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點就困”是哪里出了問題?在中醫看來,一到固定時間就犯困,與人體氣血在特定經絡、臟腑循環轉換密切相關。
![]()
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副主任醫師張曉強比喻道,經絡、臟腑就像運動員,在屬于自己的2小時賽段(當令時辰)里鼓足干勁,而24小時里,體內上演著持續不斷的“接力賽”。
若總在某個固定時間困倦,意味著即將“接棒”或正在“奔跑”的經絡、臟腑能量不足,或相應的“賽道”堵塞,身體為了集中能量支援,會通過發困的信號提示減少消耗,以便氣血優先保障當令的經絡、臟腑完成“接力賽”。
偶爾“到點就困”,是身體的善意提醒,可按困倦時辰針對性調理;如果長期、頻繁地在固定時間出現難以抗拒的困倦,并且伴隨其他癥狀,則是不容小覷的健康預警,建議在自我調理的同時,及時咨詢專業中醫師,從根本上調理臟腑經絡。



01
【巳時犯困】9時~11時
當令經絡:脾經
狀態提示:脾氣虛弱、濕氣困脾
調養原則:健脾祛濕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巳時犯困提示脾氣虛弱,生成氣血、運化水濕的能力不足,容易引起倦怠乏力,可能伴隨腹脹、消化不良等。
山薏芡實粥。
取山藥、薏仁、芡實、粳米,加水煮沸,轉小火熬煮至米爛熟后食用。山藥健脾,薏仁祛濕,芡實固澀,是健脾祛濕的“黃金組合”。
陳皮生姜茶。
取適量陳皮、生姜片放入杯中,加入沸水,燜泡后飲用,或者將二者放入養生壺,稍煮一會兒即可飲用。陳皮理氣健脾,生姜溫中化濕,二者共奏健脾祛濕之效。
按揉兩穴位。
按揉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橫指)、豐隆穴(外踝尖上8寸),每次3~5分鐘,以感到酸脹為宜。前者是強壯要穴,后者是化痰祛濕要穴,組合按揉有助健脾祛濕。
飯后慢步走。
![]()
早飯后休息片刻,然后慢走散步,有助增強脾的運化能力,及時消化食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脾的負擔。輕量級的活動還能夠調動身體陽氣,推動體內氣血更好地運行,灌溉周身,振奮精神。



02
【午時犯困】11時~13時
當令經絡:心經
狀態提示:心氣或心陽不足
調養原則:養心安神
心藏神,為“君主之官”,統帥全身生理活動。雖然午時處于生理低谷,但如果過度困倦,則提示心氣或心陽不足,導致心神失養,可能伴隨心慌胸悶、手腳心發熱或出汗等。
蓮子紅棗粥。
![]()
準備蓮子(去心)、紅棗(去核)、粳米,熬煮成粥食用。蓮子養心安神,紅棗益氣養血,二者搭配能夠濡養心神。若有失眠、口舌生瘡、小便短赤等表現,可不去蓮子心。
化裁生脈茶。
生脈飲是恢復心氣的經典方劑,由人參、麥冬、五味子組成。日常泡茶,可酌情將人參換為黨參或西洋參,沸水燜泡或煎煮飲用。
按揉內關穴。
內關穴(手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兩筋之間)是“護心穴”,在困倦、心煩、心慌時按揉一段時間,能顯著改善癥狀。
閉目半小時。午間閉眼小憩30分鐘,是對心神最好的滋養。



03
【未時犯困】13時~15時
當令經絡:小腸經
狀態提示:清濁不分、心腸兩虛
調養原則:強健心腸
小腸與心相表里,是“受盛之官”,接受從胃傳輸而來的食物。未時困倦不堪,提示清濁不分(清陽與濁陰代謝失衡)、心腸兩虛,可能伴隨消化不良、心慌頭暈、臍周脹滿、腹痛腹瀉等。
枸杞赤豆粥。
將赤小豆洗凈,提前浸泡,與粳米一同熬煮,待豆軟米爛后加入枸杞子,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枸杞色紅而補心益腸,赤小豆利小便,二者能補心利尿、減輕小腸負擔,助其泌別清濁(區分出飲食的精華和糟粕),有效吸收營養。
連紅大麥茶。
![]()
連翹能夠疏散小腸之熱,紅姑娘可以瀉心解毒,大麥則益腸助消化,用此三者泡茶尤其適合午餐后困倦、膚色暗淡、顏面起痘、口中黏膩不適等情況。
刺激后溪穴。
后溪穴(握拳,手掌尺側緣,掌指關節后橫紋頭,赤白肉際處)是小腸經的輸穴,通于督脈,按揉刺激此處能有效振奮陽氣,緩解頭腦昏沉,也有助改善肩頸酸痛。
托天轉腰身。
雙臂上舉伸直,掌心向上,仿佛托天,同時緩緩轉動腰部。這個動作能有效拉伸經過手臂和肩胛的小腸經,促進其氣血流通。



04
【申時犯困】15時~17時
當令經絡:膀胱經
狀態提示:陽氣虛弱、寒濕阻滯
調養原則:溫陽利尿
膀胱經是抵御風寒入侵的第一關,有氣化津液、護衛背部的作用。若在申時感到疲憊乏力、肌肉酸痛,提示陽氣虛弱、寒濕阻滯,可能伴隨午后發熱、怕冷、頭痛(尤其是后頭痛)、小腿抽筋、小便異常(尿頻、急、痛,尿不暢,或小便清長)等。
肉桂蘆根茶。
準備適量蘆根、肉桂,洗凈后放入養生壺,加水煮沸,再轉小火熬煮片刻后飲用。肉桂溫補腎陽,蘆根利尿,二者搭配使用,可以在補充陽氣的同時,促進寒濕邪氣通過小便排出。
敲打膀胱經。
沿著膀胱經循行的位置,敲打后背脊柱兩側,以及大腿后側正中線,能夠振奮膀胱經的經氣,緩解肌肉疲勞感。
微汗運動法。
![]()
申時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高峰,在此時段進行散步、慢跑、健身操等運動,達到微微出汗的水平,有助于疏通陽氣、排出寒濕,不但不累,反而能解除疲勞。



05
【酉時犯困】17時~19時
當令經絡:腎經
狀態提示:腎氣虧虛、精力透支
調養原則:補腎填精
腎藏精,精盈髓足才能動作敏捷、精力充沛。在酉時出現深度的疲憊感,提示腎氣虧虛、精力透支,可能伴隨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干、手腳心發熱或冰冷、盜汗、尿頻、記憶力減退,長此以往還會帶來牙齒松動、性功能異常等問題。
地黃杜仲茶。
準備適量地黃、杜仲洗凈,放入鍋中,加水煮沸后轉小火熬煮20~30分鐘,濾渣取汁飲用。地黃補腎填精,杜仲益精堅骨,二者搭配共奏補腎填精、強筋壯骨之效。
吃黑色食物。
![]()
在中醫看來,黑色入腎。此類人群日常生活中可根據個人喜好和情況,適當多選擇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米、桑葚等,可用于煮粥或打豆漿、米稀;選用黑枸杞泡水,也是不錯的補腎選擇。
艾灸涌泉穴。
涌泉穴(足底前1/3凹陷處)是腎經的起點,在此處進行溫和灸,或在泡腳后按摩此穴,均能起到補腎益氣的作用。
入靜神收藏。
酉時不宜劇烈運動、大聲喧嘩或處理繁重工作,以防過度損耗腎中經氣。可以聽一些舒緩的音樂,達到入靜狀態,讓精神內守。
各位新老讀者:
因為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規則的改變,導致很多粉絲無法第一時間接收到最新文章。為防丟失,建議您:
1.點開大河健康報(id:dhjkb999),點擊右上方“三個點”(???);
2.點擊“設為星標”;
3.出現“黃色星標”后,以后文章都會第一時間發送到您的手機。
關注大河健康報,求醫問藥健康防治全知道。
動動小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
溫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進群咨詢獲取醫藥健康知識、健康管理、尋醫問藥等健康服務,掃碼入群,獲取最新信息↓↓
值班丨王麗娜
統籌丨安 偉
編輯丨張馨月
版權聲明
本文轉載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健康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