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水稻豐收
劉鋼
我們的連隊是駐在新疆原喀什昆侖食品廠西邊,是1980年元月份搬遷過來的,老的雷達陣地是原疏勒縣塔治紅公社那里,這里的各方面條件都不整么好,不實應當時雷達站的需求,條件十分艱苦,飲用水都是吃嘮埧水,搬到這新的地方,水也豐富,雷達陣地周邊是一大片開擴的鹽堿地,連隊就開荒了很多水稻田和蔬菜地,在那個年代糧油都還要評計劃供應的時代,從而節約點生活上的開支,同時豐富了餐桌上食物。
我在喀什雷達連參加過兩年的插秧和水稻收割勞動,我們雷達連一般勞動都是下午去搞生產勞動的人要多些,在不影響保障戰備值班下前下,搞的一些生產勞動,多數勞動時間都是在下午(上午有的同志們在補覺,是頭天夜班,有的在值班,勝剩下的是不多的在訓練)。
![]()
在來年開春后就開始育秧,秧苗是我們自己育苗,在6月份進行打田插秧勞動,秧苗插好后有專人看管田土,施肥除草管理,80年看管田土的是抽的76年四川都江堰入伍的馬澤良老兵,年底他復員后,又抽的一個77年河南禹州入伍的老兵,來接替這項田間管理工作,由于他們的管理做得好,隨著秋季的到來,水田里水稻由綠色變成金黃色了,這就便是稻谷生長成熟了,司務長就買了些鏈刀,連里就要組織人員,到田間地頭去收割水稻,在那個年代都人工收割。
![]()
我們去收割的水稻不會象農民用稻草捆成小把的,于是大家伙就用背包繩,將割好的水稻捆綁成一大捆,背到連隊籃球場來,隨后再從稻草上脫粒下來,在籃球場上將稻谷曬干,再拉岀連隊去找打米機,將稻谷打成白花花的大米,糠殼就拉回連隊來喂豬,那個年代,我們部隊在新疆每周六只能吃上一餐大米飯,只有在昆侖山上的連隊每周能吃兩餐大米飯,平常基本上都吃饅頭。
對于南方兵來說多么希望能多吃些大米飯,連隊自己的水稻豐收了,在近段時間里,連隊每周可以多煮一餐大米飯了,這是大家伙自己勞動的成果,比在糧庫買來的大米香,它必景是新米煮岀來的,有較濃的稻花清香,口感也很好,沒有菜部可干一碗飯的感覺。
![]()
這餐大米飯吹事班的人都煮得較多些,龍保證每人都能決對的夠吃,而且基本上都一些盛余米飯,而盛下的米飯又拿來,第二天吹事班又將它熬成希飯,吃饅頭,就不用燒玉米糊糊了,本來每餐都要燒玉米糊糊,那些時候吹事班一般都不燒湯只炒菜。
2025年10月12日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劉鋼:貴州省遵義市,1979年12月入伍,擔任空軍雷達兵操縱員,曾在新疆和田、喀什、西藏阿里服役,1983年底復員,安置在貴州省遵義煤礦工作至2020年2月退休。
![]()
作者:劉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