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案:最近,最火爆的綜藝之一《再見愛人》第五季開播了。3對伴侶,3種不一樣的窒息。
這也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的婚姻是不是也和他們一樣,有各種各樣令人窒息的瞬間?這種窒息感或者無力感,究竟從何而來?今天,想分享一篇付麗娟老師的舊文,我們可以一起來重新審視一下婚姻關系到底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帶來什么。
![]()
有人問婚姻的意義是什么?
我如果說婚姻其實沒什么意義,可能會讓很多人憤慨。但的確如此。意義這個東西,可有可無。或者說,本來就沒有“意義”這個東西。但是因為人太渺小,需要掌控的東西就很多,活得越久,功課越重,需要“意義”讓自己心有歸處。
“意義”的存在,是被需要出來的。理解這一點,就能直視萬事皆無意義這個真相。可能這就是“空性”。
![]()
婚姻,讓人覺得總歸應該有些神圣吧。神圣感,就是被賦予的其中一個意義。不幸的是,婚姻一旦和神圣沾上了邊,就被架空了。而且極容易淪為道德的替身。神圣和道德,會讓婚姻變得很低級。
有人說婚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這個說法經不起深挖。婚姻是一種制度,現行制度是一夫一妻制,過去的制度是一夫多妻制。哪個制度更神圣?顯然沒有神圣這一說。
婚姻關系,就神圣嗎?兩個人一起生活,數不盡的日常生活。境況差的,兩人為生存掙扎,境況好的,財富和時間相對自由。但是至于夫妻關系,說不好哪個更好。要說神圣,最應該體現的,應該是形成婚姻共同體后,個人應有的獨立意志,不會被共同掉。
![]()
婚姻是人性面對自身弱點和不堪,創造的經濟產物。
人的本能是,需要和被滿足。人還有一種本能是,滿足到一定程度,需要就會改變。需要和滿足,是變化的。這種變化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麻煩,就用一種東西來長久的固定,這樣變化不會太出格。這就是婚姻的功能,不是意義。
比如出軌這個現象,這么普遍。放在婚姻內是出軌,如果沒有婚姻,就是兩性相吸和交配的自然現象。不存在出軌這個說法。動物發情就需要交配,但是人如果亂交配,就可能會搞出很多孩子來,是不是很麻煩?婚姻的功能,就限制了隨意交配的沖動。但即使有這樣的限制,還是遏制不了出軌的現象,但是增加了“成本”。有的人就會考慮成本,做出最低成本的選擇。這是一種經濟選擇,跟神圣無關,跟道德也沒有很大關系。
一個人的道德,如果是出自于經濟的選擇,這就是內驅性道德。我知道我干這個事情成本太高,就算了,這就是自律。
![]()
精神分析說的超我,最早是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態度里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然后把父母禁止性的態度內化到了自己的人格中,形成了良知和超我。以后,這個人帶著超我的功能,能夠自律。如果一個孩子無法內化超我的功能,做什么不做什么,自己控制不了,只能依靠別人的管束,以后成為罪犯的可能性極大。
在婚姻關系中,也是如此。一個人能內化婚姻中的超我,就能抑制逾矩的沖動。怎么才能內化?就是一個人面對自己無數次的沖動時,都會想一想代價,意識到代價太大了,放棄。無數次這樣的過程就會形成一個神經回路,完成了內化。
然而,如果一個人在某一次的計算中,發現這樣做的代價也不算什么,或者可以用別的補償,或者逾矩的回報高于成本,限制也就不起作用。外在的道德,更不會起什么作用。
就拿一些男性的出軌來說。有的男性常年出軌,妻子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兩人都各自核算了成本。妻子一定認為離婚的成本太高,所以選擇默許。丈夫也是知己知彼的,了解妻子不愿選擇成本最高的行為,當然也就肆無忌憚。
根據心理學的觀察,常年出軌的一方,大多數是在婚姻中,潛意識接收到的被拒絕比較多,尤其是性方面。我不用你,也不耽誤你,默許也有合理性。
偶然性的出軌現象,比如夫妻感情很好,一時沖動沒管住身體,出軌方都會竭力不露出馬腳,并且果斷斷絕關系。這是及時止損的行為,也是因為害怕成本太高。
出軌的愿望和出軌的行為,中間隔著的就是對成本的估量。
![]()
一個人的需要和被滿足,是一生的驅動力。在有了婚姻后,大多數人都會把婚姻當成自我的需要獲得滿足的道具。這并不是錯誤。
錯誤的是,把婚姻賦予能夠滿足自己的意義。如果一個人心里想的是,婚姻的意義,就是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就很麻煩。
用意義的角度來看,就會有很多應該,把它變為帶有強加色彩的關系。但是如果用功能的角度來看,就會想如何讓婚姻發揮它的功能。
婚姻的功能是形成共同體,實現雙方利益最大化,不管是對親密的需要,對陪伴的需要,對經濟穩定的需要,對繁衍的需要,婚姻都能實現這些功能。
但是強行對婚姻賦予意義,認為婚姻應該有除了這些功能以外更深遠的意義,比如所有需要都能被滿足,就忽視了婚姻的局限性。
且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自我實現,我們把這幾個需要且當成人類的所有需要。就生理需要這一點來講,有人吃辣,有人吃甜,有人性欲強,有人性欲淡,這些差異都不太可能在婚姻內被最大程度滿足。

有人安全感高,有人安全感低。有人怎么給保障依然覺得不安全。有人明明四面楚歌,還安然于心。有人追求精神的升華的愛,有人追求的原始的母嬰之愛。有人被冒犯,自我價值感也不會被動搖,有人被開個玩笑就感到被傷害。這些差異又豈是婚姻能調和的。
尤其在自我實現這個需求上。很多人都放棄了。受過傳統洗腦的女性,甚至認為在家里做賢妻良母就是自我實現了。做的飯菜被孩子被丈夫吃光光了,就是獲得的最大的肯定。而男性大概不會認為這就是自我實現被滿足了。不管怎樣的男性,還是會認同去獵場打獵,或者競技中勝出,才算是自我實現。
這些不同的需求,如何在婚姻中一一被滿足?
顯然不能啊。
怎樣才能讓婚姻發揮它的功能,不強加意義?
認識人性必有不足,需要也并不能被一一滿足,這大概是基礎。人性必有不足是說,人就會有弱點,這些弱點不在框架內,就會成為災難。很多制度,包括婚姻的制度都能讓人性的弱點在框架內得到安全的保護,限制就是某種保護。
如果讓人性的弱點引領人的選擇和行為,會很可怕。我們可以發現弱點,了解弱點,感知它,卻不能讓它橫行。否則就會戰爭無數。
人雖然一生都被需要驅動,追求滿足。但也需要了解,有些需要是無法被滿足的,成長是什么?就是了解哪些需要可以追求滿足,并能實現它。哪些需要,是需要放棄和放下的。
如果對婚姻的期待中,能放下三分之一的對需求一定要滿足的執著,婚姻關系將和順很多。我們還需要了解,就算能被婚姻滿足的需求,也并不能被淋漓盡致、透徹的滿足,七分飽足以,也能解放對婚姻施壓。

婚姻不是騾子更不是機器。不能使勁用,不能用太多。
婚姻可以滿足一些需要。但還得善于自我滿足。
愉快的心情,夠用的收入,愜意的空間,自在的獨處,這些都是很重要的自我滿足和自我照顧。 有了它們,婚姻,豈不是錦上添花。有了它們,婚姻才能變成寬敞明亮的大房子,讓住在里面的人感到知足和珍惜。
曾奇峰老師,用多年專業沉淀,帶你解鎖親密關系的困局——《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是曾奇峰首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近4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5個板塊、30節精華音頻+文稿(課程目錄如下),讀懂8個心靈面具,解讀4種負面情緒,剖析2種家庭關系的相處之道,讓被壓抑的生命力活過來!
![]()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