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文化自信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馬超林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
●文化自信,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文化寶庫中萃取精華、汲取能量。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摘自《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第五專題《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關于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從哪里來?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僅在于中國社會器物、制度層面的重大變革,更在于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的強大精神支撐。新時代新征程,堅定文化自信,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華文化沃土,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推動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
文化主體性為何重要?
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紛繁的世界文化圖景中對自我文化特質、核心價值與發展方向的內在定力與主導能力,深刻體現著一個文明對其文化根基、話語體系的主體認同、自覺掌控與自主創造。文化主體性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標識,更是一種實踐力量和發展力量,是掌握文化發展方向的根本前提。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主體性的確立與鞏固,是鑄就文化自信脊梁的根本依托。
文化自信,是民族精神之基、文明存續之脈,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的精神之基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僅在于中國社會器物、制度層面的重大變革,更在于有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的強大精神支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在世界文化激蕩中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繁衍發展、生生不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實現中國社會精神獨立性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階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不斷探索和創新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方式,更好構筑了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革命文化是在黨和人民偉大革命斗爭中培育和創造的思想理論、價值追求和精神品格的高度文化凝聚。傳承弘揚革命文化,賡續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是新時代共產黨人的重要使命。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是中國共產黨價值追求和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最生動的象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探索、開創、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嶄新文化,代表歷史進步潮流和時代發展要求,彰顯了當代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引領力,是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調奮斗精神、科學理性,鼓勵變革與勇于創新,其核心要素包括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所蘊含的嶄新文化理念,是不斷鞏固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的重要源泉。
文化主體性是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在全球化浪潮與多元文化激蕩的今天,中華文化何以立得住、行得遠?中華民族何以在文明交流互鑒中保持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紛繁的世界文化圖景中對自我文化特質、核心價值與發展方向的內在定力與主導能力,深刻體現著一個文明對其文化根基、話語體系的主體認同、自覺掌控與自主創造。文化主體性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標識,更是一種實踐力量和發展力量,是掌握文化發展方向的根本前提。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主體性的確立與鞏固,是鑄就文化自信脊梁的根本依托。
文化的主體認同是文化自信的思想依托。文化主體性的存續關系著一個民族、一個政黨的興衰成敗。文化自信的生成是建立在深刻的文化認知基礎上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歷史上唯一綿延不絕的原生文明形態,就在于它始終保持著內在文化認同的主線延續,從未斷裂湮滅。當人們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歷史地位,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一系列文化成就,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當代價值,文化自信便有了深厚的思想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脈相承的價值坐標,使中華民族擺脫了文化發展中的依附狀態,獲得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文化歸屬感、認同感與自豪感。
文化主體的自覺掌控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依托。一直以來,我們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為我所用,同時保持自身文化特質而非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或牽制,在跨文明對話中既不妄自尊大亦不妄自菲薄,這種自主選擇權確保了中華文明的發展方向與獨立品格。在守護思想自主中筑牢文化根基,在堅定傳承中把握發展方向,在創造轉化中展現文明氣度,實踐證明,我們有定力、有能力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捍衛中國的價值理念,展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又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持“兩個結合”,是當前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是新時代實現精神獨立自主的標志。
文化主體的自主創造是文化自信的實踐依托。文化自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要建立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創造基礎之上。主體性是煥發文化原創活力的力量源泉,而自主創新則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在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以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涌現出一系列文化創新成果,深刻體現了我們黨堅持文化領導權、維護與發展文化主體性的遠見卓識與歷史主動。這些自主性創造實踐,不僅證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創新轉化能力和時代生命力,讓人民群眾在文化發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精神文化生活愈發豐富,更是將文化自信推向了歷史新高點,極大鞏固了當代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根基。
推動中華文化以更加
自信姿態走向世界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滄桑巨變而生生不息,關鍵就在于始終堅守中華文化主體性,始終保持精神上的獨立性。新時代新征程,堅定文化自信,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持“兩個結合”,扎根中華文化沃土,把握時代發展脈搏,推動中華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活力。要堅持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傳承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自立自強的文化根脈,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充分彰顯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和價值理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保護與宣傳、守正與創新并重,充分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寶貴自然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讓中華文明重要標志的歷史文化能夠傳下去,成為滋養中國人精神世界的源頭活水。
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不斷夯實文化自信之基。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了偉大道路、建立了偉大功業、鑄就了偉大精神、積累了寶貴經驗,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式現代化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印證:只有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才能讓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積累中形成的文化基因煥發新的生機,讓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真正站立起來。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不僅是對中國自身現代化進程的充分體現,也是對全人類現代化文明成果的創新性集成。以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夯實文化自信之基,要增強敘事自覺,努力取得更多反映當代中國特征、展現當代社會成就、具有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現代文化成果。要堅持自信自立,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助推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中華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紛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在深化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中,只有“珍惜和維護自己的思想文化”,堅守中華民族的精神獨立性,才能避免使本民族的文化陷入被遺忘和消解的誤區。推動不同文明的平等交流與對話,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包容“不同”中尋求“共同”,在尊重“差異”中謀求“大同”。要以自信開放的姿態不斷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在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鑒中進一步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
![]()
來源:《四川日報》2025年10月20日第11版
作者:馬超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