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棋枰,三百六十一個落點,每一次執子與落定,不只是一場智力的交鋒,更是孩子情緒成長的實戰場。在這里,喜悅、焦躁、懊悔、得意輪番上演——而圍棋,這門流傳千年的智慧藝術,正悄悄教孩子如何與情緒共處,成為自己內心的“定盤星”。
![]()
一、輸棋之后:把“委屈眼淚”變成“成長養分”
孩子輸棋后紅著眼圈、把棋子一推……這樣的場景不少見。但圍棋世界本就如人生,有贏必有輸。我們可以輕輕告訴他:“你知道嗎?就連世界冠軍,也曾在重要比賽中輸過棋。輸,其實是棋路中必經的一站。”
當他因為失利悶悶不樂時,別急著說“下次認真點”,而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媽媽知道你很難過,這盤棋你努力了很久。”——先接住他的情緒,讓他知道,所有的感受都值得被看見。然后,一起打開棋譜回顧:“如果當時這一子不沖,轉而守在這里,局面會不會不一樣?”把注意力從“我輸了”轉向“我學到了”。漸漸地,孩子會明白:情緒不是敵人,它是我們成長路上最真實的伙伴。
![]()
二、陷入僵局:在“長考”中練就專注與耐心
棋到中盤,進退兩難——這是孩子最容易心浮氣躁的時刻。要么隨手亂下,要么想直接放棄。而圍棋文化中特有的“長考”,正是培養定力的良機。我們可以對他說:“不急,哪怕想二十分鐘,只要想清楚,這步棋就值了。”
剛開始,可以用沙漏幫孩子建立時間感,引導他在等待中觀察:“對手哪里最薄弱?我們哪片棋最有潛力?最需要補強的是哪里?”這份“臨危不亂”的修煉,會悄悄融入他的生活:遇到難題時,他會學著深呼吸,告訴自己“先靜下來”;考試被題目卡住時,也不會輕易慌張,而是專注于尋找突破口。
![]()
三、贏棋時分:讓喜悅發光,但不刺眼
贏棋了,孩子眼睛發亮,開心得又跳又笑——這多美好!但若因此驕傲,甚至輕視對手,就可能為下一局埋下隱患。圍棋早早告訴我們:“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贏要贏得漂亮,更要贏得有風度。
不妨和孩子約定“勝利時刻”的小儀式:贏棋后,主動向對手說“謝謝指教,這盤棋我學到了很多”;復盤時,不只夸自己,也真誠地發現對方的閃光點:“你那手撲真厲害,我差點沒反應過來”。這些小小的舉動,會讓孩子理解:勝利值得開心,但保持謙和、尊重對手,是比贏棋更珍貴的贏得。
![]()
四、面對失誤:把“后悔”轉化為“向前”的力量
棋盤上落子無悔,一時的疏忽可能導致全局被動。孩子常常會為一步錯棋懊惱半天,甚至影響接下來的發揮。而圍棋正在告訴他:犯錯不可怕,它是我們變得更強的秘密階梯。
每局結束后,陪孩子開啟一場“尋寶之旅”:“剛才這步為什么沒走好?是計算不夠,還是太著急進攻?”幫他把思維從“我真糟糕”轉向“我可以怎么做更好”。慢慢地,孩子會養成“復盤思維”: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不會長時間陷在情緒里,而是會想——“接下來,我該怎么做?”
![]()
圍棋從來不是一門情緒課,卻在一黑一白的交替間,讓孩子親身體驗什么是接納、什么是專注、什么是克制、什么是反思。愿每個學棋的孩子,不僅能下出一盤好棋,更能修煉出一顆從容、明亮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