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著不用墊錢,幫人取個錢就能拿好處費,沒想到差點成了騙子的幫兇!”10月11日,在市區御河路上的河北銀行一網點,市民徐先生面對市反詐中心工作人員,懊悔地說出了這句話。
當天,他因試圖提取一筆9萬元涉詐資金,被河北銀行工作人員接力攔截,最終認清騙局并配合調查。
連去三個銀行網點取錢
引起工作人員懷疑
事情要從當天上午9點說起。徐先生走進位于市區解放路河北銀行一網點,徑直走向柜臺要求取現9萬元。按照銀行規定,工作人員例行詢問資金來源與用途,徐先生稱是“剛收到的貨款”,可當被追問匯款人姓名、交易貨物類型時,他卻支支吾吾說不出話。工作人員進一步要求提供合同、訂單等證明材料,徐先生一下子神色慌張,沒再多說一句話,轉身就離開了網點。
10點整,徐先生又出現在位于市區新華路上的河北銀行一網點,再次提出取現9萬元的需求。面對同樣的資金來源問詢,他依舊無法給出合理答復,只是沉默片刻后,再次匆匆離開。連續兩家網點出現的異常情況,很快引起了銀行內部的警惕,相關信息迅速在各支行間流轉,工作人員們都繃緊了弦,留意這位“反復取現”的客戶。
10點30分,徐先生走進了位于市區御河路上的河北銀行一網點。這一次,他改變了說辭,稱這筆錢是“朋友還的借款”。他不知道的是,銀行早已做好防備——工作人員一邊假意核對信息穩住他,一邊悄悄聯系分行并上報市反詐中心。在溝通中,工作人員提出“能否出示與朋友的借款微信聊天記錄”,徐先生嘴上答應著“稍等”,手卻在手機上不停操作,試圖刪除微信好友。這一可疑舉動更印證了工作人員的判斷。
為了“好處費”
差點成電詐“工具人”
很快,反詐中心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在證據與追問下,徐先生終于吐露實情:他口中的“朋友”,其實是網上玩游戲時認識的,兩人從未見過面。對方承諾,只要徐先生幫忙把錢取出來,就給一筆“好處費”。徐先生覺得“不用本錢就能賺錢”,便答應了,至于資金的真實來源和用途,他完全沒問。
經反詐中心核實,徐先生賬戶里的9萬元,正是另一位市民謝先生遭遇理財類詐騙后,按犯罪團伙指示轉入的涉詐資金。而徐先生的賬戶近一年內幾乎沒有大額交易,平時只有幾元、幾十元的日常消費支出,這筆突然到賬的9萬元本就疑點重重。
直到此刻,徐先生才徹底明白,自己所謂的“賺快錢”,其實是在幫電詐團伙“洗白”贓款,一不小心就成了電詐鏈條中的“工具人”。
醒悟后的徐先生懊悔不已,他說,幸虧銀行的工作人員警惕性高,自己才沒出現更大的錯誤。他主動將了解到的所有線索都提供給反詐中心,全力配合后續調查。河北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提醒,切勿因貪圖“好處費”“傭金”,輕易幫陌生人轉賬、取現,一旦涉及涉詐資金,不僅會承擔法律責任,個人信用也會受到影響。市民遇到可疑情況要及時向警方或銀行反映。
來源:滄州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