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海某個高中教室,一名女生與一名男生不知道因為什么發(fā)生了沖突。
![]()
女生情緒激動,將一瓶飲料潑向男生,怒吼:像你這種中專生、大專生有什么資格和我說話嗎?你知道我爸爸是誰嗎?
![]()
男生被激怒了,出現了鎖喉的動作,后被其他同學拉開了。
![]()
后視頻被發(fā)到了網上,引起發(fā)酵。
![]()
10月18日,學校發(fā)布了通報。
![]()
學校對涉事進行了批評教育,雙方均為普通職工家庭,兩名學生當日已經和解了。
但網友似乎別不買賬,為什么女生這么囂張,他的爸爸到底是誰,質疑學校和稀泥。
![]()
網友執(zhí)著于追問 “她爸是誰”,從 “我爸是李剛” 到 “北極鯰魚事件”,公眾早已形成 “反常背后有特權” 的條件反射。
當女生以 “中考分數高 30 多分” 嘲諷他人 “沒資格說話”,并輔以 “父親身份” 施壓時,公眾瞬間聯(lián)想到那些被頂替的學籍、被干預的升學案例。
女生潑飲料無人勸阻,男生反擊即被拉架,擔心有人能憑借特殊身份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擔心 “同等過錯不同追責” 的現象重演。
不難發(fā)現公眾的核心訴求并非 “一定要查出個‘大人物’父親”,而是渴望兩點:一是事實透明,明確沖突的完整前因后果,不搞 “模糊化處理”;二是規(guī)則公平,無論涉事學生家庭背景如何,處理方式都應符合校規(guī)與法律,不搞 “雙重標準”。
學校說雙方都是普通職工家庭,但女生口中的 “拼爹” 言論,絕對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家庭教育長期投喂的結果。
許多家庭在日常交流中,有意無意地強化爸爸的職位能解決問題,家里的關系能幫你鋪路等認知。比如抱怨學校事務時說 “找你張叔叔打個招呼就好”,討論升學時提 “托你舅舅想想辦法”。這些看似隨口的對話,會在孩子心中埋下 “我的底氣來自爸爸,而非我的努力” 的種子。
當孩子發(fā)現,爸爸的名字能讓超市阿姨多給一顆糖、能讓老師多關注自己一眼,便會自然地將 “拼爹” 視為解決問題的 “最優(yōu)路徑”,規(guī)則并非人人必須遵守,只要有 “爸爸” 這個 “特殊資源”,就可以突破限制、獲得優(yōu)待,最終在沖突中條件反射般搬出 “爸爸” 當 “擋箭牌”。
解決問題,而不是壓制問題。很多家庭現在都有這種現象,也許是太怕孩子被欺負了,當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教孩子如何溝通協(xié)商,或者換位思考,而是質問誰欺負了你,找老師找對方家長,直接給孩子出頭擺平,這種以強壓弱的解決方式,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爸爸撐腰,就能擺平一切。
這種靠爹獲得的便利,讓孩子失去了獨立面對問題的勇氣,更是對于公平、努力等核心價值觀產生漠視。
在現實里,有些學校在處理學生違規(guī)問題的時候,存在一種特別不好的現象,就是會不自覺地 “看家庭背景下菜碟”。
就說對待普通家庭的孩子,哪怕是一點小錯誤,學校都會嚴格批評。
可要是遇到 “有背景” 家庭的孩子,處理方式就完全不一樣了,要么 “從輕處理”,甚至最后就 “不了了之” 了。
同樣是上學遲到,普通學生到了學校就得罰站,可那些 “有關系” 的學生,輕輕松松就走進教室了,啥事沒有。
還有打架這種事兒,普通學生就得寫檢討,好好反思自己的錯誤,而那些 “有背景” 的學生,老師可能就只是簡單地 “口頭提醒” 一下。
這種明擺著的雙重標準,對孩子的影響可比家庭教育來得直接多了。
孩子一下子就能明白,“爸爸是誰” 真的能決定規(guī)則怎么執(zhí)行。
這就會讓孩子更加覺得 “拼爹” 是有用的,這種認知越來越強烈。
學校作為教育孩子的地方,本應該是最講究公平公正,讓孩子相信規(guī)則的。
可現在學校自己在規(guī)則面前都 “看人下菜”,那還怎么能指望孩子去相信 “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 這個道理呢?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嘛。
拼爹” 言論之所以刺眼,本質上是因為它違背了教育的核心使命 ——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 “不依賴他人、能獨立行走于規(guī)則之上” 的完整人格,而非 “背靠父輩、能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 的特權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