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武漢酒博會期間,第五屆“問酒”論壇把“科普”二字做成了大型拆臺現場:協會領導、工程院院士、釀酒大師、技術大拿,一起把消費者最熟悉卻最講不清的飲酒現象與“酒桌常識”逐條過堂。
三個半小時,沒有廣告、沒有套話,只有“謠言—提問—打臉—重建”的循環。散場時,很多人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我們喝了多年的酒,竟有那么多“默認設置”是錯的。
![]()
1
開場放大招:酒度之爭與香型之辯
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針對近期行業內關于酒度的爭議,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解析。他首先辟謠了先前“要更改標準,25度以上為高度”的傳言,隨后他從什么是酒度、歷史酒度、發展過程、標準規范及未來趨勢五個維度,全面闡述了酒度的本質與多樣性。
![]()
“中國白酒不是簡單的水和乙醇的混合,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混合物。”宋書玉直指業內流行的一種謬誤——有人以乙醇和水混合形成的最小體積推斷“最佳酒度”,認為此酒度口感最為柔和。他明確表示,這種觀點忽視了白酒中超過幾千種化合物的復雜構成,包括呈香呈味物質、活性物質、無機元素和金屬離子等。
從歷史維度看,中國白酒的酒度本就多元。西漢時期的蒸餾酒酒度在20度左右,宋元時期隨著固態蒸餾技術的發展,出現了50度以上的燒酒。這兩種酒度傳統一直并存至今,如兩廣地區的20-23度白酒依然流行。
在標準層面,宋書玉澄清了一個重要命題:“中國白酒標準體系正在取消所謂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劃分。”目前,國標中除濃香型和芝麻香型外,其他9個香型標準已不再區分高度酒和低度酒,而是以酒度范圍作為標準規范,從最低18度到最高72度不等。
面向未來,宋書玉強調:“高度、低度之分一定沒有未來。未來每家企業都應該有自己最適宜的酒度,可以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度,也可以是多個。但無論哪個度,都必須以風味表達最大化為基準。”
而后關于白酒香型,宋書玉從歷史、發展過程和未來三個維度分享了獨到見解。
中國白酒原本沒有香型之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汾型、茅型、瀘型”等名酒品牌為風格表達。隨著工藝總結和色譜分析技術的突破,特別是汾酒、茅臺、瀘州試點的科研成果,為香型劃分奠定基礎。第三屆評酒會上,清香、濃香、醬香、米香四大香型應運而生。
截至目前,香型劃分構建了較為完整的白酒產品標準化體系,對產業技術規范和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香型劃分的科學體系存在不夠完整的問題。“有的以香氣大小劃分,有的以食品特征劃分,有的以產品名稱劃分,有的以感官特點劃分。劃分原則不統一,難以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宋書玉指出。
面對未來,宋書玉提出了“品牌+個性風味特點”的表達方式。洋河綿柔、古井烤麥、仰韶陶融等實踐案例已證實這種表達方式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風味個性化,風味的豐富性,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但他同時強調:“香型表達和風味個性化表達并不矛盾,香型表達是基礎,風味個性表達的是個性。不要人為制造對立,不要當產業各美其美的破壞者。”
2
權威對話:擊碎謠言搭建信任橋梁
論壇現場,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原校長、教授孫寶國,中國釀酒大師、貴州茅臺集團原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發酵工程博士、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江南大學原常委、副校長徐巖,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釀酒大師張五九,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輕工業酒曲品質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韓北忠,工學博士、江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毛健,貴州大學釀酒與食品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黃永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樹文八位權威專家組成導師團,展開多輪深度問答。
![]()
現場最犀利的一句提問來自“勾兌是不是就是劣質?”
中國釀酒大師、貴州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回憶道,早在20世紀60年代,茅臺就已設立專業勾酒隊伍。“白酒必須要‘勾’,如果產品的質量在市場上不穩定,那對一個企業、產品、品牌都會有影響,所以企業很重視這個工作。”
季克良也坦言,確實曾有不良商家將酒精、香精、水勾調后冒充好酒,嚴重擾亂市場。季克良回憶道:“我當時很生氣,所以寫了一幅字,‘茅臺酒的勾兌是理論和實踐的結果,是藝術和技術的融合’。”
消費者之所以有“勾兌”等于假酒的錯誤認知,宋書玉理事長也給出了原因:“在酒業的發展過程當中,有些為了營銷的需求,為了讓消費者明白,會運用一些詞匯比如‘我的酒是釀造的,他的酒是勾兌的’,以此來標榜酒的優劣。其實這給消費者造成了很多誤區。我們給消費者解釋,‘以酒勾酒’和‘三精一水’是不一樣的‘勾兌’,但是經過了很多努力、很多年并沒有把‘此勾兌’與‘彼勾兌’講清楚。”
而現在,經過很長時間的探討,業內終于達成了共識:不去改變消費者,要改變自己。就是在標準體系中清晰定義“以酒勾酒”“酒體設計”,從而讓消費者有一個清晰的辨識:“三精一水”是勾兌,“以酒勾酒”為勾調。
此外,隨著新消費的崛起,年輕人的飲酒方式進入主流視野。他們追求個性化、多樣性、可玩性,而“混飲”逐漸在新生代成為一種流行的飲酒方式。那么,“混飲是否科學”“有什么禁忌”也就成為消費者關心的話題。
對于混飲后為何容易不適的問題,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副院長、中國釀酒大師張五九率先回答到:酒企在產品上市前都會內部品評,覺得好喝才會推向市場,但不同酒類混合后,不同成分之間可能發生反應,導致身體不適。“混飲不適的感受因人而異。混飲本身是一種娛樂方式,若消費者感到不適,建議停止飲用。”
江南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巖指出,帶氣泡的酒容易加快酒的吸收速度,“為什么會有這個‘深水炸彈’(啤酒+威士忌)?有時候是為了更快得到這種反應”。此外,高糖飲料與酒混飲會產生較高熱量,加速身體發熱與酒精吸收。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原校長、教授孫寶國表示:混飲最怕“三精一水”+氣泡加速吸收。基于此他給出兩條硬科普:二氧化碳會加快胃排空,乙醇提前“插隊”進小腸,血液酒精峰值高、來得快,確實容易醉;真正危險的是“三精一水”劣質酒,本身雜質高,再疊加碳酸,迎來頭痛、口渴、宿醉三重暴擊。
從“勾兌與勾調”的認知誤區,到“年輕人喜歡的混飲是否健康”的疑問,從“早酒是否養生”的科學真相到“酒是存放越久越好嗎”等消費者關切的實際問題,導師們作了細致而生動的解答。
3
產業價值:以科學認知奔赴消費主權時代
其實,“問酒”論壇的意義遠超一場科普活動。它既是行業對消費者信任的主動回應,也是酒業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導向的重要信號。
![]()
對消費者而言,將專業酒知識翻譯為大眾語言,讓消費者從被動接受傳言轉向主動掌握科學認知,實現“購得放心、品得安心、喝得歡心、飲得舒心”。
對產業而言,以權威聲音遏制行業內的錯誤言論與惡性競爭,推動酒企從比拼概念轉向深耕風味,通過“品質+科普”建立消費信任,為產業健康發展掃清認知障礙。
在文化層面,讓酒文化脫離酒桌應酬的單一標簽,回歸風味體驗的本質,助力美酒產業從行業圈層走向大眾生活,真正實現“消費者喜歡,產業才能發展”的良性循環。
當行業不再把“酒度”當玄學,不再把“香型”當圖騰,不再把“勾兌”當原罪,中國酒業才真正走向價值增長。讓酒回到“風味”本身,讓消費者回到“選擇”本身,這是“問酒”論壇留給我們最硬核的一課。
監制:王赫 美編:鮑志男
聲明:
①酒說始終踐行客觀呈現、真實表達的新聞立場;
②酒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及公眾平臺轉載、分享,但務必在顯著位置標明文章來源酒說!否則,酒說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