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七號宋
各位要買車的注意了,明年購置稅補貼要大改。政策內容很多,最核心的一句話是——胖子在哪兒都不受歡迎,車重和購置稅要掛鉤。
![]()
購置稅變化會影響什么?
為了方便大家讀懂這個新政策,我給大家總結了幾條關鍵信息。
√ 純電動乘用車要求——
百公里能耗不得高于新國標GB 36980.1-2025《電動汽車能量消耗量限值》限值,超過3500kg的車型也按該標準最高值執(zhí)行。
√ 插電式(含增程式)混合動力車要求——
1、純電續(xù)航須≥100km;
2、電量保持模式下燃油消耗應低于GB 19578-2024《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限值的70%(≤2510kg)或75%(>2510kg);
3、電量消耗模式下電能消耗量應低于GB 36980.1-2025限值的140%或145%。
雖然新標準沒有直接說車重和購置稅掛鉤,但因為與能耗限值相關,其實也是間接掛鉤了。
![]()
這里頻繁出現(xiàn)的GB 36980.1-2025標準大有來頭,它明確了不同整備質量對應的電耗限值:
1、?車重≤1090kg?:電耗限值為10.1kWh/100km;
2、?1090kg <車重≤2710kg?:電耗=0.00556×< pan> (車重-1780) +13.92kWh/100km;
3、?車重>2710kg?:電耗限值為19.1kWh/100km。
所以車重和購置稅相關是沒跑了。
既然談到車重,新能源車的一大糾結點肯定是電池包。電池包就像胸肌,以大為美,但太大了也會成為負擔。電池容量越大,重量越高——比如60kWh電池包約400kg,而100kWh則可能達到450~600kg。
![]()
電池多大才是最優(yōu)解?
當然了,這里并不是說要一味追求極致輕量,而是要找到平衡點。你可以適度增重,也就是堆電池,但瘋狂增重行不通了。
所以問題來了:什么樣的容量才算新能源汽車電池的最優(yōu)解?
這其實是一道能耗與政策的平衡題。我們不妨按照下面這個計算邏輯來思考——
1、當整備質量≤1090kg時,ECL=10.1kWh/100km;
2、1090 <整備質量≤2710kg時,ecl=0.00556×< pan> (整備質量?1780) +13.92;
3、超過2710kg時,則限值為19.1。
換句話說,車輛越重,能耗門檻越高。這看似對車企是一種松綁,甚至有點推波助瀾的味道。但更高的車重,能耗自然也更高。電池容量每增加10kWh,大約會增加50~70kg質量;每增加100kg整備質量,百公里電耗大約會上升0.5~0.7度電。
![]()
對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續(xù)航越長≠越劃算。在新規(guī)之下,合規(guī)、節(jié)能、輕量化的版本,反而更容易拿到購置稅優(yōu)惠。
既然如此,我們有必要找到一個合理的電池容量區(qū)間。
判斷最優(yōu)電池容量可以用一個簡化的七步方法——
1、確定目標續(xù)航:先明確用戶場景,比如城市通勤型要求400km+,高速/長途型要求600km+;
2、獲取整車基礎質量m?(不含電池);
3、假設電池能量密度,即每kWh對應的重量(一般在5~7kg/kWh之間);
4、計算整備質量:整備質量CM=m?+ C×(kg/kWh);
5、代入國標公式求ECL:當1090< CM≤2710時,ECL=0.00556×(CM?1780)+13.92;
6、估算實際百公里電耗:cons_actual = cons_base + Δcons,其中Δcons = mass_penalty ×C×(kg/kWh),mass_penalty約0.006 kWh/100km/kg;
7、比較與選優(yōu):若cons_actual≤ECL,且續(xù)航≥目標值,則為合格區(qū)間。
![]()
簡單說,最優(yōu)容量就是“剛好滿足續(xù)航、不過能耗紅線”的那一點。
舉個例子:假設一臺整車(不含電池)重1400kg,基準能耗13kWh/100km,電池密度6kg/kWh。若裝上60kWh電池,整備質量約1760kg,按國標公式ECL≈13.8kWh/100km,而實際能耗約15.2kWh/100km,已經(jīng)超出限值;反而在50kWh左右,能耗能壓在13.5kWh以內,滿足政策要求,同時提供約350公里實續(xù)航——這反而可能是減稅下的最佳平衡點。
車企還有什么辦法保證競爭力?
以上計算僅供參考。畢竟市場變化快、變量太多,車企能操作的空間其實還不少。比如以下幾項,在未來都會變得更重要。
首先是,利好CTP、CTC、CTB。
電池包之所以重,主要是殼體與模組結構占了不少重量。去掉這些殼體,自然能減重。
現(xiàn)在續(xù)航仍是強賣點,單純砍電池等于放棄競爭力。平衡辦法其實也有,比如CTP、CTC、CTB技術。別人穿厚重棉衣,你穿保暖內衣——這類結構優(yōu)化可以顯著減少結構件、支架、模組等中間重量。
![]()
圖注:CTP、CTC、CTB可以理解為結構逐漸簡化,與車身的融合度逐步提高。
其次是,輕量化將重新回到舞臺中央。
還記得5-7年前,全鋁車身很火爆,但近幾年就冷下來了。
要讓汽車減重,鋼材的輕量化勢在必行。新政策下,全鋁車身、復合材料等方案可能會重新活躍。全鋁車身雖然成本高,但能直接減重100~200kg,這部分重量如果用來裝更多電池,競爭力不就來了嘛。
還有就是,拼續(xù)航的時代,要變成綜合體驗。
我看到一個挺有趣的觀點——“要把銷量做起來,是不是得做飛行汽車?”
想想就知道,這路肯定走不通。但“疊加優(yōu)勢”這個思路值得肯定。過去幾年,新能源車的優(yōu)勢是電費低、有牌照、免購置稅。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新能源車車主的換車頻率確實比燃油車車主更快。未來用戶會更理性,傾向選擇一臺能長久使用、功能齊全的車。
![]()
所以,產(chǎn)品賣點也在轉移——從“我能跑700km”變成“我跑500km但更省、更聰明、更舒適”。
對科技型企業(yè)來說,誰能做好智能座艙、智能輔助系統(tǒng),誰就更有優(yōu)勢。
能量管理與高效充電,也會成為新戰(zhàn)場。
當電池容量被限制后,能“堆電”的空間變小了。我是個3年的純電用戶,這幾年其實很少關注能耗圖,因為充電條件不錯。而且我發(fā)現(xiàn)電耗和用車習慣關系極大。動能回收、運動模式、空調、音響、哨兵模式、座椅加熱、多屏播放……這些都在耗電。
但我也不愿為了節(jié)能而犧牲體驗。如果充電條件一般,那麻煩就來了。未來車企在宣傳時,可能不會再說“我有多大電池”,而是強調“我能多快補能”。這對蔚來等品牌顯然是利好。
![]()
800V高壓平臺、固態(tài)電池、快充BMS算法等技術,已經(jīng)能在半小時內補能400km以上。掌握這些技術的車企,也不會掉隊。
總結
新標準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屆時,只有符合最新技術要求的新能源車型,才能繼續(xù)列入《減免稅目錄》。2025年底前符合條件的舊車型將自動轉入新目錄,不符合的將被撤銷。
從明年開始,消費者和車企恐怕都要學會算賬。大家買車不要只盯著電池多大、續(xù)航多長,應該多看整車能耗是否合理、補能是否高效、使用是否便利。對車企而言,懂得取舍、整體效率更高、有多種技術優(yōu)勢,才能成為新政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