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最近是不是刷到不少 “樓市要回暖 10 年” 的消息?這事得從半夏投資的李蓓說起,就是那個管理著幾百億資金的女基金經理,她最近在訪談里放了個大招:“本輪房地產調整已經 4 年多了,接下來有望迎來長達 10 年的上升周期”。
可能有人會說 “又來一個唱多的”,但先別急著罵街。咱們先搞懂她這話不是拍腦袋說的,是有實打實的依據。李蓓自己也承認,2023 年說 “十年一遇機會” 時入場早了點,現在為啥敢再提這事?核心是她看到了供需兩端的大變化。
先看需求端,這是最接地氣的邏輯。黃奇帆之前算過一筆賬,全國 500 億平米的老房子,按 50 年折舊算,每年光換新房就得 10 億平米。但你們知道嗎?2024 年全國新房才賣了 9.7 億平米,今年前 9 個月更是只賣了 6.5 億平米,比正常需求差遠了。而且咱們身邊的老房子是真不行了,我老家那 2000 年的小區,墻皮掉渣、沒電梯、停車位都沒有,這種房子早晚得換。這就是李蓓說的 “向均值回歸的需求”,不是炒出來的,是真得住。
更關鍵的是供給側的變化,這才是行業的 “生死局”。2021 年那波調整前,房企多如牛毛,搶地、高杠桿、高周轉玩得飛起。但現在呢?李蓓說 90% 的企業都退出了。咱們身邊就能感受到,以前街上到處是中小房企的售樓處,現在剩下的不是央企就是少數優質民企。這帶來啥好處?開發商拿地便宜了,一線城市好地塊都沒什么溢價;融資成本也降了,央企借錢利息才 2% 左右,比以前 10% 的高息債省老鼻子錢了。成本下來了,開發商才有心思做品質,不像以前只顧著趕工期。
那要是真像李蓓說的那樣,這 10 年上升周期會帶來啥變化?咱們普通人能感覺到的肯定不是房價一夜暴漲,而是行業慢慢 “回血” 的細節。
首先是房企活過來了,但不是以前的活法。現在已經有 11 家房企完成了債務重組,融創、龍光這些以前的巨頭也在慢慢爬起來。但他們不敢再玩高杠桿了,旭輝老板都說要 “二次創業”,搞輕資產、做收租業務。這意味著以后爛尾樓會越來越少,新樓盤的品質會越來越好,我最近看的幾個新盤,小區綠化、戶型設計比前幾年強太多了。
然后是上下游行業會跟著回暖。這幾年房地產不行,建材、廚電行業慘得很,2024 年水泥產量跌了 10%,集成灶四小龍業績全下滑。要是樓市真起來了,工地開工多了,賣水泥的、做裝修的、賣家電的生意肯定會好起來。我樓下的裝修師傅說,最近接的新房裝修單比去年多了三成,這就是最實在的信號。
但別以為所有地方都會一樣,分化才是關鍵。你看 9 月份的數據,一線城市二手房還在跌,北京、上海都降了 1% 左右,但核心區的新樓盤卻有人搶。庫存也是,一二線城市去化周期降到 12 個月以內了,三四線雖然也降了,但人口外流擺那兒,想漲起來難。所以這 10 年周期,可能是核心城市的 10 年,不是所有城市的 10 年。
說到這兒,我得跟大伙掏句實在話:李蓓的判斷有道理,但別理解成 “閉眼買都賺”。
第一,這 10 年絕對不是直線上升,中間肯定有波動。開發商還有三分之一的高價地沒消化完,得 1-2 年才能扛過去。而且 2025 年房企還要還 5342 億的債,壓力還沒完全解除。就像人大病初愈,得慢慢養,不可能一下子跑馬拉松。
第二,“產品力” 才是真王牌。以前開發商靠拿地、高周轉就能賺錢,現在不行了。李蓓說以后能活下來的,是那些能把房子做好、給土地創造溢價的企業。我最近去看了個央企的新盤,戶型南北通透,還配了社區食堂、老年活動中心,這種房子就算貴一點也有人買,這就是趨勢。
第三,別被 “10 年” 這個數字忽悠了。李蓓自己也說,現在還得等二手房價格企穩,這個信號可能要等半年甚至更久。咱們普通人看樓市,別聽大 V 喊口號,就看身邊的工地是不是真開工了,中介門店是不是真熱鬧了,這些比任何預測都靠譜。
其實這幾年樓市調整,對咱們普通人來說未必是壞事。以前開發商閉著眼造房子都能賣出去,現在倒逼他們做好產品;以前炒房客把房價炒得虛高,現在市場冷靜了,真正的居住需求才能被滿足。李蓓說的 10 年周期,本質上是行業 “洗心革面” 后的重生,不是回到以前的瘋狂。
最后想說,不管周期來不來,房子最終是用來住的。那些喊著 “樓市要崩” 的和 “馬上暴漲” 的,都太極端了。咱們就抱著平常心,看行業慢慢變好,看開發商做出更舒服的房子,這就夠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