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刑偵隊的鍵盤聲:藏著跨越 25 年的真相
![]()
凌晨兩點的宿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只有崔輝工作室的燈還亮著。38 歲才轉行做刑偵的他,正盯著屏幕上滾動的數據流,鼠標在密密麻麻的信息中精準游走 —— 這是他追查命案積案的第 8 個年頭,鍵盤敲擊聲成了這間辦公室最恒定的背景音。
2022 年深秋,老家派出所送來的一疊泛黃案卷讓崔輝愣住了。卷宗里記錄的 “梨園案”,正是他兒時聽長輩念叨的懸案:嫌疑人任某在梨園作案后潛逃,整整 25 年杳無音信。案卷里除了模糊的畫像,只剩幾句證人證言。“常規方法肯定行不通。” 崔輝摩挲著卷邊,突然翻到任某早年的家庭調查記錄:“對母親極為孝順”。
這個細節成了突破口。他帶著團隊回溯舊檔案,終于在一本塵封的家書冊里找到線索:一封從外省偏遠縣城寄給任某母親的匿名信件,字跡刻意改變卻藏著家鄉方言的語法習慣。順著郵政記錄和人口數據比對,一個靠撿垃圾為生的老漢進入視野。當抓捕組發來現場照片時,崔輝指著屏幕里那雙渾濁卻銳利的眼睛:“就是他,這眼神藏不住。” 這起跨越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積案,終在鍵盤敲擊聲中告破。
30 公里的尋親路:被科技縮短的 35 年
![]()
崔輝的工作室墻上,除了掛滿的獎狀,還貼著塊特殊的牌匾 ——“最值得信賴的人民公安”。牌匾背后,是趙大媽跨越 35 年的尋子故事。2022 年冬天,六十多歲的老人拄著拐杖找到崔輝,未開口先落淚:1987 年,她收留的女子偷走了 3 歲的兒子,丈夫在尋子途中病逝,她靠拾荒走遍全國上百個城市,只剩一張兒子 4 歲時的黑白照片。
“技術不是冷冰冰的。” 崔輝讓技術團隊先用圖像修復技術還原照片細節,再將數據接入全國人口庫比對。三天后,系統跳出匹配結果:疑似對象竟住在 30 公里外的鄰縣。DNA 比對成功那天,趙大媽攥著崔輝的手不停顫抖:“30 公里路,我找了一輩子啊。”
這件事讓崔輝堅定了 “科技暖用” 的想法。他推動工作室與全國 500 多家救助站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將追逃技術轉化為尋親工具。2024 年至今,已有 17 個失散家庭通過這套系統團圓,最長分離時間達 41 年。“我們敲鍵盤的手,既能抓逃犯,也能搭鵲橋。” 崔輝說。
深夜三點的靈感:80 個徒弟的 “傳承課”
![]()
在年輕民警眼里,崔輝的工作室是 “練兵場”,也是 “魔法屋”。2023 年國慶假期,所有人都在休息,崔輝卻泡在數據里,從千萬條信息中鎖定了潛逃 28 年的命案嫌疑人。從數據碰撞到嫌疑人落網,僅用 21 小時 —— 這場跨越三代刑警的追捕,在他手里畫上句號。
“干這行得有股執著勁。” 這是崔輝常對徒弟說的話。交警支隊來學習的小張記得,有次研判陷入僵局,所有人都泄了氣,凌晨三點崔輝突然拍桌:“換個思路!查他老家方言區的流動人口!” 果然在某方言論壇的舊帖里發現線索。破案后崔輝指著屏幕:“我們追的不只是逃犯,是被偷走的時光。”
如今,從工作室走出去的研判骨干已有 80 多名。崔輝的辦公桌上總擺著本筆記本,記滿了各地命案積案的關鍵線索,頁邊寫著密密麻麻的批注。采訪結束時,一位尋親成功的老人執意要道謝,他只是擺擺手:“我只是做了該做的事。” 此時窗外天已微亮,新的鍵盤聲又將在晨光中響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