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年的洛陽城,司馬昭設(shè)宴招待投降的劉禪。酒過三巡,他故意問:“頗思蜀否?” 劉禪笑著搖頭:“此間樂,不思蜀。”
席間的舊臣聽了,無不痛心。這個被諸葛亮稱為 “天資仁敏” 的君主,終究成了世人眼中 “扶不起的阿斗”。
可回溯歷史,劉禪卻在成都安穩(wěn)坐了 40 年皇位。要知道,他生母早逝,后媽吳氏是蜀中望族之女,兩個弟弟劉永、劉理也有皇室血脈。
為何曹魏有高平陵之變,東吳有宗室相殘,蜀漢的后宮外戚卻始終安分?答案,藏在劉禪那些被誤讀的 “蠢事” 里。
一、對后媽吳氏:不是親母,卻給足尊榮與實權(quán)
223 年,劉備在永安宮病逝。17 歲的劉禪繼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尊后媽吳氏為皇太后,遷居長樂宮。
![]()
這不是簡單的禮節(jié)。吳氏的身份特殊,她是蜀中豪強吳懿的妹妹,而吳懿家族是劉璋舊部,在益州根基深厚。劉備當(dāng)年娶吳氏,本就是為了拉攏本地士族。
劉禪從小就懂這份微妙。214 年劉備入蜀時,他才七八歲,便跟著吳氏生活。《三國志》雖沒明寫相處細(xì)節(jié),但吳氏若待他不好,劉禪登基后絕不會如此恭敬。
更關(guān)鍵的是劉禪的實權(quán)安排。他不僅給吳懿升官,從左將軍一路提拔到車騎將軍,還讓其假節(jié)領(lǐng)雍州刺史,進封濟陽侯。要知道,車騎將軍可是漢武帝時衛(wèi)青曾擔(dān)任的要職。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更是直接任命吳懿為漢中都督。漢中是蜀漢的北大門,把這里交給吳懿,等于把國防命脈托付給外戚。
這種信任換來了忠誠。吳氏在后宮從不過問瑣事,偶爾參政也點到為止。魏延被殺后,大臣們爭論誰來守漢中,吳太后只輕聲問 “卿等所見若何”,從不多言。
劉禪用尊榮換安分,用實權(quán)換忠誠。吳氏母子看清了局勢:與其冒險篡位,不如安享富貴,這才是最穩(wěn)妥的選擇。
二、對弟弟劉永劉理:不防著,卻也不放手
劉備共有四個兒子,除了養(yǎng)子劉封被賜死,親生兒子里劉禪最長,劉永、劉理都是庶出,生母不詳。
221 年劉備稱帝,立刻封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可這兩個封地都在荊州,早已被孫權(quán)占領(lǐng),說白了只是虛銜。劉禪繼位后,沒有收回爵位,反而改封劉永為甘陵王、劉理為安平王,給了實際封地。
有人說這是因為弟弟們年紀(jì)小,構(gòu)不成威脅。確實,劉理出生年份不詳,244 年去世時不滿三十,推算下來比劉禪小近二十歲。劉禪繼位時,弟弟們還是孩童,根本沒能力爭權(quán)。
![]()
但等弟弟們長大,劉禪的分寸感依舊拿捏得當(dāng)。他允許劉永、劉理參與朝會,卻從不讓他們觸碰兵權(quán)。蜀漢的核心軍隊,始終掌握在諸葛亮、姜維等外臣手中。
這種 “給面子不給實權(quán)” 的做法,讓弟弟們毫無篡位資本。劉永后來因不滿黃皓干政被疏遠,十多年不能朝見,但也只是被架空,從沒有性命之憂。
對比曹丕登基后對曹植的百般刁難,劉禪的寬容顯而易見。弟弟們既有親王尊榮,又無奪權(quán)可能,自然不會鋌而走險。
三、權(quán)力平衡術(shù):讓外戚、士大夫互相牽制
劉禪剛繼位時,蜀漢政權(quán)分為三派:劉備的原從派系、諸葛亮代表的荊州派系、吳懿所屬的四川派系。這三派互相制衡,誰也不能獨大。
諸葛亮在世時,劉禪 “以父事之”,把行政權(quán)全交出去。但他沒閑著,悄悄扶持外戚勢力。吳懿、吳班兄弟被不斷提拔,吳班甚至當(dāng)上驃騎將軍,與衛(wèi)青、霍去病當(dāng)年的爵位相當(dāng)。
這絕非昏庸之舉。諸葛亮的荊州派系勢力太大,扶持外戚正好能形成牽制。而諸葛亮也明白劉禪的用意,從不對吳懿等人刻意打壓。
諸葛亮去世后,劉禪立刻廢除丞相制,把權(quán)力一分為二:蔣琬管行政,費祎管軍事。同時讓吳懿鎮(zhèn)守漢中,形成新的平衡。
這種布局,讓任何一派都無法單獨對抗皇權(quán)。吳氏即便想干政,哥哥吳懿的兵權(quán)也被朝廷掣肘;劉永、劉理沒有外臣支持,更掀不起風(fēng)浪。
難怪有學(xué)者說,劉禪是 “扮豬吃老虎” 的高手。他看似放權(quán),實則把權(quán)力的韁繩牢牢握在手里。
四、人心籠絡(luò):用 “仁厚” 堵住所有閑話
劉禪的 “蠢”,很多時候是刻意的仁厚。劉備托孤時說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句話既是說給諸葛亮聽,也是說給滿朝文武聽的。
劉禪繼位后,始終踐行 “仁厚” 二字。大臣犯錯,只要不是謀反,大多從輕發(fā)落。李嚴(yán)因延誤軍糧被罷官,劉禪也只是將其流放,還讓他的兒子繼續(xù)做官。
對宗室外戚,更是如此。吳氏的親屬無論才干高低,都能得到相應(yīng)官職;劉永、劉理的子孫世代承襲王爵,從未被削藩。
這種仁厚換來了人心。蜀漢滅亡時,大臣郤正說劉禪 “凡百惡事,皆必推諉”,可正是這種不嗜殺的性格,讓朝堂少了很多怨恨。
反觀曹魏,曹丕對宗親嚴(yán)防死守,曹植 “煮豆燃豆萁” 的悲劇傳遍天下。司馬懿政變時,曹家宗親要么被架空,要么心向司馬懿,根本無人反抗。
劉禪的仁厚,看似軟弱,實則是最聰明的自保。當(dāng)所有人都覺得他 “無害” 時,反而沒人愿意冒險推翻他。
五、時勢使然:蜀漢的國情容不得內(nèi)亂
三國之中,蜀漢國力最弱。曹丕篡漢時,魏國已統(tǒng)一北方,戶口數(shù)百萬;孫權(quán)占據(jù)江東,有長江天險。而蜀漢偏安益州,人口不足百萬,還要常年北伐。
這種國情,容不得任何內(nèi)亂。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說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是危言聳聽。
吳氏家族深知這一點。他們是蜀中士族的代表,一旦參與篡位,必然引發(fā)荊州派系與四川派系的火并,蜀漢只會提前滅亡。吳懿守漢中時兢兢業(yè)業(yè),正是明白 “覆巢之下無完卵”。
劉永、劉理也清楚局勢。即便篡位成功,面對曹魏的壓力,也坐不穩(wěn)皇位。不如安分做個親王,享受榮華富貴。
劉禪對此看得更透。他投降后 “樂不思蜀”,看似沒心沒肺,實則保住了自己和宗族的性命。王夫之評價他 “全軀保妻子之智”,或許正是看透了這一點。
六、后世評說:被誤讀的 “昏君”
千百年來,劉禪一直被貼上 “昏君” 標(biāo)簽。可細(xì)究歷史,他的很多 “蠢事” 都有深意。
他允許黃皓干政,是在蔣琬、費祎去世后,為了制衡姜維的兵權(quán)。姜維九伐中原耗盡國力,劉禪用宦官牽制,雖有不妥,卻也是無奈之舉。
他不戰(zhàn)而降,看似懦弱,卻讓成都百姓免遭戰(zhàn)火。相比東吳孫皓的殘暴抵抗,最終落得 “一片降幡出石頭” 的下場,劉禪的選擇未必不是對百姓的仁慈。
![]()
就連司馬昭都對他放下戒心。若非 “樂不思蜀” 的表演,劉禪或許早就像李煜一樣,被賜一杯毒酒了。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劉禪 “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暗之后”。這個評價很客觀:他不是雄主,卻也絕非蠢材。
結(jié)語:不是蠢,是懂得藏鋒
271 年,劉禪在洛陽去世,享年 64 歲。他的一生,做了 40 年皇帝,當(dāng)了 8 年安樂公,善始善終。
吳氏在他繼位后安享太后尊榮,去世后與劉備合葬惠陵;劉永、劉理雖無實權(quán),卻也得以善終,子孫綿延。
這一切,都源于劉禪的生存智慧。他不像曹操那樣鋒芒畢露,不像孫權(quán)那樣猜忌多疑,而是用仁厚做外衣,用制衡術(shù)做內(nèi)核。
所謂 “扶不起的阿斗”,不過是他藏起鋒芒的保護色。在那個亂世,能讓后宮外戚安分守己,讓弱小的蜀漢延續(xù)四十余年,這樣的人,怎么可能真的愚蠢?
劉禪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蠢” 不是真的無能,而是一種看透世事的清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