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先生的“滲透式學習法”,其實和“心流”有異曲同工之妙,妙法在底層都是相通的,研究清楚對我們的學習工作會有巨大幫助。怎么個關系呢,咱們一起聊聊。
![]()
首先,什么是滲透式學習法呢?楊振寧先生說:“中國人通常認為一知半解是羞恥的事情,覺得不完全懂的時候最好閉嘴。這樣看起來很穩重,但壞處是——你會變得怯懦”。他常鼓勵學生:“多去參加學術論壇,你第一次去的時候可能什么都聽不懂,沒關系的,我其實也不太懂。但你去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就聽懂的越來越多了。”
![]()
這就是他踐行的“滲透式學習”——知識不是非黑即白的“懂”或“不懂”,而是一個從“混個臉熟”到“似懂非懂”,再到“豁然開朗”的漸進過程。就像水滲進土壤,一開始看不出變化,但持續接觸、反復實踐,理解就會自然發生。
這讓我想到心理學中的“心流”(Flow,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一種高度專注、物我兩忘、時間感扭曲的沉浸狀態。我認為,這兩種狀態有異曲同工之妙。
滲透式學習允許你從“似懂非懂”開始,通過持續接觸和實踐,讓知識慢慢“滲”進大腦;
而心流的進入,也往往需要一個“熱身”過程,從挑戰略高于技能開始,逐漸排除干擾,最終沉浸其中。
![]()
它們都依賴一個關鍵條件:挑戰與能力的動態平衡。任務不能太簡單(會無聊),也不能太難(會焦慮),最好是“跳一跳夠得著”。
而“滲透式學習”正是在這種“略懂不懂”的邊緣不斷探索,本質上就是在創造進入心流的心理條件。
更重要的是,兩者都強調內在動機和主動性——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帶著問題、帶著興趣去探索。當“滲透”完成,或“心流”達成時,人都會體驗到那種豁然開朗、創造力迸發的高峰體驗。
所以說, “滲透式學習”是一種通往深度理解的學習策略;而“心流”,則是這種策略在認知沉浸時可能抵達的心理狀態。
![]()
楊振寧先生雖從未提“心流”一詞,但他倡導的這種不怕不懂、持續浸泡、主動探索的學習方式,恰恰是觸發心流、實現突破的最佳路徑。
所以,不要怕聽不懂,不要怕一知半解。進會議室,聽講座,翻開難啃的書——先去,再去,再去,持續去做。時間長了,自然你就懂了,會了,知識融會貫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