低,沒有裝修費,也不用請太多員工,很多就是夫妻兩口子經營,邊做邊賣,人工、調料、腌制、房租全部加在一起,一只烤鴨的總成本大約在16元左右。
所以哪怕賣25元,也還有36%的利潤空間,而如果賣18元,成本只有8到13元,利潤也能有四五塊錢。
別看利潤不高,但街頭烤鴨靠的是“薄利多銷”,一些生意好的烤鴨攤,在高峰期一天能賣出兩三百只,這樣一來,即便單只利潤少,整體收益也非常可觀。
![]()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一個關鍵點:街頭烤鴨的低價,并不是偷工減料,而是依靠規模化生產和產業鏈優化實現的。
更關鍵的是,鴨子的副產品也能賣錢,比如鴨腸、鴨血、鴨爪都是熱銷的火鍋鹵味食材,鴨舌、鴨脖、鴨胗更是絕味、周黑鴨的主力產品,這些副產品的價值甚至可以超過整只鴨子本身。
還有鴨毛和羽絨,普通鴨毛能賣到18元一斤,高端羽絨甚至能賣到1000元一斤,一些農業企業靠鴨毛羽絨業務一年就能賺上千萬元。
這樣算下來,一只鴨子能被拆成十幾種“零部件”銷售,真正做到了“渾身是寶”。
烤鴨作為主產品,反而成了副產品價值的“附贈品”,只要副產品賣得出去,整只鴨子的成本早就回本了,烤鴨自然就能低價賣給消費者。
這種做法,就像汽車行業的“零整比”策略,總部件利潤小,但零件利潤高,整車價格就能壓下來。
![]()
當然,也有一些人擔心食品安全問題,網絡上曾傳出一些謠言,說什么低價烤鴨用雙氧水浸泡、放激素、喂抗生素,甚至說是速成鴨。
其實這些說法早就被專家辟謠過,雙氧水是用來去血水的,操作合規;復合磷酸鹽是國家允許使用的食品改良劑;激素在我國養殖業中是被禁止添加的;抗生素使用也有嚴格規定和停藥期。
不過,街邊攤的衛生條件確實參差不齊,有媒體調查顯示,十家外賣后廚里有九家不達標,一些地方還發現“科技液體”注水鴨肉,所以,消費者還是得擦亮眼睛,盡量選正規門店購買。
![]()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不少外賣店在用鴨肉冒充牛肉,比如10元一斤的鴨胸肉,加點嫩肉粉和調料,就能搖身一變成150元一斤的“風干牦牛肉”,利潤高達15倍,2024年央視也曝光了這一亂象,各地監管部門隨后查處了上百起類似案件。
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問題,鴨肉的供給和加工已經非常成熟,甚至可以“冒充”其他肉類,這背后,是中國整個鴨產業鏈的成熟度在支撐。
從育種、養殖、屠宰、分割到冷鏈運輸,每一個環節都實現了標準化、工業化,不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街頭烤鴨能便宜賣,靠的不是偷工減料,而是中國食品工業的強大能力。
總結來看,街頭烤鴨的低價并不神秘,而是中國食品產業鏈成熟的結果,只要來源正規,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