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開表態,見到中方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中國買大豆。那么,為何特朗普將大豆視為對華談判的“破冰籌碼”?中國又將以何種姿態回應這一訴求?
當地時間10月20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專機上直言,“我想要中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購買美國大豆”,并強調這是“正常要求”。相關數據顯示,中國9月進口大豆量創歷史第二高位,但美國大豆占比驟降至零,這是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首次出現美國大豆月進口量為零的情況。巴西和阿根廷分別以85.2%和9%的占比占據中國大豆市場,而美國大豆出口商正面臨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損失。這種反差背后,是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戰中的戰略誤判與現實困境的集中體現。
![]()
特朗普的“大豆訴求”,源于美國農業的致命依賴。2024年,美國出口大豆金額達到245.8億美元,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4%,而中國作為最大買家,曾購買超過一半的美國大豆。然而,自今年5月中國暫停采購美國大豆后,美國中西部豆農陷入“谷賤傷農”的危機。
伊利諾伊州大豆谷倉因庫存堆積,發生結構性倒塌,3萬多蒲式耳大豆泄漏,約170名居民因此失去電力供應,這一場景成為美國農業困境的縮影。更嚴峻的是,美國農業部預測,若中國持續回避美國大豆,美國農民可能面臨450億美元的損失。特朗普試圖通過“大豆換協議”緩解農民壓力,但這種將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做法,恰恰暴露了美國在貿易戰中的被動局面。
接下來,美國財政部長將在馬來西亞與中方高層會面,大豆議題被列為優先項目。特朗普顯然希望通過“農產品換取中美貿易戰緩和”的方式打開談判缺口。然而,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明確表示,關稅戰、貿易戰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雙方應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協商解決問題。
這種“不接招”的回應方式,源于中國大豆進口結構已發生根本性變化,今年1月至9月,巴西占中國進口總量的63.7%,阿根廷占2.9%,而美國占比降至19.6%。這種多元化采購策略,不僅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也為中國在貿易談判中贏得了更多籌碼。
![]()
從這里可以看出,特朗普的“大豆牌”背后,其實暴露出更深層的戰略焦慮。他試圖用關稅迫使中國讓步,卻忽視了中國手握市場規模、制造能力和稀土資源等實質籌碼。當中國持續采購南美大豆,美國農民面臨的是永久失去中國市場。
更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在會見澳大利亞總理時,吹噓“中美將達成公平協議”,甚至宣稱“中國支付55%關稅”,卻回避了關稅戰對美國經濟的反噬。當波音公司因斷供威脅可能失去500架客機訂單,當空客趁機擴大中國市場,當美國農民因貿易戰、移民政策、通脹和高利率多重壓力叫苦不迭,這種吹噓也就成了虛張聲勢。
由此可見,無論特朗普怎樣包裝,這一回合的主動權已不在美國手中。中國市場如今有足夠的選擇空間,可以在巴西新季上市前靈活調整進口節奏,也能在阿根廷免稅窗口期加大采購。相反,美國的農民卻沒有這樣的余地。政府補貼延遲、聯邦停擺、貸款受阻,特朗普想用政治口號安撫農民,卻無力改變他們的賬面虧損。美國農場破產數量已創四年來新高,這不是關稅能掩蓋的事實。
![]()
因此,當特朗普要求中國買大豆時,真正透露出的,不是美國的自信,而是對現實的無奈。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早已不是單向依賴,中國可以理性選擇最優合作伙伴,美國卻還在舊思維里兜圈。特朗普希望通過一次交易換回一個勝利,但歷史不會簡單重演。貿易戰的教訓早已證明,施壓無法換來合作,只有相互尊重才可能重啟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