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說回歸用戶體驗,它是真干啊
當茶飲上新,火的不是那杯茶,而是附贈的一張“身份證”?什么時候,一杯茶也有自己的“身份證”了,還大受歡迎?
近期,隨著喜茶新品「碎銀子糯糯」上新,同步亮相的身份證小卡一躍成為社交平臺新寵。這張模仿“碎銀”質感的銀灰色卡片,以獨特的設計迅速在社交網絡贏得一篇篇「為設計買單」「真的要夸夸喜茶設計師」的稱贊。
![]()
![]()
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對喜茶的“奶茶身份證”表示喜愛
消費者圍繞這張小卡片拍照、解讀和收集,相關筆記迅速收獲大量熱度,討論度甚至超越產品本身。
所謂茶飲“身份證”,在不同品牌間有著不同的命名:喜茶稱之為「靈感手記卡」,霸王茶姬則叫它「今日茶話卡」。但不論名稱如何變化,它們都承載著相似的使命——為每一杯茶飲賦予解讀、標識與故事。
一張成本不高的小卡,如何從一個附屬贈品,演變為具有獨立傳播力的社交貨幣,甚至反哺產品熱度?這背后揭示了怎樣的消費心理和營銷邏輯?
茶飲的產品身份證,出圈了?
眾所周知,茶飲新品的原料競爭,已經堪稱白熱化。
葡萄、芒果、水蜜桃、西瓜……這些熟悉的水果被一輪輪翻新重組,味蕾也開始疲憊。消費者“嘗試新品”的沖動,越來越難被喚醒。
面對這一困境,品牌們選擇紛紛轉向敘事,尋求新的增長。
有的深入挖掘“產地故事”,用一方水土賦予產品差異化價值。例如茉莉奶白在4月以「入鄉食酸」為線索,集結海南、廣西、云南三地的酸口水果,讓風土之酸成為喚醒鄉愁的密鑰。
有的則押注小眾水果,試圖開辟新的風味賽道,以直給的“好奇心”,激發消費者嘗新。
瑞幸咖啡最新推出「酸角美式」,絕大多數都不認識原料,不少人還理解成「酸豆角美式」,逼得瑞幸官方不得不出來發帖澄清:「第一,我不叫酸豆角。」,以及,酸角,又名羅望子,是一種多產于云南的水果。
![]()
瑞幸在社交網絡上解釋「酸角」來源
因此,不論是講述產地故事,還是引入全新食材,品牌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將這些陌生信息清晰、高效地傳遞給消費者聽呢?
喜茶這張為新品特性量身設計的“身份證”,給出了一個輕盈而巧妙的答案。
奶茶身份證,顧名思義,它的首要功能就是詮釋新品。以「碎銀子糯糯」為例,這張小卡本身就是一塊“碎銀”——不規則的裁剪模擬出銀兩的破碎,銀灰色融合的鏡面質地仿制金屬光澤。
![]()
![]()
![]()
「碎銀子糯糯」圖片小紅書用戶@?深
它既是一張視覺名片,也是一份幫助消費者認知的說明。卡片的背面,標注了茶底工藝、原料與風味,為“碎銀子”這個充滿想象但較為陌生的名字提供了釋義:普洱茶的一種,采自云南大葉種鮮葉,糯香高揚,陳香顯著。
簡約但不簡單的設計,讓“顏值”成為這張卡片抓住人眼球的第一要素。高度凝練的文字,則將產品背后的原料、工藝與風味故事一一呈現。
更進一步看,也能看出喜茶對短內容傳播邏輯的把握。
在信息過載的當下,可能沒人愿意讀完長篇大論的產品敘事和品牌故事,但幾乎所有人都忍不住想按虛線“剝開”一張青提卡。
![]()
喜茶青提卡互動,截圖來自小紅書用戶
更何況,喜茶小卡的設計十分多元。
「椰山龍眼冰」的小卡有一顆圓潤的龍眼正在請你“開眼”;
![]()
![]()
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
「耗牛乳」被網友夸贊“可愛”的字體,實則是來自牧民貢巴手寫;
![]()
喜茶發布幕后靈感花絮
「喜柿多多」的柿子可以旋轉撥開,下一頁是一首來自畫師的小詩……
![]()
「喜柿多多」附贈卡片,圖片來自小紅書用戶
高顏值、強互動、輕體量的設計,讓消費者永遠在期待下一款新品、以及下一張小卡。成功將產品體驗延伸為社交資產,被用戶分享、討論,實現從消費到傳播、社交的轉向。
一張小卡,也能反哺品牌?
實際上,隨杯附贈的各類周邊早已屢見不鮮。
如今喜茶的“奶茶身份證”站上C位,看似是茶飲品牌們新一輪捆綁新品的銷售手段,其實是品牌們在高度同質化的競爭中,對用戶溝通和體驗的不斷創新。
縱觀行業,喜茶推出過城市限定冰箱貼,也一度引發收藏熱。但較高的成本限制了其只能“限量發行”,想要集齊還要靠積分、自身行程和一點點運氣。
除此之外,瑞幸的聯名杯套雖然極易獲得,但其熱度本質依賴外部IP聯名,展開產品敘事的空間有限,品牌與新品未能成為唯一焦點;霸王茶姬的「今日茶話卡」設計典雅,卻在互動性與創意上略顯單一,每張差異性只在文字內容,重復性高;茶顏悅色的明信片文化氣息濃厚,卻更像靜態的紀念品,缺乏讓用戶“玩起來”的機制……
![]()
![]()
茶飲品牌的類似周邊
喜茶附贈的奶茶身份證,即「靈感手記卡」,則在汲取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完成升級。
它首先本身就是一個為社交媒體量身定制的內容種子。以極低的成本,將飲品抽象的風味、概念,轉化為可觸摸、可互動的實體,擊中了年輕消費者追求新奇、樂于展示個性、渴望社交認同的心理。
在小紅書上,夸贊與展示喜茶小卡的帖子往往會收獲千贊、乃至萬贊。評論區里,消費者們不僅互相分享產品,解讀設計之美,更主動分析其中的創意彩蛋,形成強烈的社群共鳴。
![]()
![]()
![]()
社交媒體上關于喜茶小卡的討論比較熱烈
從喝前期待、喝中感知到喝后的社交分享,極大延長了消費者的體驗流程。
換言之,消費者消費后,品牌交付一杯奶茶,完成的則是一次標準的產品交易;但交付一杯奶茶附上一張需要“剝開”的青提卡、一張可“開眼”的龍眼卡,完成的則是一次充滿驚喜與趣味的品牌體驗。
另一方面,如若此卡以系列化、主題化的形式持續推出,它已經在為品牌積累一份持續增值的文化資產。就像喜茶「靈感手記卡」會不斷強化喜茶“靈感之茶”的定位,將“審美好、有創意”的用戶心智像烙印一樣打在每個消費者心中。
這種積累所帶來的,不僅是短期的曝光和聲量,更是長期的品牌偏好與吸引力——體驗過后,消費者無形之間會期待下一款產品又將帶來怎樣有趣的卡片,從而驅動著重復購買,構建起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由此看來,喜茶的奶茶小卡并非簡單的附屬贈品,本質上是捕捉了用戶體驗、品牌審美與社交需求的營銷設計。它用創意,將日常普通的消費升級為值得分享、收藏的體驗,實現了新品敘事、乃至品牌價值的有效傳播。
結語
當然,這種以創意為核心的營銷模式,其持續性與可效仿性,都對品牌自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其關鍵在于背后源源不斷的創意能力,一旦設計流于俗套或互動缺乏新意,用戶的驚喜感便會迅速消退,從值得收藏,淪為江郎才盡。這要求品牌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持續創新的內容部門。
這一維度上,喜茶的確顯露出明顯的優勢。雖不能說靠設計一招制勝,但高審美、強設計的視覺表達,毋庸置疑是喜茶爆紅且持續出圈的核心因素之一。
今年初,喜茶在內部郵件中明確提出,將在2025年為用戶打造“獨屬于喜茶的品牌體驗”,深化與用戶的情感聯結。
由此看來,喜茶好像在逐步踐行自己的承諾。一張小卡,體量雖小,但卻以四兩撥千金的巧勁,詮釋了體驗經濟的奧義——真正的品牌價值,是為消費者創造值得被記住的瞬間。
本期作者:王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